返回

内蒙古北师大乌海附属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内蒙古北师大乌海附属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内蒙古北师大乌海附属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其填到相应答题卡处。每题1.5分,共计60分。)1.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2.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                                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                                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4.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5.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                    B.有效地约束天子的行为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                        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8-\n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7.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9.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10.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11.唐朝时,“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末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对象。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行政组织设置向基层延伸            B.宋朝乡村经济所占比重上升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草市合法化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需要12.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13.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8-\n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4.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15.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16.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  )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    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    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17.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18.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9.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20.在江南地区,明以前的婚札仪式深受传统的信仰习俗影响,婚礼中的仪式仪物多含有驱邪辟祟的寓意;明末的婚礼中虽仍采用以前所用物品,但时人已多不知晓其最初的巫术含义,只求华丽体面、喜庆吉祥而已。这表明江南地区(  )A.破除迷信更加理性        B.婚礼的世俗化倾向明显C.不再遵守传统伦理        D.培育出全新的风俗习惯21.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8-\n22.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D.市民阶层兴起23.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24.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  )A.市民阶层发展    B.礼教地位动摇C.社会道德败坏    D.小说创作繁荣2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2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27.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28.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29.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8-\n30.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这反映宋代(  )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                            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                            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31.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32.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外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正与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下令捕获了这三艘商船。恭亲王奕诉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和在中国的“内水”(领海)捕获船只的行径。李福斯释放了这三艘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材料说明()A.在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中,清政府支持丹麦B.普鲁士公使尊重了清政府的主权完整C.清政府利用国际法维护自己的主权D.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的威慑力33.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34.《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这一认识(  )A.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                B.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C.忽视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                D.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35.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8-\n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36.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                    B.战争赔款降低民众购买力C.清政府建织布局展开竞争                    D.男耕女织的格局普遍存在37.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38.陈寅恪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陈先生认为()A.秦朝制度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儒家思想事实上是秦朝官方哲学C.李斯是秦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D.秦朝政治在本质上是“儒表法里”3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40.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二、主观题(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8-\n。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知识的共通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4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训狞”“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特地方分区监察--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致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9分)-8-\n4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他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敞”。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抉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1875年8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当他答应出使英国之后,朝野的卫道士们简直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集会商议要捣毁他的佳宅。他根据朝廷的规定,报送出使日记,如实记最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一些信守只能“以夏变夷”的官僚认为日记不但没有痛在西方,反而“谓其法度严明”,“富强未艾”“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在他们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毁版。其后,又为副使刘锡鸿奏参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提手为礼”,议论以三角旗为国旗不妥,等等,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见用,最终只能實志而殁。——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郭嵩焘被朝野攻击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赴任驻英公使的背景。(8分)-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