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②;必修③第1单元。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符合这一描述的灌溉工具是A.B.C.16\nD.【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反映出这种灌溉工具能把水引到高处,也可以把高田的水排出,“脚痛腰酸晓夜忙”说明这一工具使用人力。A项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一种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符合题意;筒车使用的是水力,故C项错误;D项水排使用的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2.《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A.西周B.秦朝C.两汉D.南北朝【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反映的是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出现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冶铁使用淬火技术,故C项错误。3.唐代时,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到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于街巷。这一变化说明A.宋代统治日益腐朽B.唐代经济超过宋朝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宋代城市缺乏规划【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期城市显然是住宅为主,商业活动为辅,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增强,从唐到宋市和坊变化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商业经济发达,并不是统治腐朽,故A项错误。材料不没有比较唐宋经济总量信息,故B项错误。宋代城市不是没有规划,只是打破了坊市界限而已,故D项错误。16\n4.唐代《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抒(织机上的梭)”诗句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分散经营C.男耕女织D.商品化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小农经济最大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田中郎,为君乘机抒”体现出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个体经营模式,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并不是商品化生产,故D项错误。5.2022年,山东博物馆举行了“2022年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瓷器展”。此次展览共有18件珍贵的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瓷器。下列瓷器中可能被展出的是A.青瓷碗B.粉彩瓷瓶C.珐琅彩碗D.宣德青花瓷碗【答案】A【解析】【详解】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可能在展览会出现,故A项正确。粉彩瓷是明清时期出现,故B项错误。珐琅瓷是清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宣德青花瓷碗是明朝宣德年间制造,故D项错误。6.“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机户与工匠关系紧密C.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D.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看出,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自由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故D项正确。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说明机户与工匠关系较为疏松,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私营手工业产生雇佣关系,并不能说明规模扩大,故C项错误。7.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这两个关于海外贸易条令的共同点是16\n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B.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C.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建立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故C项正确。中国主要是从政治目的出发,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体现,故A项错误。英国允许国人出海贸易,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政策促使本国经济落后于西方,故D项错误。8.他是“腐朽王朝的忠臣”,但却“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这里的“他”应是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袁世凯【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创办者,是清王朝后期的主要大臣,故B项正确。林则徐虽然是清朝忠臣,但是没有推动清王朝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康有为是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不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故C项错误。袁世凯虽然是晚清官员,也没有实现清王朝近代化转型,故D项错误。9.辛亥革命前,南通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烟台的政记轮船公司、上海的宇绍轮船公司等也是著名的民族航运企业。这些企业A.都得益于中日甲午战争B.培育了新的政治力量C.均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扶持D.是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表述绝对化;D不对,因为一般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而辛亥革命前已经到了20世纪初期;B符合题意,近代民族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考点:近代中国经济16\n点评:注意多角度分析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10.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发展艰难,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故选D。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可见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所调整,排除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排除B;同样,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逐渐解放,排除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的原因11.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约规定: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包括军舰在内的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必要时可开入任何不开放的口岸、地方或领水。此规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有利于扩大美国在华市场B.民族资本主义逐渐消失C.推动了官僚资本迅速发展D.缓解了物质缺乏的困境【答案】A【解析】16\n【详解】材料中条约是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说明中国对于美国关税降低,有利于美国在中国市场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措施会沉重打击民族工业发展,但不是逐渐消失,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是政府扶持,与外国商品输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虽然美国商品输出国内,但是并不能缓解物资困乏的问题,故D项错误。12.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2%。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旨在增加农民收入B.农业优先于工业发展C.新中国初期农业起点低D.“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1953年-1957年实行一五计划,材料体现出1957年农业总产值和产量都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主要发展工业,材料中农业发展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不是农业,故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的农业起点低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3.下表为我国1957年、196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与此表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1960年人们处于一定的饥饿状态中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普遍的怠工心理是农业产量锐减主因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答案】A【解析】【详解】从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表中可以看出,粮食、植物油和猪肉都大幅度下降了,这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三年经济困难,说明1960年仍处于饥饿状态中,故A项正确。互助合作运动是1953—195616\n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较高,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是1966-1976,时间不符合材料表格,故D项错误。【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一定要围绕表格挖掘信息。不要遗漏表格中给定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本题中时间“1957-1960年”“粮食、植物油和猪肉”以及数字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民众生活的困苦。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收集新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时,收集到了“三落两起”“濒临崩溃边缘”“有所发展论”等词汇。这些词汇所评论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时期是A.“一五”建设时期B.1953-1960年C.“文革”十年D.“文革”结束以来【答案】C【解析】【详解】1967年“文革”开始波及经济领域,经济开始遭到破坏,1971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有所恢复,但后来“四人帮”发起“批林批孔”运动,周恩来病重,经济再次滑落,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经济有所复苏,但是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经济再次陷入低谷。中国经济“三落两起”“濒临崩溃”,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故C项正确。“一五”建设时期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三落两起”不符合1953-1960年我国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文革”结束以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呈现恢复良性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15.20世纪80年代中期,《瞭望》记者方进玉去山东烟台农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不要一刀切搞分户承包,要在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洋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这说明A.联产承包已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B.联产承包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农民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中国农民无法理解联产承包的优点【答案】C【解析】【详解】16\n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集体组织下搞汽车运输队、海洋养殖队、城市建筑队……去挣钱”说明农民要求进行多种经营,进一步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故C项正确。联产承包是同农村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故A项错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中国当时农民已经意识到联产承包的优点,急切要求政府实行该政策,故D项错误。16.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当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标的确定是10092年的十四大。四个选项中,A是1953年到1956年,排除;B是1956年三大改造确定的,排除;C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排除;只有D选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近20年才出现。故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17.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A.长袍马褂B.中山装C.西服D.旗袍【答案】D【解析】旗袍是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的产物。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故答案为D项。A项是中国传统服饰,不涉及中西合璧,排除;B项是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排除;C项是西式服装,排除。16\n18.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这表明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短缺,实行计划供应体制,票证时代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种票证说明购销矛盾十分突出,①②③正确,当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计划供应,城乡差别并不大,排除④,选择A项正确。其他组合错误,排除B、C和D项。19.1951—1955年期间,苏联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人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其主要原因是A.余粮征集制的实行B.农业集体化的开展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加速发展战略”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苏联经济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材料中“苏联农庄庄员的生活大大改善”正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导致,故C项正确。余粮征集制的实行是1918年国内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开展是斯大林模式时期实行,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措施。20.《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一书推荐了欧美各国的优秀经验,也指出了福利国家在欧美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A.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B.税收加重,社会矛盾激化C.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D.穷人受惠,有利社会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是缓解社会矛盾实行的国民经济再分配形式,社会福利的负面影响是国家财政支出过大,故C项正确。社会福利明显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故A16\n项错误。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穷人受惠,有利社会稳定属于福利制度积极作用,并不是“挑战”作用,故D项错误。【点睛】全面认识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1)利: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2)弊: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21.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表中反映出联邦德国与美国的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超过制造业,特别是美国,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题干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影响”,故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是经济“滞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因经济“滞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缩减国家福利,故B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90年代,故C项错误。【点睛】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22.阅读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曲线图,导致图中“快速发展”阶段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16\n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B.两极格局的政治保护C.“新经济”模式的出现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曲线图中“快速发展”是20世纪50-60年代,此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二战后经济发展黄金时期,故D项正确。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是援助西欧经济,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的政治保护不是导致二战后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新经济”模式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原因,故C项错误。23.20世纪40年代,T一34被证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坦克。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关键因素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40年代正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T一34坦克正是该时期生产的军工产品,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行,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实行,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故D项错误。2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1966年初终止“非斯大林化”。其后果是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斯大林模式有所恢复和加强C.抛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D.破除了苏联广泛存在的个人迷信16\n【答案】B【解析】【详解】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力批判斯大林体制和斯大林本人,1964年,勃列日涅夫通过政变推翻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行“静悄悄的斯大林化”,开始发表言论肯定斯大林之历史作用,“非斯大林化”显然是恢复和加强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勃列日改革改革并没有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故A项错误。当时苏联仍然坚守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终止“非斯大林化””显然是恢复个人崇拜的表现,故D项错误。25.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相同作用不包括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答案】A【解析】三大组织并没有消除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问题是各国现在及今后将要努力解决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9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换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班固《汉书》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6\n材料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统治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的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核心思想。(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答案】(1)政策:休养生息。评价: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国力;但也忽略了中央集权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2)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特点:既要维护君主权威以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暴政。根源:董仲舒既继承了儒家“仁政”等思想学说,又吸收了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的合理成份。【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刑罚罕用,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可知是休养生息政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以及所学从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以及忽略中央集权等问题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从“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度概括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的信息从维护君主专制和限制君主暴政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董仲舒思想来源和特点回答即可。【点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27.某班级同学以近现代广东地区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主题一首开风气,飙转豹变16\n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移民海外谋生的热潮。由于海外贸易扩展和大量移民海外,珠三角把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在移植西方工业近代化方面,珠三角人的业绩尤为卓著。……华侨陈启沅,于1872年回到家乡南海县简村,次年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厂一经出现,“各处闻风兴起,纷向南海、顺德产蚕地方竞相设立”机器缫丝厂。到20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机器缫丝厂已增达200家。又如美国侨商陈宜禧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台山。自己筹款,自己设计,修筑新宁铁路。华侨还在能源、工矿以及银行、百货公司等方面,建立起近代企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沿海地区经济走向近代化的原因。主题二改革开放,敢为人先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地位并不显著,更多的是充当特殊年代的“战争前线”,不属于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甚至比不上武汉等城市。举个例子,当年许多在武汉读书的大学生,毕业都不想分配到广州,被分配过来死活都想办法回武汉。……未来,广州肯定能够超越上海,成为影响整个东南亚的中心城市。——周永章(中山大学教授)(2)同学们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一篇文章,请你仿照示例,列出写作题目,并说明写作要点。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旧体制(人民公社),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广东最早遭到列强的侵略,开放较早,较早受到西方的影响;立于华南沿海,自汉唐以来对外交往就比较频繁,思想相对开放;在外国经济侵略下,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的促进作用巨大。16\n(2)题目一:对外开放窗口——经济特区。要点:赋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改革旧体制,吸收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题目二: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移民海外谋生的热潮”归纳出广东最早遭到列强的侵略,开放较早,较早受到西方的影响;依据“华侨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概括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的促进作用巨大;并从所学汉唐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近代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等角度回答即可。(2)本题属于典型开放型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和三“改革开放之前,广州地位并不显著”的信息从“对外开放窗口一经济特区”或者“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拟定题目,前者写作要点可以从经济特区设立作用着手;后者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步骤以及内容等角度写作即可。【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苏联史》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三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16\n(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苏俄经济政策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国经济调整手段的共同之处。从中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1)目的:巩固新生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3)意义:扩大就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人,缓和社会矛盾。(4)共同之处: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要因时而变。【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归纳出巩固新生政权;依据“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归纳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1921”“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危机回答。(3)依据材料三“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归纳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依据“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归纳出保护农田,保护环境;依据“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归纳出提高当地居民收人;并结合以工代赈特点从缓解失业、刺激消费以及稳定社会等角度归纳其他答案。(4)第一小问依据苏俄和美国经济政策特点从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启示属于开放题型,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要符合实际角度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