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昌三中2015-2022学年度下学期5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南昌三中2015-2022学年度下学期5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南昌三中2022-2022学年度下学期5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 精耕细作             B. 小农经济              C. 生产工具的革新           D. 牛耕技术的进步2.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3.   下列灌溉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筒车     ②翻车      ③高转筒车      ④风力水车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4.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工具工作示意图。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轮,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这是( )A.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                                       B.  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                                        C.  三国的灌溉工具翻车                                        D.  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5.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6.   唐代,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A.  丝                              B.  麻                              C.  棉                               D.  毛7.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 “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D.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8.   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10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③④9.   《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表明作者主张(  )A. 合理利用资源               B. 以农为本                 C. 农工商共同发展                    D. 重农抑商10.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比较有特色的土地制度,关于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B.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荒地                                               C. 均田制非常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经济发展和私有制存在是其破坏的根源 11.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12.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m=900,n=100                    B.  m=800,n=200                                  C.  m=600,n=400                     D.  m=400,n=60013.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14.   下面是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的1500——1800年英国、法国、葡萄牙、荷兰四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表中的“乙”是指国家(代称)1500—1599年1600—1700年1701—1800年10/10甲705371196乙6517702950丙—8111865丁—1551300A. 英国                               B. 法国                            C. 荷兰                                    D. 葡萄牙15.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 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 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16.   对于16世纪的西班牙,某学者这样形容:“犹如一张巨人之口,吞进并咀嚼食物,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而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 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C. 没有发生“商业革命”                                 D. 失去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17.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18.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A. 工业革命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 民主运动的推动    C. 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 妇女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19.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不包括:A.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条件B.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并扩大了国内市场C. 手工业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D.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更多的劳动力由农业生产转入工业生产20.   30、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A. 炼钢技术的改进                                        B. 化学工业的进步                                        C.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21.   19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量财富。凭借手中的金元,他们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美国(  )A. 美国进入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美国社会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政治腐败       D. 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加强22.   2022年12月28日,亚洲航空公司一架载162人的客机28日早晨从印度尼西亚飞往新加坡途中与空中交通控制塔台失去联系,下落不明。年内,马航先有MH370失联,再有MH17遭击落。202210/10年世界经济十大新闻,飞机失联居首位。飞机航运安全引发世界关注,飞机与人类生活紧紧相连,下列交通运输工具与飞机的发明属于同一次科技革命的是(   )A. 蒸汽机车                 B. “萨凡纳”轮船                     C. 三轮汽车                        D. 马车  23.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 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 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24.   读下表,表中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年代日本纱印度纱合计1918.5—1919.41919.5—1920.4增减7089134177-3671439251138996+99745110142173173+63031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C. 北洋军阀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   D. 天津、青岛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25.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26.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 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D.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27.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是A.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B. 中国民众主动学习西方    C. 政府的提倡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28.   1960年,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由此我们可以认为A. 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B. 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 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日显突出                    D. 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29.   梁启超在创办《时务报》时曾与汪康年议论说:“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球大事,熟悉本国近状,不足以开民智而雪国耻。”这表明梁启超办报的宗旨是A. 宣传变法、救亡图存           B. 传播新闻、开阔视野C. 传播知识、大兴教育           D. 舆论动员、鼓吹革命30.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0/10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1.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中国始终没有形统一的国内市场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32.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他的话说明了A.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 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 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D. 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3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34.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一座座新城”,这句歌词反驶的是(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C. 中国开始一五计划                            D. 中国决定建立经济特区35.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 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10/10──摘自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上)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材料三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     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拉驴不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概括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诸多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6分)(3)材料三和四分别反映了什么运动?(2分)高一月考答案1.  A       2.  B       3.  B       4.  A       5.  B       6.  B       7.  B       8.  B       9.  C       10.  C       11.  A       12.  D       13.  A       14.  A       15.  A       16.  D       17.  A       18.  A       19.  D       20.  A       21.  D       22.  C       23.  A       24.  B       25.  C       26.  C       27.  A       28.  C       29.  A       30.  D       31.  D     32.  A       33.  A      34.  D       35.  D       36.  (1)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各1分)市场: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提供了国内外市场。(1分)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1分)资金:圈地运动、贩卖黑奴(或海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1分)(2)影响: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10/10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每点3分,任答三点得10分)37  (1)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困扰、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等。(任答三项即可得6分)(2)满足温饱状态、出卖土地、出租土地、放高利贷。(6分)(3)人民公社,大跃进。(2分,各1分)【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特点的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片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动力和农业工具的演变,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属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排除。故选A。2.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鬼神迷信思想的盛行、人类的生存条件及谷物在国家税收中的主导地位,故无法得出ACD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土地和粮食的重视,即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选B。3.  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汲水工具的改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国时期即开始使用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按时间先后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ACD项错误。综上,故选B。4.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图片反映了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即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史实。故选A。5.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官营手工业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主持的江宁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部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等使用,不投入市场,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投入市场,家庭手工业产品只有一小部分投入到市场,据此,排除ACD。故选B。6.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丝织品价格昂贵,难以普及,A项错误;棉织品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以后的事情,C项错误;毛织品在以种植业为主的中原地区也难以推广,D项错误;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麻,B项符合题意。故选B。7.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知识运用能力。本题以西汉长安“市”的设置为依托,西代的“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规模等的限制,而且设专职官员进行管理,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西汉史实,‘市’直到宋朝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选B。8.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旨在考查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组合题型使用排除法,材料中的关键词施复夫妇“雇人织绸”,这就明显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①②符合题意,但材料中并没有对手工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综上,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9.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材料认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这就是说工商末业与农业一样非常重要,主张农工商业共同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 10.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农民拥有使用权和部分继承权,但无所有权,A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到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可授,D项正确,故排除;均田制的顽固的存在违背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11.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10/10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故D错误。故选A。12.  本题主要考查对价格革命的理解。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从亚非拉掠夺了巨额的贵金属,导致欧洲货币大量贬值,引起价格革命。在价格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暴利,传统的封建主阶层逐渐没落,阶级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分析,可排除ABC,故选D。13.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分别是指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④弘扬骑士精神和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所以答案选①②④,A项正确;③开发土地资源不符合史实,排除BCD三项。故选A。14.  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题中的图表可知,乙国在1500—1800年间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大幅度增加,乙国是英国,因为在1500—1800年间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直到18世纪中期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由此可以排除BCD,故选A。15. 本题主要考查对《航海条例》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51年英国的《航海条例》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对外贸易而实行的,而到1854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再也不用保护自己的海外贸易,因为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具有了在世界上进行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故废除了条例,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西班牙通过海外殖民掠夺,从美洲掠夺回来了大量黄金和白银,但是本国的封建贵族又像流水一样把钱都花出去了,没有在西班牙转化为资本,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就是市场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始于英国棉纺织业和由英国扩展到世界说法正确,但与本题无关,故排除BD;C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故选A。18.  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出现妇女改革妇女服装的热潮社会根源在于,工业革命后,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做工,传统服饰长裙容易使机器发生故障,产生危险,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只是重要原因而非社会根源,故选A。19.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为否定选择。依据所学可知,ABC项均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D项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而非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20.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摩天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模式,其中钢筋成为“摩天大楼”核心支撑力量,所以炼钢技术的改进是“摩天大楼”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A符合题意;BCD三项与建筑结构并未有直接关系,排除。故选A。21.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和理解。材料“19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量财富”体现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对政治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加紧了对政治的控制和干预,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22.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分析选项,蒸汽机、轮船均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B不正确;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符合题意;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故选C。23.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国货运动”是就经济方面而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说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必然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关系,故排除。故选A。24.  10/10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了对华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一时间内,中国掀起了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特别是抵制日货运动,扩大了对印度纱的进口,导致日本纱进口数量减少,故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25.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失误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况。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原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故出现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A不是主要原因;BD不合题意。故选C。26.  本题主要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由材料“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可知,应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写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27.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相关史实,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设问是最佳式的,设问关键词是“主要因素”。四个选项合题目都有关系,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相比其他三个选项更主要,鸦片战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下,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A。2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电视与广播的功能,即作为竞选宣传的手段,而且各有优劣,因此C符合题意,A夸大了影视对政治的作用,B的表述不合题意,因为两种手段对不同人优势各不一样,D的“激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电视、广播的功能29.  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的手段和主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BC两项的表述均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开民智而雪国耻”,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机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开民智而雪国耻”可知梁启超主张通过创办报刊来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30.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十年探索”的认识和理解。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政策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灾难,中共于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1960年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表明这一方针的实施具有科学性和正当性,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故选D。3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由于这两股势力的异常强大和民族资本主义本身势力的弱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未能茁壮成长,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根本原因,B项是其发展的表现,C项表述错误。故选D。32.  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刘鸿生从大老板变成大老板的伙计的原因,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是官僚资本的投资使他受到排挤和打击。B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可排除。故选A。33.  本题主要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交给农民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所有权还是集体的,故①说法不正确;②③④说法均与史实相符,排除BCD,故选A。34.  本题主要考查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一座座新城”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特区的开放,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故选D。35.  本题考查文革期间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6.  (1)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10/10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等可以看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流动资本和商业利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行会瓦解和圈占农田确保了劳动力资源。(2)本题主要考查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结合教材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动力蒸汽机适应的相关情况和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交通条件的发展等加以说明。在归纳影响时,可从多元史观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加以回答。37  (1)本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概括出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因素: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困扰、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等。(2)本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等分析自耕农自身发生的新问题。(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三的信息和材料所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是描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四的图示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的现象。10/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