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其意在说明A.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2.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4.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14-\nA.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C.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5.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A.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区间贸易逐渐兴起6.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7.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8.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以收末利”“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A.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 B.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C.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9.学者许倬云说:“-14-\n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D.内乱加剧政局动荡10.西洋眼镜在明末每副四五两银,清顺治后,每副不过五六钱,苏杭一带低至七八分,几乎人人可得。据研究,瓦楞鬃帽、罗绮绸缎等也有类似情形。这些现象A.说明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B.反映了人们消费观的变化C.促使中外贸易进一步扩大 D.说明钱贵银贱的趋势明显11.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12.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13.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14-\n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14.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A.稳定统治秩序 B.强调人人生而平等C.保障公民权利 D.彰显法律的公平性15.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16.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材料中“地上的平衡”是指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17.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这说明1787年宪法A.确立了美国的邦联政治体制 B.反映了美国面临着经济困境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D.体现了美国各种势力的妥协1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14-\n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反封建 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导致革命的发生C.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 D.俄国革命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9.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C.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0.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21.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表明A.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B.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C.两极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冲突 D.美苏争霸态势呈现苏攻美守22.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4-\nC.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23.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24.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第Ⅱ卷(52分)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管,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农民永佃权其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14-\n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加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质日益激化。……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说明明清时期永佃制的积极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3分)26.(12分)祠堂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祠堂制族田家规家谱-14-\n官僚制地主经济中央集权儒家伦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拟写一个论题且加以论述。(要求:内容简洁,论题明确,论述逻辑严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6分)-14-\n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地方制度的比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王夫之说:‘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可知,材料中王夫之只是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归纳总结,其本质意图就是主张二者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专制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中既没有提及郡县制的优点,亦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更无从谈及郡县制对分封制的取代是历史的必然,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分封制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宗法制度在商代已然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已然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商代的世袭制已较为完善,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推测当时存在吏民犯法奸私和各种陋习的现象,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是一个材料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十分严重”表达程度太重,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各个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根据“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皇帝受到门下省的牵制,故A项错误;根据“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可知门下省对皇帝的制约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根据“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故C项正确;“涂篡而奏还”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可知,松江嘉定一带的经济结构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故A-14-\n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松江地区水陆交通的相关提及,“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涉及的仅仅水路交通,故C项错误;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古代中国的区域贸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起,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嫡长子和老年人和妇女给予一定的土地分配制度的照顾,这些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对极少数人给予一定的照顾,不会导致地权的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农村的土地的继承制度,不能体现出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强调是“以麦造面”,并未说明饮食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反映了开元、天宝年间在京城附近的个别现象,不能说明当时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说明当时农产品商品化,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9.【答案】C【解析】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却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对于商业的打击是很致命的,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战,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西洋眼镜是工业品,和手工业技术无关系,故A项错误;西洋眼镜等越来越便宜,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系,是由于消费观的变化而引起的,故B项正确;仅凭这些现象无法得出促使中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钱贵银贱是鸦片战争之后才有的事情,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相符,故C-14-\n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12.【答案】A【解析】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统治的的需要,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融入儒家思想是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并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自先秦至汉以后一直存在,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项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公民可以提出新的议案,说明公民大会注重公民实质上的民主,故A项错误;“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提案权,未涉及司法程序,故C项错误;公民可以提出新的议案,只是未通过会受到惩罚,与言论自由无关,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可知,此项罗马法的出台旨在维护和稳定帝国的统治,故A项正确;在古代奴隶社会,统治者不可能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法律条文并不是在保障公民权利,而是在限制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专横和偏激行为,故C项错误;无论是公民法还是万民法,它们的适用对象或者是罗马公民,或者境内的自由民,对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奴隶阶级而言,罗马法根本没有任何公平性可言,故D项错误。15.【答案】B【解析】“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A项错误;“粉碎罗马霸权”是指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欧洲的格局,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17世纪中期开始,故A项错误;“英国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主要在18世纪上半期,故B项错误;“日不落帝国”指英国工业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的平衡’”指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D项正确。1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美国政体是联邦制而非邦联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可知,此时美国的经济因为没有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步履维艰,故B-14-\n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丝毫对三权分立的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的仅仅是新宪法的支持者而没有对其反对派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18.【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封建是二月革命的任务,故A错误;根据材料十月革命“不仅是由于仍然保留的半农奴制和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可知主要是“现代化”的要求导致革命的发生,故B项错误;“现代化”的要求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说明十月革命可以化解俄国发展的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西方国家,也没有涉及俄国的革命水平,故D项错误。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可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的是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会发动农民群众,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调动农民进行国民大革命,不是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20.【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源出于中国的做法,与用西方技术维护中国体制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的说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观点,不是在揭示西方政治的片面,故C项错误;从材料“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可知,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是借助传统文化,与材料梁启超反对的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之源的做法一致,故D项正确。21.【答案】C【解析】1961年距离二战结束后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可知,美国之所以在次日就策划对刚刚宣布社会主义革命的古巴进行入侵,意识形态在作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的是美国而非苏联,故D项错误。22.【答案】A【解析】“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可见不同文明共存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没有涉及到经济领域,也没有提到经济全球化,故B项错误;“多文明的世界里”没有提到格局的形式,未来应该是多极化的世界,故C项错误;-14-\n“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强调文明的冲突的危害性,而没有提到社会制度问题,故D项错误。23.【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没有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70年代,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为了取得对苏形势的好转,需要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毛泽东利于这一点,通过著名的“乒乓外交”,实现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体现了毛泽东对美国与苏联敌对关系的利用,故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未体现“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故C项错误;新时期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此时毛泽东已经去逝,故D项错误。24.【答案】D【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争夺,A项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到反霸,并未专指美国,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不结盟运动国家要求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故C项错误;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60年代的只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适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25.【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发展产物;(2分)社会矛盾激化,农民斗争争取的结果;(2分)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繁荣。(2分)影响: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社会平等。(任意3点6分。)(2)背景: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危害了农地生态(或破坏了耕地);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激化(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的是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有效控制的机制。(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对土地开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控制,遏制了过度开发;最早建立了土地发展权制度(或开创了土地发展权制度);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的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化建设。(任答3点6分)局限:土地所有权人利益受损,不利于土地的保护;土地开发成本过高,导致土地市场几乎停顿,阻碍了土地的正常开发和使用。(任意一点2分)-14-\n26.【答案】论题: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论述:经济上,祠堂制度下,家族土地管理制度为族田制,推及到国家,官僚制度下为地主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家族管理以家规为准,上升到国家层面则为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家族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谱实现了家族父慈母祥、兄友弟恭,国家则以儒家伦理为枢机加强了国家民族凝聚力。总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祠堂制和国家官僚制基本结构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深刻揭示了国家政府是宗法家族功能的延伸。27.【答案】(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淮南盐路不畅,盐业受损;怡良的盐税改革收效甚微;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盐路恢复畅通;淮盐整顿面临困境;邻盐入侵严重以及盐厘众多;政府财政困难(9分,答到其中3点得9分。)(2)评价: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淮盐的销路逐渐畅通。消极: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违背了市场规律。(6分)-1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