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吉林省2022年上学期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历史文第二学程考试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50分。)1.2022年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D.国家统一的趋势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5.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10/10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6.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古代思想有一定的借鉴融合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7.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D.对爱的理解不同8.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9.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笔画的繁杂性C.书写气象的灵动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10.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10/10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11.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12.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13.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14.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10/10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1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西藏)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阎立本《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以下的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确立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17.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D.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18.元代10/10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19.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朝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数量2人5人21人710人7228人A.政府治国严谨B.妇女地位有所上升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的一面20.史学家侯外庐等认为,中国启蒙思想开始于十六七世纪之间(明清之际),这正是“天崩地解”的时代。当时出现“思想启蒙”的根本原因是A.程朱理学的衰落B.君主专制的加强C.市民工商业阶层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21.针对“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现实,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A.工商皆本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发明本心22.某学者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位学者是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薄伽丘D.孟德斯鸠23.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其“具体办法”是A.自由平等学说B.理性至上学说C.民主共和学说D.三权分立学说24.10/10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不断贫困和遭受奴役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25.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毛泽东B.陈独秀C.李大钊D.胡适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26小题12分,27小题24分,28小题14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有三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为以政者,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学说”,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请回答:(1)10/10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2分)材料二中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哪一派的观点?(2分)(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3)材料三“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2分)并指出新文化运动存在的不足之处。(2分)27.(24分)“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前提。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1861年)中写到:“有天地开辟以来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许纪霖在《家国天下》中写道:“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率,定一国之法,一国之利,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其国不可得而亡”。材料二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渐引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其后,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10/10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健”。“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材料三“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一一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已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一一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请回答:(1)材料一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所说“奇愤”因什么事件而起?(2分)指出许纪霖《家国天下》中,梁启超“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探索。(2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提到“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意思?(2分)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4分)并指出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主要原因。(2分)说明把“新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的历史事件。(2分)(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6分)10/10(4)(延展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4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二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版宪法修正案(2022年3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并从正反两10/10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4分)(3)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是谁提出的?(2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它们之间的关系。(2分)10/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