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吉林省舒兰市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质量监测试题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吉林省舒兰市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质量监测试题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质量监测高一历史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两面国旗,导致其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包括①列强加强对华的资本输出②保路运动的爆发③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人民抗争加强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诸多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内的事情有着诸多的相同点或者相似点。如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4.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还我青岛”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会议确定了党的名称B.从此中国工运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C.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国情 D.确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运6.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善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7.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关于这些革命圣地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嘉兴南湖——中共“一大”正式开始召开的地方-11-B.井冈山——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C.瑞金——标志着红色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D.遵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8.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著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胜利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9.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10.解放区的人们热火朝天地支援解放军,而国统区的人民怨声载道,哀叹“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这一不同状况可以概括为A.人心向背定成败B.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C.国民政府的腐败丧失人心D.中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11.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持这一立场主要是基于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性格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12.《共产党宣言》是“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学生可以了解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革命的作用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①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④13.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14.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D.通过了《和平法令》15.“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材料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11-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16.“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1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下列各项属于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D.村民自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8.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借鉴了国际与历史经验19.据统计,2022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20.从1999年到2022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长至4134.7亿澳门元,翻了好几番;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增长4.8倍,在经济体排名中位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以上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政策A.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B.有利于澳门的繁荣稳定C.符合港澳全体人民愿望D.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21.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A.不同的民族性格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22.《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不结盟政策”23.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25.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战略意图是-11-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争取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C.争取建立中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27.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28.欧盟的格言是“多元一体”,对欧洲一体化的过程表述有误的是A.煤钢联营为欧洲统一奠定较好政治基础B.欧共体的诞生推动了经济进一步一体化C.1993年欧洲从经济实体变成了军事实体D.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29.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这种趋势的表现有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②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③欧洲共同体形成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题10分,第32题10分,第33题20分)31.(10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归纳概括、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回答: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有何变化?(10分)-11-32.(1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共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遭遇多次危机,最终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请回答:(1)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首先表现为认识到以前的做法和思路不能再继续下去。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导致了什么后果?在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共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及时调整?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3分)(2)一个政党在危难中找到机遇,就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后,中共从国情出发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找到了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3)“左”倾错误导致十年“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为纠正“左”召开了哪次重要会议?经济建设方针作出了何种重大决策?有何意义?(3分)(4)针对一个政党在危机中的转折,你有何认识?(2分)33.(20分)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材料三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22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请回答:(1)材料一所示内容出自于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4分)(2)材料二中“代表”参加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有何历史意义?(6分)(3)依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10分)-11-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质量监测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345678910DDDBCADBBA11121314151617181920DDCBCADDBB21222324252627282930BCBDBBCCDC1.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旗帜的变化反映了政治体制的变化,但问题是导致其变化的事件是辛亥革命需要判断出来,然后依据教材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故选D。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2.D试题解析: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样就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D试题解析: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A不对,结合教材知识可排除B、C选项,《临时约法》中的内容可以体现出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内容,如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知识点。所以D正确。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B试题解析:教材知识点识记,结合题干可知。考点:五四运动。5.C试题解析: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只是照搬照抄理论。考点:中共一大。6.A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能得出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一知识点。对应的选项应该为A选项。考点: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7.D试题解析: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在上海、闭幕在浙江嘉兴,A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项错误;虽然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但是当时红色政权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C项错误。考点:中共发展历程。8.B-11-试题解析:材料图片中有八路军的信息,在抗战中有中共军队参加的只有太原会战,这次会战的特点是国共合作抗战的例子。考点:抗日战争;国共合作。9.B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多个阶级参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考点:抗日战争;民族精神。10.A试题解析: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都只体现了其中的一方面,A项包含C、D两项。考点:解放战争。11.D试题解析:中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故答案为D。考点:中国共产党性质;两党关系。12.D试题解析:依据所学,《共产党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①,②,④正确,应选D项。巴黎公社发生于1871年,而《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故③错误。考点:《共产党宣言》。13.C试题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表明列宁认为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考点:巴黎公社。14.B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指的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必然会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故“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指的就是资产阶级政府失去民心,遭到人民的反抗,而人民反抗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阶级政府拒绝退出一战,故B项正确。考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背景。15.C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B、D两项都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发展历程,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现实”表明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符合题意。考点:社会主义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16.A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因此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符合传统文化内涵。考点:新中国政党政治。17.D试题解析: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民主建设的新内容,故D项正确。-11-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8.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多国出现的信息,结合教材中中国外交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出结论。考点:新中国外交情况。19.B试题解析:材料中审判坚持疑罪从无,表面现象是纠正冤假错案,本质上反映出法律内容的进步,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考点: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建设。20.B试题解析:材料中澳门回归后经济上涨迅速,可知“一国两制”政策推动了澳门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澳门回归影响,一国两制。21.B 试题解析:材料中“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说明“同”指的是“一国”,“异”指的是“两制”,故B项正确。考点:一国两制。22.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的信息,结合教材内容可判断出正确选项。考点:新中国外交政策。23.B试题解析:教材内容识记。考点:新中国外交内容。24.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多处提到亚洲的字样,可以得出结论。考点:新中国外交影响。25.B试题解析: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得出。考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目的。26.B试题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分析可知结论。考点: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特点。27.C试题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分析得出结论。考点:冷战特点。28.C 试题解析: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洲从经济一体化组织变成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项符合题意。考点:欧洲一体化;欧盟性质。29.D-11-试题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0.C 试题解析:“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这是东欧剧变这个不幸中的幸运的事情,所以本题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既看到东欧剧变这个不幸,又看到“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这个幸运的事情。考点: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历史分析。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题10分,第32题10分,第33题20分。)31.(10分)变化:①变化一: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表述(1分):2022年版本表述失败原因为片面抗战路线和国民政府的腐败。(2分)2022年版本表述为敌强我弱。(2分)②变化二: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表述(1分):2022年版本表述不明确。(2分)2022年版本表述为正面战场发挥重要作用。(2分)③变化三:两个战场的各自地位与关系表述(1分):2022年版本没表述。(2分)2022年版本表述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各自发挥重要作用。(2分)(答出两点变化即可)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不同表述,学生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找到对战争论述的角度,可以从正面战场失败原因的表述、正面战场的作用和两个战场的不同地位与关系来论述,学生分别针对以上角度从不同版本中找到不同的表述。考点:抗日战争及认识;史料分析方法。32.(10分)(1)后果: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1分)会议:八七会议。(1分)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1分)(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1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决策:改革开放(1分)意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任一点)。(1分)(4)认识:党的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与国情相符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试题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回答。考点:中共发展历程。知识掌握程度。33.(20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分)(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分)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2分)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2分)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2分)轨迹:形式日趋完善;(2分)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2分)试题解析:-11-(1)第一小问依据“代行人大职能”可知是《共同纲领》;第二小问从临时宪法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1954年可知是一届人大;第二小问从通过宪法和确立制度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信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然后组织语言即可。结合“选举法”这一信息,可以分析出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协会议及人民代表的选举。-11-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