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和诚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10月周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3x20分=60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3.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崇尚天人合一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D.主张君权神授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D.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5.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B.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6.-1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B.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7.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专制集权的巩固B.封建经济的衰退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8.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9.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10.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11.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A.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B.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12.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A.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B.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D.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11-13.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14.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因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15.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面临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16.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17.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18.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以《诗经》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汉儒也说《诗经》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表明儒学家A.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功能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C.推崇经典文献的历史价值D.关注世间的治乱兴衰19.史书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状况的主要因素是-11-A.诸侯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B.他的宣传方式不当C.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的实际需要D.当时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2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A.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D.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第II卷(非选择题)一、综合题(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材料二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材料三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其意义怎样?(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5分)-11-(3)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10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在明亡之际,不能不思考亡国亡天下的道理。他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私有财产出现后情况会变得更糟糕,因为有财产的人会联合起来保护财产,并且剥夺、压迫和欺负没有财产的人,国家因此而出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的出发点去,设计出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卢梭的理论对法国大革命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为社会底层包括最底层提供了行动的依据。—钱乘旦《西方那一片土》(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相当接近民主制度”设计的构想,并简要指出其思想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卢梭对理想社会设计的相似点。(5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显著特点。(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能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5分)-11-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而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C【详解】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具有警示皇帝暴政作用,“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正是这一思想表现,故C项正确;A属于思想上大一统表现。B属于政治大一统。D属于神化皇权思想表现。3.C【详解】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没有反映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思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出发,抓住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D【详解】-1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广泛的数学知识,D项正确;此时是春秋的诸侯争霸时期,A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C项错误;人民受到残酷剥削,材料未体现。故选D。5.D【详解】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BC两项与主旨不符。6.B【详解】从题干中“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可以看出,当时都“追本于黄帝”,表明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故B项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对政权稳定的作用,故C项排除;皇位世袭权力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C【详解】宋明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正确。专制集权的巩固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A错误。唐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繁荣,故B错误。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认为到宋代审美意识才觉醒是错误的,故D错误。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是对于人性进行分类,主要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思想统治的需要,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化,不是刑罚,排除A。材料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排除C。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而是强调加强思想统治,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等,紧扣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9.C【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11-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10.C【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11.A【详解】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与气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掌握理的办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点睛】分析“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是解题的关键。12.C【解析】根据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点睛:材料《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是解题的关键。13.A【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11-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A项错在自主;B中强化没有体现;C中观念流行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佛教观念影响文学15.B【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16-20BBCC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21.(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3)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结合教材内容可得出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但同时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意义:结合教材的学习,可得出独尊儒术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使得既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又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2)条件:结合对宋明理学的学习,可得出自汉至唐佛道的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民众思想领域混乱,因此唐宋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创立理学理论。(3)传统思想:从“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材料可得出仍存在儒家传统民本思想,同时保留君主制;“新见”:从“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的内容中可得出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2.(1)构想: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任给,若引用材料表述,酌情给分)。-11-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相似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平等。【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构想,根据材料一“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私有财产出现后情况会变得更糟糕,因为有财产的人会联合起来保护财产,并且剥夺、压迫和欺负没有财产的人,国家因此而出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的出发点去,设计出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等方面概括卢梭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主张即可。关于相似点,首先找出黄宗羲和卢梭的观点,然后比较找出相同点即可,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平等方面概括即可。23.(1)①从水平上看:中国古典科技高度发达,长期位于世界前列,但没有发展成近代自然科学。②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整理典籍与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③从科技成就上看,应用性强,重实用,对事物发展规律探索不够;④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是为封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⑤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2)①经济因素: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政治因素:大多数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重视和组织。③文化教育因素: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④交往因素:民族交流和中外交流频繁。⑤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1-(1)根据材料“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科技成就、科技使用和分布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人民勤劳智慧等角度来思考和解答问题。-11-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