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料简介

哈师大附中2020—2021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此刻你正聚精会神地答生物试卷第一题,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A.神经组织B.神经细胞C.大脑D.神经系统【1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现存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演变为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所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最小的是细胞。【详解】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冥思苦想解题思路,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由于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所以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神经细胞,B正确。故选B。2.以下四组生物中,结构最相似的一组是()A.新冠病毒和大肠杆菌B.伞藻和变形虫C.颤藻和酵母菌D.细菌和草履虫【2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2、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3、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详解】A、新冠病毒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A错误;B、伞藻和变形虫均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nC、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D、草履虫属于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B。3.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A.一个细小物体若用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的”被放大50倍”是指该物体的表面积B.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它一定在物镜上C.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应先转换高倍镜头,再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时,若要将一个位于视野右上方的典型细胞移至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3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放大倍数是指对于观察标本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A错误;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它一定不在载玻片,可能在物镜或目镜上,B错误;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由于高倍镜的视野范围小,所以应先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头,C错误;显微镜下成像的特点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D正确。【点睛】解答C选项要注意,低倍镜换为高倍镜之前,要观察的细胞必须先移至视野中央。4.下列关于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机自然界元素在生物界都能够找到,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B.C、H、O、N、P、S、K、Ca、Mg都是大量元素,C在各种有机物中都存在C.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标准是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D.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4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细胞中元素组成,涉及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元素的生理作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联系,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生物界的元素在非生物界都能够找到,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错误。\n组成细胞的元素C、H、O、N、P、S、K、Ca、Mg是大量元素,C存在于各种有机物中,B正确。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标准是元素的含量,各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不同,C正确。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它们既参与细胞结构组成也参与细胞的代谢调节,必不可少,如铁元素参与血红蛋白组成,D正确.【点睛】生物有选择的从外界吸收物质组建自身;碳原子连接成的碳链是有机物的骨架。5.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B.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是油脂等脂质良好的溶剂C.水在细胞中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D.通常情况下水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A正确;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油脂等脂质不溶于水,B错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自由水和结合水,C正确;通常情况下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6.把一块生物组织粉碎后进行化学分析,得到水、蛋白质、纤维素等。由此可判断该组织取自A.蘑菇B.小麦C.鱼D.家兔【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题意可知,该组织中含有水、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因此该组织取自植物。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7.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n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A.调节渗透压B.组成体内化合物C.维持正常pHD.提供能量【7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使细胞液中的溶液浓度大于外界土壤中溶液的浓度,才使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说明液泡内Na+参与调节其内部的渗透压,故选A。8.经测定,生物体内某化合物含C、H、O、N、S元素,下列过程与该类化合物功能无关的是(  )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B.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运载葡萄糖进入细胞内D.催化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8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C、H、O、N、S元素,该化合物的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是tRNA,不含S元素,不是蛋白质,与蛋白质功能无关,A符合题意;B、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抗体,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B不符合题意;C、运载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物质是载体蛋白,C不符合题意;D、催化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物质是酶,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A。9.同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苯丙氨酸具有疏水性,而精氨酸具有亲水性,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A.苯丙氨酸的羧基多B.两者R基团组成不同C.精氨酸的氨基多D.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n【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R基不同决定氨基酸的不同性质。选B。10.下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S—S—”为由两个“—SH”(巯基)构成的二硫键,其作用是连接两相邻肽链。若该蛋白质分子共由m个氨基酸组成,则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和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A.(m-3),18(m-3)-4B.(m-2),18(m-2)+4C.(m-4),18(m-4)D.m,18m【1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环状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失去的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与形成二硫键脱去的H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详解】由图解可知,该蛋白质分子由2个直链肽和1个环状肽组成,根据多肽形成的过程,环状多肽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直链多肽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故该蛋白质形成时生成的水分子数为m-2;在多肽相对分子质量减少量计算时,除考虑失水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化学变化过程,如二硫键(—S—S—)的形成,每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2个-H,故相对分子质量减少2。由于图解中有2个二硫键,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故形成一个该蛋白质分子时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m-2)+4。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四个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制作临时切片用于脂肪检测时需要使用酒精溶液\nB.蛋白质检测时双缩脲试剂需要先等量混合后再使用C.还原糖检测时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葡萄糖D.向2mL淀粉溶液中加入2滴碘液,溶液变紫【11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制作临时切片用于脂肪检测时需要使用酒精溶液洗去浮色,A正确;B、蛋白质检测时双缩脲试剂需要先加氢氧化钠溶液营造碱性环境,再滴加硫酸铜溶液与蛋白质形成紫色的络合物,B错误;C、还原糖检测时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还原糖,不一定就是葡萄糖,C错误;D、向2mL淀粉溶液中加入2滴碘液,溶液变蓝色,D错误。故选A。12.下列有关细胞中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D促进对钙和磷的吸收B.脂肪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C.动物体的组织中存在胆固醇D.磷脂是细胞内的储备能源物质【12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详解】A、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A正确;B、脂肪的组成元素只有C、H、O,B正确;C、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存在于动物体各种组织中,C正确;\nD、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之一,不是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D。13.脑啡肽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下面是脑啡肽的结构简式,据此判断错误的是A.脑啡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脑啡肽是一种五肽化合物C.脑啡肽的元素组成是C、H、O、N、SD.脑啡肽由四种氨基酸组成【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可知脑啡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该化合物是由五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五肽化合物,B正确;据图可知,脑啡肽的元素组成是C、H、O、N,C错误;题图中构成脑啡肽的R基有5个、其中有2个均为—H,R基有4种,说明脑啡肽由4种氨基酸组成,D正确。【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种类和划分依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过程,分析题图多肽链片段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14.恩格斯将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的重要历史意义不包括:A.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C.揭示了动植物可能有共同的起源D.促使人们对生命的研究进入微观领域【14题答案】【答案】B\n【解析】【详解】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的统一性,A不符合题意;细胞学说没有说明生物体结构的差异性,B符合题意;细胞学说说明了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揭示了动植物可能有共同的起源,C不符合题意;显微镜发明以后才创立了细胞学说,显微镜的使用使人们对生物体的结构认识进入微观世界,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细胞学说的意义。15.下表是对玉米种子的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对该实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实验处理将玉米种子浸泡15小时,从中央纵切后,用稀释红墨水染色将玉米种子浸泡15小时后煮熟,从中央纵切后,用稀释红墨水染色实验现象胚细胞着色浅胚细胞着色深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红墨水能自由进出玉米细胞C.细胞膜具有全透性D.活细胞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15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有活性”,因变量为“胚细胞的着色程度”。【详解】A、此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发生融合等现象,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B、红墨水不是细胞生长必需的物质,所以不能或很少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胚细胞,胚细胞着色浅,B错误;C、煮熟的胚细胞已经死亡,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而变成了全透性膜,红墨水进入细胞,\n所以胚细胞着色深,C错误;D、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可以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吸收物质,红墨水不是细胞生长必需的物质,所以不能或很少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胚细胞,胚细胞着色浅,D正确。故选D。1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不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A.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C.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D.变形虫伸出伪足【16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常出现的流动性的实例: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等。【详解】A、人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不符合题意;B、吞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菌,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不符合题意;C、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没有通过膜结构,所以不能反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符合题意;D、变形虫伸出伪足,通过变形运动来摄食和运动,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小麦叶肉细胞中的DNA存在于()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B.细胞核、叶绿体、核糖体C.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D.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n【17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小麦叶肉细胞具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因此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1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19.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能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区域化具膜细胞器之间某些物质的运输能通过囊泡运输的形式进行,其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结构④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nA.在人体的唾液腺细胞内结构①②较为丰富B.结构②是高尔基体,①②通过囊泡在结构上间接相连C.结构①与细胞膜只能通过囊泡在结构上间接相连D.结构④是溶酶体,能分解细胞内衰老的线粒体【1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结构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囊泡,④含有多种水解酶,故为溶酶体。【详解】A、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形成密切相关,故在人体的唾液腺细胞内较为丰富,A正确;B、结构②是高尔基体,①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可以通过囊泡间接相连,B正确,C、①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可以直接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也可以通过囊泡与细胞膜间接相连,C错误;D、④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要求能识记典型的生物膜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实例,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题20.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都具有A.基粒B.膜结构C.核糖体D.少量DNA【20题答案】【答案】B【解析】\n【详解】基粒是叶绿体具有的结构,线粒体和内质网没有,A错误;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都是具膜细胞器,B正确;线粒体、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可以通过其内的核糖体合成它们所需的一些蛋白质,而内质网不含核糖体,C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少量DNA,内质网没有,D错误。2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蛋白质与RNA可以从核孔自由出入C.蓝藻与绿藻都在叶绿体中完成光合作用D.核糖体和线粒体都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21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A正确;B、核孔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B错误;C、蓝藻为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C错误;D、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错误。故选A。22.某同学以黑藻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叶绿体”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选材时,应选择叶绿体少的叶片B.制片时,应先把黑藻叶片切成薄片C.因为叶绿体较小,所以要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D.高倍镜下能观察到的叶绿体类囊体垛叠成的基粒【22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详解】A、选材时,应选择叶绿体少的叶片,以便于观察到叶绿体的结构,A正确;\nB、黑藻的叶片较小、较薄、透光性好,不需要切取。制片时,直接把黑藻的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B错误;C、显微镜使用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不能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C错误;D、基粒是亚显微结构,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D错误。故选A。23.下列关于ATP的说法正确的是A.ATP为各项生命活动供能,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B.ATP将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储存起来,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C.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供能时全部水解,释放大量能量D.细胞中ATP的总量很少,ATP和ADP快速转化【23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是蛋白质,而不是ATP,A错误;ATP将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储存起来,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重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B错误;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供能时只水解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释放大量能量,C错误;细胞中ATP的总量很少,ATP和ADP快速转化,D正确。24.适宜条件下,蔗糖酶使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对淀粉不起作用,这说明酶具有A.高效性B.多样性C.专一性D.稳定性【2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因此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由题意可知,蔗糖酶使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对淀粉不起作用,故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故选C。2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B.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化学变化C.在温和的条件下就能发挥功效\nD.能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2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A、酶的作用机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A正确;B、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并不改变,B正确;C、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在常温、常压下就能发挥功效,C正确;D、酶的作用只起催化作用,不能为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26.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肠道中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B.低温可降低酶的催化活性,其空间结构未被破坏C.酶在高温下催化活性降低,因其肽键被破坏D.一定程度下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26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所以人体肠道中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A正确;B、低温可降低酶的催化活性,其空间结构未被破坏,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会恢复,B正确;C、酶在高温下催化活性降低,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未被破坏,C错误;D、人是恒温动物,一定程度下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人的体温不变,因此不影响人体内酶的活性,D正确。故选C。27.枪乌贼神经细胞中的K+浓度是其周围环境中K+的40倍,K+\n进入枪乌贼神经细胞的主要方式是A.自由扩散B.被动转运C.主动运输D.胞吞作用【27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题干中钾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A、B错误;主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符合题意,C正确;胞吞是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而K+是小分子物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28.下列物质过膜方式中需要载体蛋白参与的是A.O2进入线粒体B.乙醇进入细胞C.CO2进入叶绿体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28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O2进入线粒体,乙醇进入细胞,CO2进入叶绿体均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动力是浓度差,A、B、C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动力是浓度差,D正确。29.可以通过检测哪种物质的积累来监测运动员的肌肉何时以厌氧呼吸方式提供能量A.ATPB.乳酸C.二氧化碳D.酒精【2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A、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都能产生ATP,A错误;B、肌肉细胞只有在进行厌氧呼吸时才会产生乳酸,B正确;\nC、肌肉细胞只有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才会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肌肉细胞进行细胞呼吸过程中,不可能产生酒精,D错误。故选B。【点睛】30.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B.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C.有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30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高等植物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种子库中贮藏的种子由于充有氮气或二氧化碳使呼吸作用减弱,但仍进行细胞呼吸。【详解】A、高等植物有些细胞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如水淹时的植物根细胞,正常情况进行有氧呼吸,水淹时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B、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不一定是酒精和CO2,马铃薯的块茎和甜菜的块根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B错误;C、细胞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C正确;D、风干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外界条件可以萌发,所以风干的种子也可进行呼吸作用,只是自由水含量较少,新陈代谢比较弱,D错误。故选C。3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实验装置中,盛有10%NaOH溶液的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02B.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C02的产生C.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D.可根据实验中有无C02的产生和有无酒精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n【31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在实验装置中,盛有10%NaOH溶液的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02,以保证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自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A正确;B、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可以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来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B正确;C、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C正确;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无法根据实验中有无C0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D错误。故选D。【点睛】3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是()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结论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涂片→水解→观察→结论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水解→冲洗涂片→观察→结论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观察→结论【32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应先取细胞制作涂片,然后水解以便于染色,再冲洗多余的盐酸,再染色、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选A.【点睛】水解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剂容易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的DNA与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和DNA结合。冲洗是为了洗去多余的盐酸,防止水解过度。33.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nA.①②分别表示H2O、O2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在产生的水中能检测到放射性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33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故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故物质②是O2,A正确;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C、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的葡萄糖中的18O进入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的丙酮酸中的18O进入了二氧化碳中,即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产物水中不会检测到18O,C错误;D、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故选A。34.叶肉细胞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会发生ATP水解的是A.C3的还原B.CO2进入叶绿体中\nC.光能的吸收D.O2和[H]结合生成水【34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A正确;CO2进入叶绿体中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光能的吸收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O2和[H]结合生成水能够生成大量的ATP,D错误。35.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A.C3增多,C5增多B.C3增多,C5减少C.C3减少,C5增多D.C3减少,C5减少【35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变,光照由强变弱时:光照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光反应.光照由强变弱,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是:光反应为暗反应供氢、供能还原C3,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相对增多;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减少,所以[H]的含量减少、ATP的含量减少、C3的含量增多、C5的含量减少、(CH2O)的含量减少。【详解】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光照,光反应停止,导致[H]和ATP减少,C3化合物的消耗减少,C3化合物的剩余量增多;C5化合物消耗量不变,但是生成量减少,所以总量减少。故选B。36.下列哪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共同产物A.CO2和H2OB.ATP和[H]C.丙酮酸D.淀粉【36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na.水的光解:2H2O4[H]+O2b.ATP的生成:ADP+Pi+光能ATP(2)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CO2的固定:CO2+C52C3b.CO2的还原:2C3(CH2O)+C52.呼吸作用的过程:(1)有氧呼吸的过程①C6H12O62C3H4O3+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②2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③24[H]+6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2)无氧呼吸的过程:①C6H12O62C3H4O3+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②2C3H4O3+4[H]2C2H5OH+2CO2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或2C3H4O3+4[H]2C3H4O3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详解】A、光合作用是CO2和H2O的消耗,有氧呼吸是CO2和H2O的产生,A错误;B、光合作用光反应有ATP和[H]的生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也均有ATP和[H]的生成,B正确;C、只有细胞呼吸才有丙酮酸的产生,C错误;D、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不产生,D错误。故选B。37.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升高\n【37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理解。明确镁元素与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叶肉细胞内叶绿素含量较低,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随之降低,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38.某研究组获得了小麦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A.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38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分离色素利用纸层析法,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液度高的扩散速度快,结果从上而下分别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片不能合成叶黄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进行红光照射测定,则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而色素带缺叶黄素这个条带,自上而下位于第2条,故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3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应持续通气B.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nC.连续阴雨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大棚植物生长D.栽种农作物时“正其行,通其风”,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39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应先通气后密封,A错误;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没有影响,B错误;连续阴雨天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大棚植物生长,C错误;“正其行,通其风”寓意着种植农作物时,要根据当地的“风向”选好“行向”,注意行距,合理密植,以利于空气流通,充分吸收CO2和利用光能,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正确。40.下列有关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能将氨气和水合成糖类B.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能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C.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属于自养厌氧型生物D.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不同【40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生物,它能把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供自己利用,故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形成有机物的环境条件是具有NH3和O2。【详解】A、硝化细菌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A错误;B、化能合成的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例如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氧化成硝酸盐,同时释放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合成有机物;B错误;C、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属于需氧型生物,C错误;D、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光合作用利用光能,二者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不同,D正确。故选D。41.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n②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③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在拟核区域④发菜细胞群体呈黑蓝色,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⑤真核生物是指动物、植物等高等生物,细菌、真菌、病毒都属于原核生物⑥无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⑦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包括细胞膜、DNA、核糖体和线粒体⑧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与真核细胞的成分不同A.5项B.4项C.3项D.2项【41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生物膜系统无生物膜系统有生物膜系统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DNA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n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详解】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正确;②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②错误;③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③错误;④发菜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④错误;⑤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⑤错误;⑥无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⑥正确;⑦原核细胞不具有核糖体,⑦错误;⑧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与真核细胞的成分不同,原核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核细胞中,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⑧正确。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⑥⑧,共三项,C正确,ABD错误。故选C。42.CRISPR-Cas9是近年来生物学科研的热门技术,该技术源于细菌的一种防御机制。如图所示,当细菌感知到噬菌体侵入时,会通过gRNA识别噬菌体DNA,并通过Cas9蛋白切断目标DNA,从而起到防御作用。下列关于该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A.gRNA与目标DNA结合片段中最多含有8种核苷酸B.噬菌体DNA与gRNA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原则C.Cas9蛋白可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D.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图中的现象【42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限制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n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图示过程中gRNA-Cas9蛋白相当于限制酶的作用。【详解】A、gRNA为RNA,最多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故gRNA与目标DNA结合片段中最多含有8种核苷酸,A正确;B、噬菌体DNA与gRNA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在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原则,B正确;C、“Cas9蛋白切断目标DNA”,其作用相当于限制酶,故Cas9蛋白可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C正确;D、该过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改变,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该现象,D错误。故选D。43.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中S1为0.3mol·L-1的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初始时液面高度一致,A装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刚刚开始时,装置A和装置B中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B.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C.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D.若不加入酶,装置A、B达到渗透平衡时,S1溶液浓度小于S3溶液浓度【43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水分子等溶剂分子由单位体积中分子数多的一侧透过半透膜向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少的一侧扩散,如图装置A中烧杯中S2为蒸馏水,而漏斗中S1为0.3mol/L的蔗糖溶液,所以烧杯中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于漏斗中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数,所以水分子会透过半透膜由烧杯向漏斗内渗透,使漏斗内液面上升;同理,B装置中起始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等,水分子仍然会发生渗透作用。\n【详解】A、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刚刚开始时,由于装置A和装置B中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分别相同,所以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A正确;B、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所以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B正确;C、装置A因渗透作用,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液面上升,加酶后,漏斗中溶液浓度继续增大,液面会继续上升,但是由于蔗糖被水解酶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其中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所以漏斗内溶液浓度减小,而烧杯中溶液浓度增大,故漏斗中液面开始下降,C正确;D、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后,由于漏斗中溶液存在重力势能,所以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溶液浓度,装置B中由于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最后两侧的葡萄糖溶液浓度相等,由于装置A中烧杯内的蒸馏水不可能进入到漏斗中,所以最后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U”型管两侧的葡萄糖溶液浓度,即S1溶液浓度大于S3溶液浓度,D错误。故选D。【点睛】44.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10倍物镜更换为40倍物镜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到胞外【4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较小,乙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较大,丙未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已复原。【详解】A、题图显示:乙的放大倍数与甲相同,所以由观察甲到观察乙不必更换目镜和物镜,A项错误;\nB、在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由甲到乙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由乙到丙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项正确;C、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细胞液浓度较高,C项错误;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少于从胞外扩散到胞内,D项错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45.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的,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则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A.该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45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据此答题。【详解】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都具有催化的功能。据题意可知,该酶中的蛋白质除去,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A符合题意。故选A。46.下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nA.在B点或C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C.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和pH等D.在A点适当增加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将增大【46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曲线甲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或酶的活性。曲线乙和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详解】甲曲线BC段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或酶的活性,故B点或C点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A正确;图中E点代表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酶的最适pH,B错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和pH等,C正确;A点的限制因素为反应物的浓度,在A点适当增加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将增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出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47.取兔体内的甲细胞(有线粒体)和乙细胞(无线粒体)分别置于适宜浓度的A(无机盐)溶液中,甲细胞通入空气组比未通入空气组吸收A速率大,而乙细胞通入空气组与未通入空气组吸收A速率相等。综上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甲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AB.乙细胞吸收A可能需要消耗能量C.A溶液的浓度可能与两种细胞自身的浓度相当D.乙细胞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材料【47题答案】【答案】D【解析】\n【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甲细胞(有线粒体)对A的吸收受通入空气的影响,空气是影响呼吸作用生成ATP的因素,说明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乙细胞(无线粒体)对A的吸收不受通入空气的影响,但能进行无氧呼吸,说明运输方式可能与能量有关,也可能无关,说明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详解】A、甲细胞通入空气组比未通入空气组吸收A速率大,说明甲细胞吸收A与有氧呼吸有关,即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A正确;B、乙细胞(无线粒体)对A的吸收不受通入空气的影响,但能进行无氧呼吸,说明运输方式可能与能量有关,也可能无关,B正确;C、细胞必须生活在等渗环境中,大多数培养细胞需考虑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性,所以A溶液的浓度可能与两种细胞自身的浓度相当,C正确;D、乙细胞(无线粒体)说明该细胞高度分化,不具备增殖能力,不会形成染色体,D错误。故选D。48.如图(a)、(b)、(c)所示为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的经典实验的分析及拓展[图(a)中叶片黄白色部分不含叶绿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a)所示的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和光照B.图(b)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C.图(c)所示的实验好氧细菌的分布与水绵产生的O2和淀粉有关D.图(c)中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与其叶绿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48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图(a)将饥饿处理的叶片,用不透光的纸罩住一部分,一段时间后,检测淀粉的生成部位,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也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图(b)\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甲组提供H2O和C18O2,释放的是O2,乙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图(c)将水绵和好氧细菌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会向氧产生的部位集中,从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详解】A、图(a)所示实验c和b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根据最终c处无淀粉产生,b处有淀粉产生,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a和b的自变量是有无叶绿体,最终a处无淀粉产生,b处有淀粉产生,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图(b)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B正确;C、图(c)所示的实验中好氧细菌的分布与水绵产生的O2有关,可根据好氧细菌的分布确定O2释放的部位,C错误;D、水绵细胞中叶绿体大且呈带状,便于观察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C。49.如图表示一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气体交换的相对值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QR区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受抑制B.Q点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只进行有氧呼吸C.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等于无氧呼吸D.氧浓度应调节到Q点的对应浓度,更有利于水果的运输【49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曲线OBP表示氧气吸收量,曲线QRP表示二氧化碳的生成量,氧气浓度为0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大于0、低于10%时,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等于或大于10%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详解】A、图中曲线QR区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A错误;\nB、Q点不吸收氧气,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O2吸收量等于CO2生成量,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根据反应式可知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C错误;D、图中Q点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现为最高,即无氧呼吸最强,此时水果重量减少最多,酒精生成量多,不利于水果的运输,图中R点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现为最低,则有机物的分解量最少,即呼吸作用最弱,该点氧对应浓度,更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运输和储存,D错误。故选B。50.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减少,b点将向左移D.将温度提高到30℃时,a点上移,b点右移,d点上移【50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点表示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内因主要是有关酶的数量和色素的含量。【详解】A、a点时为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正确;B、b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正确;C、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当植物缺Mg\n时,光合速率降低,只有增大光照强度才能提高光合速率,才能等于呼吸速率,即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错误;D、温度从25℃提高到30℃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上移;d点表示最大光合速率,现光合速率减慢,故d点上移,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因此由25℃升到30℃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均改变,再由此判断两点移动方向。二、解答题51.下图1为某雌性哺乳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洋葱根尖细胞不含有图1中______(填写序号)细胞器,该细胞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⑪所示结构为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所示结构中,参与生物膜系统构成的有_________(填写序号),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与图1中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3)图1中与小窝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填写序号)。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主要由__________(填“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51题答案】【答案】①.⑦②.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③.核孔④.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⑤.①⑥⑧⑨⑩⑥.核糖体⑦.⑤①⑩⑥⑧.疏水性【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分别是内质网、细胞质基质、核仁、染色质、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细胞膜、核膜、高尔基体和核孔;图2是细胞膜内陷形成囊状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n【详解】(1)洋葱属于高等植物,所以其根尖细胞不含有图1中⑦中心体,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图1中⑪所示结构为核孔,其生理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则图1所示结构中,参与生物膜系统构成的有①内质网、⑥线粒体、⑧细胞膜、⑨核膜、⑩高尔基体;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组成成分是RNA和蛋白质,与图1中结构核糖体(其组分是蛋白质和RNA)的化学组成最相似。(3)小窝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小窝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参与小窝蛋白形成的细胞器有⑤核糖体、①内质网、⑩高尔基体、⑥线粒体提供能量。由题图可知,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中间,也就是分布在磷脂分子的疏水尾之间,因此该区段主要由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点睛】熟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以及涉及的各个结构,能够利用题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52.图甲是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其运输方式也可用图乙中的曲线_________表示。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Ⅰ→Ⅱ”或“Ⅱ→Ⅰ”)。(2)图甲中细胞膜是在___________(填“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放大的结果。该膜的模型被称为__________,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3)图中物质B指的是__________,该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出物质运输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曲线②Q点之前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题答案】\n【答案】①.主动运输②.物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③.②④.Ⅱ→Ⅰ⑤.电子显微镜⑥.流动镶嵌模型⑦.载体蛋白⑧.氨基酸⑨.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⑩.载体数量和能量【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物质A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其中B物质表示载体;Ⅰ侧含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外。2、根据图乙分析,①曲线图表示细胞外浓度与运输速率成正比,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曲线图②表示物质运输可逆浓度进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详解】(1)物质A物质的跨膜运输能逆浓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图乙中,曲线②反映出物质进入细胞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说明物质运输方式与A相同。细胞Ⅰ侧含有糖蛋白,为细胞的外侧,则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方向是Ⅱ→Ⅰ。(2)图甲中细胞膜的结构图是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的,该膜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3)图中物质B指的是载体蛋白,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的是自由扩散,而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主要是膜两侧的浓度差。曲线②表示主动运输,Q点之前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有载体数量和能量。【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53.图1表示一个水稻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简图。图中①②③表示反应过程,I~VII表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相关物质。请据图作答:\n(1)图1中物质IV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反应过程③的场所是_______,过程③中物质V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2)在光照强度恰为光补偿点而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I~VII各物质中产生量与消耗量相等的有__________(用图示I~VII表示)。(3)在水稻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若要提取该色素,可用____________。(4)将该水稻植株置于密封的玻璃罩内,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室外培养,测得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分析图中曲线可知:________段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______点有机物积累最多。【53题答案】【答案】①.叶绿体基质②.线粒体内膜③.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④.III=VIIII=VI⑤.类囊体薄膜⑥.无水乙醇⑦.CF⑧.F【解析】【分析】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历程可以判断,I~VII分别代表NADPH、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NADH、氧气、二氧化碳。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详解】(1)图1中物质IV在暗反应中产生,产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反应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过程③中物质V为NADH,产生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来自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2)在光照强度恰为光补偿点而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光合作用消耗的的二氧化碳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即III=VII、II=VI。(3)在水稻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以利于吸收光能,若要提取该色素,可根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用无水乙醇提取。(4)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时,即CF段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F点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强度,F点有机物积累最多。【点睛】图2中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而不是C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F两点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强度。54.如图为番茄—马铃薯植株的栽培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n(1)该栽培过程属于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2)①②过程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③过程中,常用的化学方法一般是用________________诱导融合,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过程除了必要的营养和适宜的培养条件,还必须有植物激素以促进其完成⑤⑥过程,其中激素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诱导根原基的形成,应该适当增加________(填植物激素名)的含量。另外整个过程需要在________条件下操作。(4)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____条染色体。【54题答案】【答案】①.植物体细胞杂交②.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③.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④.聚乙二醇(或PEG)⑤.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⑦.生长素⑧.无菌⑨.2(m+n)【解析】【分析】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①②是制备原生质体,③表示原生质体融合,④表示再生细胞壁,⑤⑥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详解】(1)据图示分析,该栽培过程属于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2)过程①②表示利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根据酶的专一性,应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③过程表示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化学方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或PEG)诱导融合,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3)⑤⑥过程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植物激素主要是指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若要诱导根原基的形成,应该适当增加生长素的含量;整个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4)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番茄-马铃薯”细胞集合了两种细胞中的染色体,若番茄细胞内有m\n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有n条染色体,则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杂种植株体细胞中含有m+n条染色体,“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含2(m+n)条染色体。【点睛】本题结合马铃薯---番茄植株的栽培过程示意图,考查了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酶的特性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