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生物一、选择题:1.与蓝细菌相比,大肠杆菌、酵母菌、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些蓝细菌没有的结构或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核糖体,蓝细菌没有B.酵母菌细胞含有细胞壁,蓝细菌没有C.动物细胞中含有成形的细胞核,蓝细菌没有D.高等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素,蓝细菌没有【1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都是DNA。蓝细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动物、植物是真核生物。【详解】A、大肠杆菌和蓝细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A错误;B、酵母菌细胞和蓝细菌细胞都含有细胞壁,B错误;C、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D、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高等植物主要是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素,D错误。故选C。2.下列有关构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几丁质是一种二糖,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B.糖类可少量转化成脂肪,脂肪不能转化成糖类C.胰岛素某条肽链中的氨基酸都通过肽键和二硫键连接D.含N,P的核苷酸可参与DNA、RNA和ATP的合成【2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n壳多糖又称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甲壳和真菌的胞壁中,也存在于一些绿藻中,主要是用来作为支撑身体骨架以及对身体起保护的作用。糖类和脂肪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详解】A、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A错误;B、在糖类供应充足时,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在糖类供应不充足时,脂肪才可以少量转化成糖类,B错误;C、两条肽链之间可通过某两个氨基酸的R基上的-SH脱去两个氢形成一个二硫键而将两条肽链连在一起,同一条肽链上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并非某条肽链中的氨基酸都通过二硫键连接,C错误;D、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组成元素为C、H、O、N、P,ATP脱去两个磷酸后为构成RNA的基本单位,因此含N,P的核苷酸可参与DNA、RNA和ATP的合成,D正确。故选D。3.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的实验中,某人发现:温度会影响细胞质流动的速度,随着温度升高,细胞质流动的速度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后,细胞质流动的速度又会减慢。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不宜选用洋葱根尖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材料B.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环流方向与实际流向相同D.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该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度无关【3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随着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如光照较弱时则以叶绿体较大的一面对着光源,以增大光的吸收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观察细胞质流动时,需要以叶绿体为标志。【详解】A、因为根细胞无叶绿体,细胞质流动现象不易观察,因此一般不选用根尖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材料,A正确;B、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适当提高温度可提高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B正确;C、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置、放大的虚像,上下、左右都倒置,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胞质流动方向与实际流动方向相同,C正确;\nD、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该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度有关,新陈代谢越强,细胞质流动的速度越快,D错误。故选D4.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同一生物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当这两种物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进入细胞内一定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B.乙进入细胞内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甲运出细胞外不一定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D.乙运出细胞外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4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物质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甲进入细胞是逆浓度,需要消耗能量;甲运出细胞是顺浓度;乙物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乙进入细胞是顺浓度,不需要消耗能量,乙运出细胞是逆浓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甲进入细胞内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而非通道蛋白的协助,A错误;B、乙进入细胞是顺浓度,可能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错误;C、据图可知,甲物质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甲运出细胞是顺浓度运输,该过程可能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其中自由扩散不需要通道蛋白协助,C正确;D、乙物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乙运出细胞是逆浓度运输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该过程一定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n故选C。5.实验室现有两瓶丢失标签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某同学以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为材料,利用质壁分离原理进行鉴定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的实验。预期结果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5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放在质量分数均是3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均发生质壁分离,液泡体积减小,由于葡萄糖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故在质量分数为30%的葡萄糖溶液中表皮细胞随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液泡体积增大;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表皮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仍保持质壁分离状态,C正确。故选C。6.已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蔗糖酶的最适温度为45~50℃。某人对教材“淀粉\n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的实验进行改进,实验设置如下。由表可知,该实验中哪些试管组合是用来排除试管中混杂有还原糖的可能性()试管编号123456781%淀粉溶液3mL3mL3mL1%蔗糖溶液3mL3mL3mL1%淀粉酶溶液1mL1mL1mL1%蔗糖酶溶液1mL1mL1mL蒸馏水1mL1mL3mL3mL斐林试剂2mL2mL2mL2mL2mL2mL2mL2mL水浴50~65℃处理2~3minA.1号、2号、5号、6号B.1号、2号、3号、4号C.3号、4号、7号、8号D.3号、4号、5号、6号【6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中的实验设计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种类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加入斐林试剂后颜色变化,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作用的专一性。【详解】若要证明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首先需要排除实验所用的淀粉、蔗糖、淀粉酶和蔗糖酶本身不含还原性糖,然后才能说明有酶和底物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是酶将底物分解产生的还原性糖,因此1号、2号、3号、4号试管是作为对照的实验,目的是排除试管中混杂有还原糖的可能性,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有人用酵母菌的细胞成分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发生场所,以及产生物质和释放能量的情况。其中2号和3号试管中葡萄糖的变化量说明了()试加入的细胞加入的反应物各试管变化情况加入荧光素\n管成分和荧光酶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较强荧光2细胞质基质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标记的丙酮酸,NADH生成较弱荧光3线粒体悬液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葡萄糖的量不变没有荧光4线粒体悬液添加14C标记的丙酮酸和18O2丙酮酸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较强荧光A.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丙酮酸B.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能量C.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能量D.细胞质基质分解丙酮酸产生少量能量【7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由表格可知,1试管含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进行了有氧呼吸;2试管只有细胞质基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和CO2;3试管中线粒体不能分解葡萄糖,所以不能进行呼吸作用;4试管加入线粒体,线粒体可以将丙酮酸氧化分解。【详解】A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只能利用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的丙酮酸,A、C错误;BD、2号和3号试管,自变量是加入的细胞成分,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减少,线粒体中葡萄糖不会减少,所以比较2号和3号试管,说明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且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能产生少量能量,B正确,D错误。故选B。8.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图,图中的字母A~G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植物体内产生物质A的过程也叫希尔反应B.进行细胞呼吸时,线粒体中也能产生物质BC.一分子物质G结合CO2可生成一分子物质FD.物质C的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8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水在光下分解,产生NADPH和氧气,②合成ATP;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和C5结合形成C3,②C3的还原: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和ATP的参与下,C3还原形成(CH2O)和再生成C5。分析题图:A表示氧气,B表示NADPH,C表示ATP,D表示ADP、Pi,E表示NADP+,F表示C3,G表示C5。【详解】A、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植物体内产生物质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叫希尔反应,A错误;B、物质B是NADPH,在细胞呼吸时,线粒体产生的是NADH,B错误;C、一分子物质G(C5)结合CO2可生成两分子物质F(C3),C错误;D、ATP中特殊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容易脱离,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D正确。故选D。9.下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细胞的分裂特点,其中可表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末期的依次是()\n编号观察结果1细胞的赤道板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2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3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4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的着丝粒,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A.4号、3号B.2号、3号C.4号、1号D.2号、1号【9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高等植物细胞:细胞两极发出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细胞质。【详解】编号1:细胞的赤道板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表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编号2: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表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编号3: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编号4: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的着丝粒,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赤道板),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故可表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末期的依次是4号、1号。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各自遗传结果,发现了F2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数量比约为3:1,由此总结出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A.完全归纳法B.不完全归纳法\nC.自变量控制法D.模型构建法【10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1、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对所有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完全归纳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实现性。而不完全归纳法是指只考察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这种属性,而结论却断定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详解】A、完全归纳法是对所有调查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进行归纳总结,孟德尔研究的只是豌豆的遗传,没有用到完全归纳法,A错误;B、不完全归纳法是指只考察了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这种属性,而结论却断定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各自的遗传结果,发现了F2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数量比约为3:1,由此总结出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方法符合不完全归纳法,B正确;C、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没有设置对照实验,没有用到自变量控制法,C错误;D、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没有构建模型,D错误。故选B。11.孟德尔在做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时,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出现高茎和矮茎,数量比接近于3: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最后授以父本的花粉B.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亲本杂交,F1自交时雌雄配子的数量要相等D.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11题答案】【答案】C【解析】\n【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均为高茎,F1F2中有高茎,也有矮茎,且高茎和矮茎之比约为3:1。【详解】A、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最后授以父本的花粉,以避免豌豆自交对结果产生影响,A不符合题意;B、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子代出现3:1的基础,B不符合题意;C、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不同,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C符合题意;D、实验结论的得出需要足够的数据,故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是子代出现3:1的基础,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某小组同学在课后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他们在两个大信封上分别写好“雄1”和“雌1”,然后在“雄1”“雌1”信封内均装入“黄Y”卡片20张和“绿y”卡片10张(模拟一种特殊情况),之后他们随机取“雄1”和“雌1”卡片各1张组合在一起模拟子代的基因型,重复50次后统计,则YY:Yy:yy的比例接近于()A.1:2:1B.1:1:1C.4:4:1D.3:2:1【12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用两个大信封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信封内的卡片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从一个信封内抽出一张卡片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用不同卡片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从“雄1”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表示F1雄个体产生配子,从“雌1”信封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表示F1雌个体产生配子,由于两个信封内都是Y∶y=2∶1,说明雌雄配子均为Y∶y=2∶1,则随机取“雄1”和“雌1”卡片各1张组合在一起模拟子代的基因型,重复50次后\n统计,YY=2/3×2/3=4/9,Yy=2×1/3×2/3=4/9,yy=1/3×1/3=1/9,即YY∶Yy∶yy的比例接近于4∶4∶1,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高秆(B)对矮秆(b)为显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两株水稻杂交得到F1,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高秆非糯性:高秆糯性:矮秆非糯性:矮秆糯性=21:7:27:9。那么亲本的杂交组合不可能是()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13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现有两株水稻杂交得到F1,F1随机交配得到F2,F2中高秆非糯性:高秆糯性:矮秆非糯性:矮秆糯性=21:7:27:9。单独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F2中高杆:矮杆=(21+7):(27+9)=7:9,非糯性:糯性=(21+27):(7+9)=3:1。【详解】A、若亲本为AABb×aabb,单独考虑非糯性与糯性这对相对性状,F1为Aa,F1随机交配,F2非糯性:糯性=3:1;单独考虑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F1为1/2Bb、1/2bb,F1配子为1/4B、3/4b,随机交配,F2矮杆(bb)=3/4×3/4=9/16,高杆=1-9/16=7/16,高杆:矮杆=7:9,比例与题干相符,A不符合题意;B、若亲本为AaBb×aabb,单独考虑非糯性与糯性这对相对性状,F1为1/2Aa、1/2aa,F1配子为1/4A、3/4a,随机交配,F2糯性(aa)=3/4×3/4=9/16,非糯性=1-9/16=7/16,非糯性:糯性=7:9;单独考虑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F1为1/2Bb、1/2bb,F1配子为1/4B、3/4b,随机交配,F2矮杆(bb)=3/4×3/4=9/16,高杆=1-9/16=7/16,高杆:矮杆=7:9,可见比例与题干不符,B符合题意;C、若亲本为AAbb×aaBb,单独考虑非糯性与糯性这对相对性状,F1为Aa,F1随机交配,F2非糯性:糯性=3:1;单独考虑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F1为1/2Bb、1/2bb,F1配子为1/4B、3/4b,随机交配,F2矮杆(bb)=3/4×3/4=9/16,高杆=1-9/16=7/16,高杆:矮杆=7:9,比例与题干相符,C不符合题意;D、若亲本为AaBb×Aabb,单独考虑非糯性与糯性这对相对性状,F1为1/4AA、1/2Aa、1/4aa,F1配子为1/2A、1/2a,随机交配,F2糯性(aa)=,1/2×1/2=1/4,非糯性=1-1/4=3/4,F2非糯性:糯性=3:1;单独考虑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F1为1/2Bb、1/2bb,F1配子为1/4B、\n3/4b,随机交配,F2矮杆(bb)=3/4×3/4=9/16,高杆=1-9/16=7/16,高杆:矮杆=7:9,比例与题干相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紫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紫花。F1自交,得到的677株F2中,紫花635株,白花42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紫花和白花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含定律B.F2的紫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8/9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与亲代白花植株相同D.F2紫花植株中基因型与F1相同的概率是4/15【1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紫花635株,白花42株,即紫花:白花接近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紫花和白花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亲代紫花AABB、白花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二代中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表现为紫花,白花的基因型为1aabb。【详解】A、由F2紫花:白花接近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紫花和白花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据分析可知,F1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花植株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2aaBb,故F2的紫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2+4+2+2)/15=12/15=4/5,B错误;C、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困型与亲代白花植株相同,均为aabb,C正确;D、F1基因型为AaBb,据B选项分析可知,F2紫花植株中基因型与F1相同(即为AaBb)的概率是4/15,D正确。故选B。15.已知某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变异,该细胞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细胞是()A.基因型为AABB、aabb的细胞B.基因型为aaBB、AAbb的细胞C.基因型为Ab、aB的细胞D.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15题答案】\n【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据此答题。【详解】A、某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内的基因型为AAaaBBb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不符合题意;B、某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内的基因型为AAaaBBb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可能形成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B不符合题意;C、形成的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形成基因型为Ab、aB的精细胞,C不符合题意;D、不考虑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因此配子中不含等位基因,故不会形成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D符合题意。故选D。16.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模型,该模型模拟的时期是()A.减数分裂Ⅰ前期B.减数分裂Ⅱ中期C.减数分裂Ⅰ后期D.减数分裂Ⅱ后期【16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n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详解】据图可知,图中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减数分裂Ⅱ中期)。故选B。17.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A.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关B.与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有关C.与卵细胞由卵泡中央的细胞发育而来有关D.与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有关【17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详解】ABD、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基因型的配子,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导致形成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而产生生物多样性,ABD不符合题意;C、卵细胞由卵泡中央的细胞发育与配子的多样性形成无关,因此与后代呈现多样性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18.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某鸡类种群中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表型,已知羽毛非芦花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大于在雄鸡中出现的概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B.芦花鸡与非芦花鸡杂交,子代羽毛表现相同C.芦花雌雄鸡交配,子代中雌性芦花鸡占1/2D.非芦花雌雄鸡交配,子代全为非芦花鸡\n【18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已知羽毛非芦花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大于在雄鸡中出现的概率,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即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由于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因此雄鸡中显性性状多于隐性性状的个体,而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与隐性性状的个体数相当,根据羽毛非芦花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大于在雄鸡中出现的概率,可判断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即非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A错误;B、根据A项分析可知,非芦花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若用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后代雄鸡均为芦花,雌鸡均为非芦花,若芦花的为雄鸡,且为杂合子,非芦花的为雌鸡,则后代既有芦花也有非芦花,B错误;C、芦花为显性性状,若芦花的雄鸡为杂合子,则子代雌鸡中芦花∶非芦花=1∶1,即子代中雌性芦花鸡占1/4,C错误;D、非芦花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之间杂交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因此非芦花雌雄鸡交配,子代全为非芦花鸡,D正确。故选D。19.下图是某红绿色盲的家系图,如果5号与6号继续生育,则理论上其子代的性别及表型最可能是()A.子代男性均为红绿色盲,女性均正常B.子代女性均为红绿色盲,男性均正常C.子代红绿色盲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相当\nD.子代女性均正常,男性可能为红绿色盲【19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隔代遗传;且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详解】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b,则7号患病,基因型为XbY,5号和6号表型正常,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因此如果5号与6号继续生育,则子代中女儿都正常,儿子中一半患病,一半正常,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单链中(A+C)/(T+G)=a,且(A+T)占该链的比例为b,则其互补链中(A+C)/(T+G)的值及(A+T)占该链的比例分别是()A.1/a,bB.a,bC.1/a,1-bD.a,1-b【20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C)与(T+G)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详解】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单链(设为1链),其互补链(设为2链)。已知1链中(A1+C1)/(T1+G1)=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1=T2,C1=G2,T1=A2,G1=C2,故2链中(A2+C2)/(T2+G2)=(T1+G1)/(A1+C1)=1/a。已知1链中(A1+T1)占1链的比例为b,由于A1=T2,T1=A2,故2链中(A2+T2)占2链的比例,等于1链中(A1+T1)占1链的比例,仍为b。A正确,BCD错误。故选A。21.为弄清遗传物质是什么,格里菲思进行了一系列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最后能从小鼠体内获得S型活细菌的组别是()\nA.第②组、第③组和第⑤组B.第②组、第④组和第⑤组C.第①组、第②组和第③组D.第③组、第④组和第⑤组【21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R型活细菌无毒,不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活细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让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详解】第①组鼠1注射是R型活细菌,由于没有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所以鼠1中不能提取到活的S型细菌,第②组鼠2,注射的是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由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让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鼠2中能提取到活的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能在小鼠体内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因此第③组的鼠3体内不能获得活的S型细菌;第④组的鼠4注射的是活的S型细菌,能在小鼠体内繁殖,因此鼠4体内能获得活的S型细菌;第⑤组鼠5注射的是R型活细菌和活的S型细菌,活的S型细菌能在小鼠体内繁殖,因此鼠5体内能检测到活的S型菌,综上分析,能从小鼠体内获得S型活细菌的组别是为②、④和⑤组,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在探究DNA复制方式时,有人提出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两种假说。现将一个含15N/15N-DNA分子的大肠杆菌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2代,根据这两种假说,推测第2代大肠杆菌的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是()A.全保留复制为⑥,半保留复制为⑤\nB.全保留复制为②,半保留复制为⑤C.全保留复制为③,半保留复制为⑥D.全保留复制为⑤,半保留复制为⑥【22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一个为15N-15N,一个为14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是一半在轻带、一半在重带;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一个亲代15N-15N的DNA分子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都是15N-14N,在离心管中分布的位置全部在中带。据此答题。【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若为全保留复制,子一代中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为:15N-15N、14N-14N,进行第二次复制后形成的四个DNA分子分别为15N-15N、14N-14N、14N-14N、14N-14N,离心后的结果为1/4重带,3/4轻带,为图⑥中结果;若为半保留复制,子一代两个子代DNA分子都是15N-14N,进行第二次复制后形成的四个DNA分子分别为15N-14N、15N-14N、14N-14N、14N-14N,离心后的结果为1/2中带,1/2轻带,为图⑤中结果,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23.下图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处的噬菌体均全部有放射性B.甲处的噬菌体无放射性,乙处的少数有C.甲处的噬菌体部分有放射性,乙处的都有D.甲处的噬菌体均有放射性,乙处的少数有【23题答案】【答案】D\n【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被标记以及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甲处是未被标记的噬菌体在含有35S或32P的培养液培养的大肠杆菌内增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由于噬菌体增殖所需的模板来自噬菌体,原料来自大肠杆菌,所以甲处的每个噬菌体都有放射性,而乙处的噬菌体是含有32P的噬菌体在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内增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乙处的噬菌体只有少数含有32P标记,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4.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下图是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图中的数字表示C原子的位置,其中表示正确的是()A.B.C.D.【24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构成DN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糖用正五边形表示,正五边形的顶点表示氧原子,从氧原子开始,顺时针方向依次是1号碳原子、2号碳原子、3号碳原子和4号碳原子,5\n号碳原子与4号碳原子相连。碱基连在1号碳原子上,磷酸基团连在5号碳原子上,如D选项所示。【详解】据分析可知,脱氧核糖用正五边形表示,正五边形的顶点表示氧原子,从氧原子开始,顺时针方向依次是1号碳原子、2号碳原子、3号碳原子和4号碳原子,5号碳原子与4号碳原子相连。碱基连在1号碳原子上,磷酸基团连在5号碳原子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下图中A、B、C表示果蝇细胞核内一个DNA分子上三个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A和基因C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基因A和基因C的区别在于碱基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C.基因间区B不具有遗传效应,但它的基本组成单位仍是脱氧核苷酸D.基因A和基因C在果蝇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的【25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图示A和C为基因结构,B属于基因之间无遗传效应的片段,【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基因A和基因C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B、不同基因中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T、G、C,基因A和基因C的区别在于碱基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C、基因间区B不具有遗传效应,但仍属于DNA的结构,基本组成单位仍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D、基因A和基因C属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6.为了探究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什么,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对加热致死的S型菌进行处理获得S型菌的提取物,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n(1)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S型肺炎链球菌菌体表面存在_____________结构,因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或人患肺炎。(2)格里菲思认为_____________细菌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据图分析,艾弗里所做的实验中,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3)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而我们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则采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26题答案】【答案】(1)①.R型细菌形成的菌落粗糙,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光滑②.荚膜(2)①.加热杀死的S型②.丙组③.丙组中S型菌体中DNA被DNA酶水解,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而甲组和乙组均存在S型菌的DNA,可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3)①.减法原理②.加法原理【解析】【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小问1详解】S型肺炎链球菌的表面有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是光滑的,R型肺炎链球菌的表面无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是粗糙的。S型肺炎链球菌菌体表面存在多糖类荚膜结构,有毒性,因而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或人患肺炎。【小问2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并能从小鼠体内提取到活的S型菌,\n因此格里菲思认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S型菌的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甲组的培养物中含有S型菌和R型菌。乙组中蛋白酶可水解S型菌中的蛋白质,但不能水解DNA,因此乙组也能转化出S型菌,培养物中含有S型菌和R型菌,丙组中DNA酶可将S型菌的DNA水解,使R型菌不能转化,因此只有R型菌能生长。【小问3详解】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艾弗里实验的原理是利用了减法原理,每组实验中除去相应物质,从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转化因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人为的增加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属于“加法原理”。【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28.实验室有一种雌雄同株植物若干,其表型有高茎白花和矮茎白花。某研究小组拟设计若干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设控制茎高的相关基因是A/a,控制花色的相关基因是D/d)。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让高茎白花与矮茎白花杂交,将获得的F1自交,在收获的1064株F2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白花,277株是矮茎白花,这表明该植物茎高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若取F1的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杂交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取实验一F2的一株高茎白花进行自交,结果发现收获的556株子代中,高茎白花、高茎紫花,矮茎白花、矮茎紫花的数量依次是315、108、101、32,这表明控制茎高和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子代高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3)研究小组发现该植物高茎紫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那么怎样才能从实验二中大量获得纯种高茎紫花植株呢?请写出最简便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28题答案】【答案】(1)①.基因分离定律②.高茎③.高茎∶矮茎=1∶1④.测交(2)①.两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②.AAdd、AaddAadd、AAdd(3)将实验二F2中高茎紫花种植,连续自交,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中纯种高茎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越大。【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控制茎高的相关基因是A/a,控制花色的相关基因是D/d,说明茎高和花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实验一的结果高茎∶矮茎=787∶277≈3∶1,可知高茎为\n显性性状,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实验二的结果高茎白花∶高茎紫花∶矮茎白花∶矮茎紫花=315∶108∶101∶32≈9∶3∶3∶1,可知A/a和D/d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白花为显性性状。【小问1详解】高茎白花与矮茎白花杂交,将获得的F1自交,F2出现高茎∶矮茎≈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控制茎高的相关基因是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且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F1基因型为Aa。F1的高茎植株Aa与矮茎植株aa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1,该杂交方式属于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称为测交。【小问2详解】实验一F2的一株高茎白花进行自交产生后代中高茎白花∶高茎紫花∶矮茎白花∶矮茎紫花=315∶108∶101∶32≈9∶3∶3∶1,可知A/a和D/d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白花为显性性状,所取的F2的高茎白花基因型为AaDd。AaDd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未A-dd,即AAdd、Aadd。【小问3详解】要从实验二中大量获得纯种高茎紫花植株,最简便的方法为自交,具体实验设计思路为将实验二F2中高茎紫花种植,使其连续自交,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中纯种高茎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越大。【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根据表型做相关推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0.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现有一只雌果蝇,其某个卵原细胞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均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双链被15N标记。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该卵原细胞置于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此时_____________可发生互换;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可看到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有______________条;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数最多为_____________条。(2)若该雌果蝇的表型为红眼,将其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中红眼:白眼=3:1,为确定红眼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需对F1果蝇的性别进行统计,若_____________,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则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3)为验证(2)的推测,某人选用该雌果蝇与F1\n的白眼雄果蝇杂交,获得的雌雄子代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于是他从子代中选择_____________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表型为_____________,则可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30题答案】【答案】(1)①.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③.4④.8(2)①.雌雄果蝇均有白眼②.只有雄性出现了白眼(3)①.白眼②.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小问1详解】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此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可看到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有4条;假设正常雌果蝇的某个卵原细胞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均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标记,说明共有4条染色体上的DNA被标记。该卵原细胞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第一次过程中含有8个DNA带有15N标记,这8个DNA位于4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4条非同源染色体可能会组合到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加倍,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数最多为8条。【小问2详解】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其遗传与性别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其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若该雌果蝇的表型为红眼,将其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中红眼∶白眼=3∶1,为确定红眼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需对F1果蝇的性别进行统计,若白眼个体中既有雌性也有雄性,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白眼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则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n【小问3详解】根据该雌果蝇的表型为红眼,将其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中红眼∶白眼=3∶1,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设为A基因控制),且该雌果蝇为杂合子,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该雌果蝇(XAXa)与F1的白眼雄果蝇(XaY)杂交,获得的雌雄子代中均有红眼和白眼,从中选择白眼雌性果蝇(XaXa)与红眼雄果蝇(XAY)进行杂交,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即可证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2.新型冠状病毒是线性单链RNA病毒,最新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具有多处变异位点。检测奥密克戎变异株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要先制备一个特异性探针(以奥密克戎的S蛋白基因为模板合成的单链DNA,如图),并利用核酸采样者的总RNA为模板最终合成双链的cDNA,然后利用探针与cDNA混合,若探针能与cDNA互补配对,则样本会发出荧光,说明核酸采样者感染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其原理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奥密克戎S蛋白基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该基因上的_____________代表遗传信息。(2)PCR技术本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但PCR扩增与体内DNA复制不同,PCR扩增需要通过高温解开DNA双链,因而不需要_______________酶参与;利用PCR技术扩增cDNA片段时需要耐高温的_______________酶催化,扩增4次后,子代DNA分子中共有_______________条脱氧核苷酸单链,需要_____________个腺嘌呤(只考虑探针与其互补区,且图示探针与cDNA的1链互补配对),这些DNA分子的嘌呤总数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嘧啶总数。(3)若对图示的cDNA用P标记,PCR扩增得到n个DNA分子后,其中被标记的DNA分子占总数的2/n,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题答案】【答案】(1)①.核糖核苷酸②.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n(2)①.解旋②.DNA聚合酶Taq③.32④.15⑤.等于(3)DNA的半保留复制【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新型冠状病毒是线性单链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2、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小问1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是RNA,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RNA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小问2详解】体内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打开双链,而PCR扩增时高温可以解旋,故不需要解旋酶参与;利用PCR技术扩增cDNA片段时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催化;PCR扩增是以指数增长,故扩增4次后,子代DNA分子共有24=16个,共有16×2=32条脱氧核苷酸单链;据图可知,图中的探针中共有腺嘌呤A=1个,则复制4次需要的腺嘌呤=(24-1)×1=15个;D子代双链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配对,故这些DNA分子的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小问3详解】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子代DNA两条链中有一条来自母本,故PCR扩增得到n个DNA分子后,其中被标记的DNA分子占总数的2/n。【点睛】本题主要考查PCR的原理及扩增,要求考生明确相关信息,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