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带解析)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带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19级高三模拟考试生物学试题一、选择题:1.根尖等的分生组织细胞中有许多来源于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小型原液泡,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原液泡通过相互融合等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中央大液泡。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柠檬酸和苹果酸可被转移到液泡中,以避免细胞质基质的pH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液泡膜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相似B.根尖细胞内中央大液泡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液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液的pH维持细胞内部相对稳定D.柠檬酸、苹果酸跨液泡膜的运输所需能量均来自线粒体【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膜、各种细胞器膜和核膜,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详解】A、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小型原液泡,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通过相互融合等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中央大液泡,说明液泡膜的组成成分、结构与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相似,A正确;B、形成中央大液泡的过程存在相互融合作用,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C、光合作用中间产物柠檬酸和苹果酸可被转移到液泡中,以避免细胞质基质的pH下降,说明液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液的pH维持细胞内部相对稳定,C正确;D、柠檬酸、苹果酸跨液泡膜运输的能量可来自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故柠檬酸、苹果酸跨液泡膜的运输所需能量是由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提供,D错误。故选D。2.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固定化酶用于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数据。如图:曲线①表示相对酶活性,即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表示残余酶活性,即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①是在其它条件适宜,不同温度时测得的数据B.由曲线①可知,该酶在温度为80℃时的催化效率最高C.曲线②是在其它条件适宜,温度为80℃时测得的数据D.若该种酶固定化后用于生产,使用的最佳温度是80℃【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由曲线可以看出,在温度为80℃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最高;曲线②是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曲线可以看出,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保温足够长时间后,在最适宜温度下测得酶的活性随保温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在60~70℃之间保温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较高,温度超过70℃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急剧下降。【详解】A、曲线①表示相对酶活性,即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所以自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是在其它条件适宜,不同温度时测得的数据,A正确;B、由曲线①可知,该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是80℃,此时相对酶的活性最高,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曲线②是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根据B项分析,该酶的最适宜温度是80℃,所以曲线②是在其它条件适宜,温度为80℃时测得的数据,C正确;D、由曲线②可知,温度超过70℃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急剧下降,在 60~70℃条件下保温足够长时间,在最适宜温度下,酶活性较高,因此使用该酶时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60~70℃,D错误。故选D。3.当紫外线、DNA损伤等导致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色素c被释放,引起细胞调亡,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色素c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内膜,参与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的分解B.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与蛋白A结合,进而引起调亡C.活化的C-3酶可作用于线粒体,加速细胞色素c的释放,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减少ATP的供给可能会导致图示中的凋亡过程受到抑制,进而引发细胞坏死【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溶胶(或“细胞质基质”)中,与蛋白结合,在ATP的作用下,使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激活C-3酶,引起细胞凋亡。【详解】A、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嵌入在线粒体内膜的脂双层中,而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丙酮酸的分解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因此细胞色素c不参与丙酮酸的分解,A错误;B、据题中信息可知: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与蛋白A结合,进而引起调亡,B正确;C、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活化的C-3酶可作用于线粒体,加速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加速细胞的凋亡,这是正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D、据图可知,在ATP的作用下,使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减少ATP的供给可能会导致图示中的凋亡过程受到抑制,进而引发细胞坏死,D正确。故选A。4.图1和图2分别表示果蝇的卵原细胞和由其形成的卵细胞中的3号染色体。若E、e和F、 f表示位于该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2的产生是由于图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与图2细胞同时形成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F、Ef和EfC.图1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图1中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E/e这对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E/e,所以最终形成卵细胞eF,三个极体ef、EF、Ef。【详解】A、图2的产生是由于图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A错误;B、与图2细胞同时形成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ef、EF、Ef,B错误;C、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图2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D、图1中3号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A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b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C。5.线虫的npr-1基因发生突变后(突变基因记为NPR-l),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使线虫在食物匮乏时活动范围缩小,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npr-l与NPR-l的碱基数目及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比例均相同B.聚集觅食是线虫为适应食物匮乏而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C.长时间食物匮乏会导致线虫种群内基因NPR-l的基因顿率增大 D.线虫存在的这两种觅食行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2、一般而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会导致插入或缺失位点以后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影响较大,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一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密码子有简并性)。【详解】A、npr-1基因发生突变后,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只发生了一个氨基酸种类的改变,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所以基因npr-l与NPR-l的碱基数目及嘌吟碱基与嘧啶碱基比例均相同,A正确;B、变异不是为适应环境产生的,B错误;C、npr-l基因控制的是“独立觅食”,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大,能量消耗多,不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害,npr-1基因频率会下降;而NPR-1基因控制的是“聚集觅食”,在食物匮乏时,对线虫生存有利,NPR-I基因频率会上升,C正确;D、“独立觅食”线虫和“聚集觅食”线虫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B。6.操纵元是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启动子、结构基因(编码蛋白基因)、终止子等组成。如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核糖体蛋白(RP)的合成及调控过程,其中序号表示相关生理过程,mRNA上的RBS是核糖体结合位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①中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相继驱动多个基因的转录B.过程②中核糖体与mRNA结合后逐一阅读密码,直至终止子结束C.细胞中缺乏rRNA时,RPl与mRNA上的RBS位点结合阻止翻译的起始D.该机制保证了rRNA与RP的数量平衡,同时也减少了物质与能量的浪费【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原核细胞中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的合成及调控过程。图中①为转录过程,其场所是拟核;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详解】A、过程①转录中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相继驱动多个基因(基因1、基因2等)的转录,A正确;B、过程②翻译中核糖体与mRNA结合后逐一阅读密码,直至终止密码子结束,B错误;C、当细胞中缺乏rRNA分子时,会导致mRNA与核糖体结合,RBS被封闭,终止核糖体蛋白的合成,C正确;D、当细胞中缺乏rRNA分子时,阻止核糖体蛋白的合成,这种调节机制既保证细胞内tRNA与核糖体在数量上保持平衡,又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故选B。7.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C.条件反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无关信号D.条件反射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存在的,因此,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A正确;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否则会消退,如响铃的同时给狗喂食,等条件反射建立后,还需要将喂食的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响铃)结合起来进行强化,B正确;C、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其丧失过程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信号的过程,C错误;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例如望梅止渴,D正确。故选C。8.尿崩症是一种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会表现出多饮、多尿等症状。尿崩症可分为垂体性尿崩症和肾源性尿崩症两类,其中垂体性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而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导致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垂体性尿崩症可能是因垂体合成ADH的能力偏低造成B.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体内的ADH含量可能比正常人偏高C.注射适量ADH后,垂体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渗透压会降低D.注射适量ADH后,肾源性尿崩症患者血浆渗透压会增加 【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的,A错误;B、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细胞表面缺乏ADH的受体导致的,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肾源性尿崩症患者体内的ADH含量比正常人偏高,B正确;C、垂体性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注射适量ADH后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渗透压会升高,C错误;D、肾源性尿崩症是由肾脏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导致的,故补充的ADH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B。9.植物激素在果实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结实两次,第一季为春果,第二季为秋果。科研人员研究了圣佩德罗型无花果春、秋两个幼果期以及盛花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的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B.由图可知,两种幼果中,春果的生长素含量较高,秋果中脱落酸含量较高C.据图推测,两种激素浓度配比更有利于秋果的生长,秋果的产量可能较高D.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答案】C【解析】 【分析】由左图分析可知,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中春果植株的生长素含量在研究的4个时期均高于秋果植株;由右图分析可知,除盛花期以外,秋果植株的脱落酸含量均高于春果植株。由此可以推断,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两次所结的果实中,产量较大的是春果。【详解】A、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还可防止落花落果。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圣佩德罗型无花果的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A正确;B、由图和分析可知,两种幼果中春果的生长素含量较高,秋果中脱落酸含量较高,B正确;C、据图和分析可知,两种激素的浓度配比更有利于春果的生长,春果的产量较高,C错误;D、秋果的生长素含量少,其产量较低,而春果的生长素含量多,其产量较高,故可以通过施加生长素来提高产量较低的无花果果实的产量,D正确。故选C。10.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B.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D.自疏现象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2.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3.单一物种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属于种群层次。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互相吸引也互相排斥,维持产量的恒定,A错 误;B、自疏现象时种内斗争激烈,导致死亡率增大,不会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现象,B错误;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即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高密度下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D、当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D错误。故选C。11.为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我国将川、陕、甘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B.大熊猫在国家公园内的不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D.国家公园的建立避免了栖息地破碎化对基因交流的阻碍【答案】B【解析】【分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A正确;B、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水平结构 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B错误;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形成很多小的大熊猫种群,会减少个体间的交配、繁殖的概率,从而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因此,国家公园的建立避免了栖息地破碎化对基因交流的阻碍,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主要是利用了其避光、趋湿、避高热习性B.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C.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密封后要避免阳光直射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答案】D【解析】【分析】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3、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由于土壤中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A正确;B、由于预实验可以判断实验的可行性和为实验探索条件,因此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B正确;C、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密封后要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温度升高对实验造成影响,C正确;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在时间的前后形成了对照,不需要单 独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故选D。13.为研究甲、乙、丙、丁四种酵母菌酿制菠萝酒的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前,可以用干热灭菌法对菠萝汁进行灭菌B.利用四种酵母菌酿制菠萝酒,效果最差的是丙C.6~7d,丁组酒精度不再上升可能是菠萝汁中的葡萄糖耗尽所致D.利用菠萝果酒制作菠萝果醋,发酵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氧状态【答案】A【解析】【分析】1、干热灭菌法适用于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3、果醋制作过程中的菌种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糖分解成醋酸,糖源不足时可以将乙醇转化成乙醛再转化成醋酸,最适宜醋酸菌生长繁殖的温度是30~35℃。【详解】A、菠萝汁不能用干热灭菌法灭菌,因为干热灭菌法针对于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若选用干热灭菌法会使菠萝汁的水分蒸发,A错误; B、由图可知,四种酵母菌中,丙的酒精度最低,因此利用四种酵母菌酿制菠萝酒,效果最差的是丙,B正确;C、6~7d,丁组酒精度不再上升的原因有:较高的酒精度对细胞有毒害作用,菠萝中的葡萄糖耗尽等,C正确;D、由于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利用菠萝果酒制作菠萝果醋时,发酵过程要始终保持有氧状态,D正确。故选A。14.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对废弃物污染的减轻和作物秸秆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取样,加入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之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B.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充分接触和利用C.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D.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有透明圈的菌落,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繁殖而成【答案】C【解析】【分析】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在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详解】A、选择培养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A正确;B、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B正确;C、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0.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C错误;D、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透明圈的菌落是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既有真菌也有细菌,D正确。故选C。15.H-Y抗原存在于雄性个体细胞的表面,决定性腺向雄性方向发育。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液中添加H-Y单克隆抗体能促进牛早期胚胎发育成雄性 B.该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C.囊胚期性别鉴定后获得的雄性胚胎可进行胚胎移植D.用H-Y抗原免疫母牛也可以获得相应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H-Y抗原存在于雄性个体细胞的表面,决定性腺向雄性方向发育,正常雌性体内不存在H-Y抗原,故利用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H-Y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详解】A、培养液中添加H-Y单克隆抗体,可以和H-Y抗原特异性结合,但不能促进牛早期胚胎发育成雄性,A错误;B、制备单克隆抗体所用的杂交瘤细胞,是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和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B正确;C、囊胚期性别鉴定后获得的雌性胚胎可进行胚胎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C错误;D、由于正常雌性体内不存在H-Y抗原,因此,用H-Y抗原免疫母牛也可以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16.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患者长期使用后药效降低。科研人员测定了初次使用Tam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细胞系c)和长期使用Tam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细胞系R)在不同Tam浓度下的死亡率(图1),以及细胞系C和细胞系R的氧气消耗速率及葡萄糖摄取速率(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结果表明,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对Tam产生了耐药性B.由图2可知,与细胞系C相比,细胞系R的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C.长期服用Tam的患者,同时服用抑制有氧呼吸的药物可以使Tam的效果更好D.患乳腺癌的大多为女性,由此推测雌激素可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其凋亡【答案】ABD【解析】【分析】人体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详解】A、长期使用Tam的患者癌细胞的死亡率下降,说明癌细胞对Tam产生了抗药性,A正确;B、从图2中可以看出细胞系R的氧气消耗速率降低,说明了其降低了有氧呼吸强度,增加了无氧呼吸,B正确;C、根据前面的解答,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无氧呼吸的增强,所以在服用Tam的同时,服用抑制无氧呼吸的药物,抗癌效果更好,C错误;D、由于患乳腺癌的病人几乎都是女性,女性产生雌激素较多,因此推出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起促进作用,对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起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ABD。17.果蝇的长刚毛和短刚毛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D和d基因控制。短刚毛果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现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则亲本种群内DD:Dd:dd的比值可能是()A.4:2:3B.6:3:2C.13:4:1D.25:10:1【答案】A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所以dd的比例为1/36,d的基因频率为1/6。【详解】根据分析,d的基因频率为1/6,则D的基因频率为5/6,由于短刚毛果蝇dd不能产生可育配子,所以d只能由Dd产生,则D基因频率∶d基因频率=(DD+1/2Dd)∶1/2Dd=5∶1,DD∶Dd=2:1,AB符合条件,CD错误。故选AB。 18.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B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B、据上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C。19.竞争和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和水平 上,竞争进化的结果有利于生物形态、生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等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进化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竞争进化相比,协同进化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B.竞争关系通过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进行的“军备竞赛”对被捕食者的存在有害无利D.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协同进化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因此,协同进化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铸造了生物的多样性,也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而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其竞争的结果通常是相互抑制,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与竞争进化相比,协同进化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A正确;B、竞争关系通过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进而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B正确;C、“军备竞赛”式的竞争结果是捕食者的攻击器官更发达,而被捕食者的防卫器官更发达,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来说,也是由积极意义的,C错误;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来实现的,D正确。故选C。20.以苹果的幼茎为外植体,探究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褐变(褐变会使愈伤组织失去分裂和分化能力,甚至导致死亡)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2,4-D(mg/L)+6-BA1.0+0.52.0+0.53.0+0.51.0+1.02.0+1.03.0+1.0 (mg/L)诱导率(%)070100070100褐变率(%)062.5100087.5100A.苹果幼茎愈伤组织褐变率与两种激素的浓度及其配比均有关B.苹果幼茎愈伤组织诱导率与两种激素的配比有关,与浓度无关C.高浓度的2,4-D和6-BA均容易导致苹果幼茎愈伤组织发生褐变D.上述组合中诱导脱分化的最佳激素组合为2,4-D2.0mg/L+6-BA0.5mg/L【答案】ACD【解析】【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6-BA固定为0.5和1.0mg/L的情况下,随着2,4-D浓度的升高,红豆杉幼茎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褐变率都增加,达到100%。【详解】A、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苹果愈伤组织褐变率与两种激素的浓度比值、浓度高低均有关,A正确;B、苹果愈伤组织诱导率与两种激素的浓度配比有关,与浓度高低也有关系,B错误;C、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高浓度2,4-D和6-BA容易导致苹果幼茎愈伤组织发生褐变,C正确;D、由于褐变会使愈伤组织失去分裂和分化能力,甚至导致死亡,故需要选择褐变率低、诱导率高的实验组,实验中6组处理中2,4-D2.0mg/L+6-BA0.5mg/L处理组的效果最好,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21.干旱对植物生长有较严重影响,研究人员从盐生植物碱蓬中获得了两个特有的基因:CYC基因和AFP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两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转CYC基因水稻植株、转AFP基因水稻植株,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分组处理根部细胞无机盐含量(mg·g-l)叶片叶绿素含量(mg·g-l)光合速率(μmolCO2·m-2·s-l)普通水稻植株、湿度70%1.313.2221.17 普通水稻植株、湿度30%1.362.4116.32转CYC基因水稻植株、湿度70%1.323.2421.23转CYC基因水稻植株、湿度30%1.672.4318.92转AFP基因水稻植株、湿度70%1.293.3121.32转AFP基因水稻植株、湿度30%1.373.1819.97(1)测定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时,需要先提取色素,提取绿叶中光合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利用纸层析法分别分离正常条件下和干旱条件下的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所得的滤纸条自上到下第__________条色素带存在明显差异。(2)与普通水稻相比,湿度30%条件下,转AFP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下降不明显,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3)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碱蓬能够在盐碱、干旱条件下保持较好生长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②.三、四(2)与普通水稻相比,湿度30%条件下,转AFP基因水稻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故转AFP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3)CYC基因可以促进根部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来适应盐生环境,AFP基因可以促进合成叶绿素来适应干旱环境【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而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2、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小问1详解】提取色素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析表格可知,正常条件下和干旱条件下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相差较大,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利用纸层析法分别分离正常条件下和干旱条件下的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所得的滤纸条自上到下第三、四条色素带存在明显差异。【小问2详解】与普通水稻相比,湿度30%条件下,转AFP基因水稻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故转AFP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小问3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转CYC基因水稻植株在湿度为30%的条件下,根部细胞中无机盐含量升高,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差别不大,光合速率有所提高,故推测CYC基因的功能是通过促进根部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来适应盐生环境的;湿度降低后,与普通水稻相比,转AFP基因水稻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故转AFP基因水稻光合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故推测AFP基因可以促进合成叶绿素来适应干旱环境。【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2.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皮肤呈紫黑色等。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蛇毒能导致被咬伤处肿胀的原因是__________。(2)为研究某种神经蛇毒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a和b为小鼠的呼吸中枢发出的支配膈肌收缩的两条传出神经。研究人员将a切断,保留b。然后记录不同实验处理下,位点1处传出神经表面和位点2处膈肌表面的放电频率(单位时间内的兴奋次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处理记录位置放电频率不注射蛇毒位点1位点2注射蛇毒位点1位点2①注射蛇毒时,切断a,位点2处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原因是__________。据表推测,神经蛇毒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②进一步用神经蛇毒处理传出神经-膈肌,直至刺激神经膈肌不再收缩,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溶液处理膈肌。若膈肌收缩,则神经蛇毒的作用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3)被毒蛇咬伤后,需要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__________。【答案】(1)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2)①.b传出神经仍保持完整,呼吸中枢可通过神经b使膈肌兴奋②.突触③.突触前膜或突触间隙(3)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解析】【分析】1、分析表格可知,不注射蛇毒时,1点的放电频率与2点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差异。注射蛇毒后,1点的放电频率不变,而2点无放电。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小问1详解】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所以产生被咬伤处肿胀的现象。【小问2详解】①不注射蛇毒时,切断1处,由于b传出神经仍保持完整,呼吸中枢可通过神经b使膈肌兴奋,因此2处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如表中数据,注射蛇毒后1点的放电频率不变,而2点无放电,推测此种蛇毒主要作用于小鼠神经系统的突触,影响突触传递兴奋。②用神经蛇毒处理传出神经-膈肌,直至刺激神经膈肌不再收缩,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溶液处理膈肌,若膈肌收缩,说明其未收缩的原因是缺少神经递质,可能是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在突触间隙,蛇毒使神经递质失去活性。【小问3详解】抗蛇毒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因此蛇毒咬伤后,常常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野生型蝴蝶的体色是深紫色,深紫色源自于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叠加。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的控制。现有一种黑色素与紫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色纯合品系M,研究人员让该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让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后代为深紫色和白色,且比例为1:1。实验二:让F1的雄蝶与品系M的雌蝶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深紫色(占45%)、紫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回答下列问题:(1)由实验一可知,蝴蝶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根据两组实验结果推断,若让F1的雌、雄蝶相互交配,子代中深紫色、紫色、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2)多次重复上述两组实验,发现极少数实验一中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而实验二结果保持 不变。由此推测,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__________基因的卵细胞不育,这种雌蝶记作雄蝶N。(3)野生型蝴蝶及品系M均为P*基因纯合子。研究发现,雌蝶N的一个P*基因突变为P基因,P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特定DNA序列结合,导致卵细胞不育。将雌蝶N与品系M杂交,子代全为深紫色,选取子代雌蝶与品系M继续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深紫色。据此判断,P基因__________为(填“显性”或“隐性”)基因,P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4)用射线照射雌蝶N,得到一只变异的雌蝶Q,两者体内部分染色体及等位基因(P、P*)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_。将Q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子代中深紫色雄蝶:白色雄蝶≈1:1。据此推测,卵细胞不有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t有关(其在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对应的序列记为T),请在右图雌蝶Q中标注序列t和序列T的可能位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雌蝶N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均可检测到P基因编码蛋白,且次级卵母细胞数目与普通F1雌蝶无显著差异。结合上述资料,试推测雌蝶N产生的特定类型卵细胞不育的机理是__________。【答案】(1)①.F1个体基因型为AaBb,品系M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一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深紫色:白色=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②.深紫色:白色=3:1(2)ab(3)①.显性②.P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4)①.易位 ②.P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序列t相互作用,使含有序列t的卵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解析】【分析】1、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说明控制蝴蝶的体色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一中的雌蝶AaB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实验二中的雄蝶AaBb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小问1详解】F1个体基因型为AaBb,品系M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一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深紫色:白色=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由此可知,蝴蝶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此可得让F1的雌、雄蝶相互交配,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即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紫色:白色=3:1。【小问2详解】根据(1)分析可知,F1的雌蝶基因型为AaBb可以产生AB、ab两种卵细胞,品系M基因型为aabb可以产生ab一种精子,由于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ab基因的卵细胞不育,所以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小问3详解】P*基因突变为P基因,P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就表达出来,可判断P基因相对于P*基因为显性。②将雌蝶NAaBb与品系Maabb杂交,子代雌蝶与品系M继续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深紫色,由此推测P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P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 标注序列t和序列T的可能位置为:。在雌蝶N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均可检测到P基因编码蛋白,且次级卵母细胞数目与普通F1雌蝶无显著差异。推测雌蝶N产生的特定类型卵细胞不育的机理是P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序列t相互作用,使含有序列t的卵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4.蚜虫是常见的农业害虫之一,其刺吸式口器可以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作物产量下降。捕食性瓢虫可有效地防止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然而,长时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蚜虫等害虫的同时,也造成捕食性瓢虫等天敌昆虫的数量减少。我国科研人员将蛇床草等功能草种植在小麦、玉米等农田的田埂上,提升了捕食性瓢虫等天敌对蚜虫等害虫的控制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蚜虫与小麦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调查农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2)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都可以使害虫的生存环境恶化,从而降低其__________,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目的是保护__________。(3)以蛇床草为代表的多种功能草在农田中发挥了生态调控的作用,蛇床草开花可为瓢虫提供大量的花粉食物和栖息生境,金盏菊的挥发气味能够诱集瓢虫并干扰蚜虫对农作物的识别。据此分析,种植功能草控制害虫的原理是__________。【答案】(1)①.寄生②.样方法(2)①.环境容纳量(K值)②.物种多样性(3)功能草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有利于天敌的数量增加;功能草干扰害虫对植物的取食,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两方面同时作用达到控害效果【解析】 【分析】1、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2、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小问1详解】蚜虫能从小麦组织中吸取汁液获取养料,这属于寄生。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因为蚜虫活动范围很小,因此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都可以使害虫的生存环境恶化,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问3详解】题干“蛇床草开花可为瓢虫提供大量的花粉食物和栖息生境”说明功能草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有利于天敌的数量增加;题干“金盏菊的挥发气味能够诱集瓢虫并干扰蚜虫对农作物的识别”说明功能草能干扰害虫对植物的取食,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两方面同时作用达到控害效果。【点睛】本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防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力。25.马铃薯是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现象,导致无法使用种子种植马铃薯。二倍体马铃薯的自交不亲和是由核糖核酸酶基因(S-RNase)控制的,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马铃薯的S-RNase基因,获得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为马铃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全新的技术体系。下图是科研人员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S-RNase基因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编辑不同基因的CRISPR/Cas9复合物中向导RNA碱基序列不同,因此首先要确定S-RNase基因中的待编辑序列,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S-RNase基因,作为编码特定向导RNA的模板。扩增时需要根据__________设计引物,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2)CRISPR/Cas9系统能精准识别相关基因,依据的原理是向导RNA与目标DNA发生__________;Cas9蛋白可催化__________(填化学键名称)水解,剪切特定DNA片段。(3)欲检测经上述基因编辑技术得到的植株是否已具有自交亲和性状,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4)实验发现,CRISRP/Cas9基因编辑技术有时存在编辑对象出错而造成“脱靶”,向导RNA的序列长短影响成功率,序列越短,脱靶率越高.脱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S-RNase基因已知的部分核苷酸序列②.使DNA聚合酶(Taq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①.碱基互补配对②.磷酸二酯键(3)让其自交,看能否产生种子(4)非基因编辑对象也可能含有与向导RNA配对的碱基序列,造成向导RNA选错对象与之错误结合而脱靶【解析】【分析】结合题干背景分析题图,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定点敲除目标基因。向导RNA是一条单链RNA,能够引导Cas9蛋白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而通过人为设计向导RNA中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小问1详解】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S-RNase基因需要根据S-RNase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小问2详解】CRISPR/Cas9系统能精准识别相关基因,依据的原理是向导RNA与目标DNA发生碱基互补 配对。Cas9蛋白可催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的水解,剪切特定DNA片段。【小问3详解】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现象,导致无法使用种子种植马铃薯。因此欲检测经上述基因编辑技术得到的植株是否已具有自交亲和性状,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自交,看是否能产生种子。【小问4详解】CRISRP/Cas9基因编辑技术中向导RNA能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到相应位置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定点编辑,非基因编辑对象也可能含有与向导RNA配对的碱基序列,若向导RNA的序列越短,越容易造成向导RNA选错对象与之错误结合而脱靶。【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编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题意,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