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河北省五县(区)一中2021届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河北省五县(区)一中2021届高三12月联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20~2021学年度高三12月质量检测生物一、选择题1.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对抗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该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B.丙型肝炎病毒的五碳糖与ATP中的相同C.该病毒和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D.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HCV特异性结合,可阻止病毒的传播【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属于寄生生物。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含有A、U、G、C四种碱基。【详解】A、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组成该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A正确;B、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含有的五碳糖为核糖,与ATP中的相同,B正确;C、丙型肝炎病毒和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无细胞结构,C错误;D、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HCV特异性结合,可阻止病毒的传播,D正确。故选C。2.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B.④⑤处的核糖体形成都与核仁有关C.②可以通过囊泡与内质网发生联系D.①和⑤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答案】A-25-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表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①是中心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核孔,④是内质网,⑤是核糖体。【详解】A、①是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含有中心体,A错误;B、真核生物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B正确;C、②为高尔基体,可以通过囊泡与内质网发生联系,C正确;D、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①中心体和⑤核糖体都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故选A。3.酶和ATP是细胞代谢中的重要物质,许多生命活动都与这两种物质有关,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过氧化氢酶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B.人体内不同部位的酶的最适pH可能不同C.细胞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都会产生ATP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3、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详解】A、过氧化氢的分解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B、人体内不同部位的酶的最适pH可能有所不同,如胃蛋白酶是酸性,唾液淀粉酶是中性,B正确;C、细胞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都会产生ATP,C正确;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正确。故选A。【点睛】-25- 4.图渗透装置中,淀粉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二糖和单糖能通过半透膜,实验前,在漏斗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烧杯中加入等高清水,实验一段时间后,待液面不再变化时,在漏斗中加入少量淀粉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未加淀粉酶时,当液面不再变化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相等B.漏斗中加入淀粉酶后,液面立即下降C.实验过程有二糖分子通过半透膜D.在烧杯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可观察到溶液呈红色【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该装置具有半透膜,而漏斗内外溶液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由于淀粉溶液浓度大于清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而后淀粉水解为单糖,并且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详解】A、未加淀粉酶时,当液面不再变化时,漏斗液面高于烧杯,漏斗中溶液浓度高,A错误;B、在漏斗中加入淀粉酶,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溶液浓度增大,液面先上升,由于麦芽糖可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故漏斗液面又会下降,B错误;C、结合B项分析可知:实验过程中有麦芽糖(二糖)分子通过半透膜,C正确;D、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反应颜色为紫色,淀粉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可溶性还原糖,而且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在烧杯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可观察到砖红色,D错误。故选D。-25- 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坏死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个体发育的基础B.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自动死亡,能实现细胞的自然更新C.细胞坏死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害D.细胞癌变时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害【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4、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是个体发育的基础,A正确;B、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能实现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C、细胞坏死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引起的细胞死亡,对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害,C正确;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控制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故选D。【点睛】6.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细胞(2n=4)的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5- A.图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两个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D.形成该细胞的极体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细胞,由图可知,该细胞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详解】A、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而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B、由图可知,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B错误;C、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和极体的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或Ab和ab),C错误;D、形成该细胞的第一极体中含有等位基因,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D。7.下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合成胰岛素的某一过程(AA代表氨基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示过程的模板是DNA的一条单链B.图中所示过程只有两种RNA参与C.该过程形成的是多肽,要经过加工才能形成胰岛素D.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其中不含碱基对和氢键-25-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以mRNA为模板,20种氨基酸为原料,ATP提供能量,需要酶的催化,场所是核糖体。【详解】A、图中所示的过程是翻译,其模板是mRNA,A错误;B、翻译过程三种RNA(tRNA,mRNA,rRNA)都要参与,B错误;C、核糖体上合成出的物质是多肽,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C正确;D、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部分区段为双链结构,含碱基对和氢键,D错误。故选C。【点睛】8.一个鼠的种群生活在一个山谷(甲区域)中,后来由于山洪暴发,一条大河发生了改道,使甲区域又分隔出乙、丙两个区域,原生活在甲区域中的鼠种群也被分隔成三部分,彼此之间不能接触,下图所示为刚分隔时和分隔多年后决定鼠毛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只考虑图中的一对等位基因(Bb),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区域中的种群只有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型频率并没有变化B.三个区域中的等位基因都因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C.甲、丙两个区域中的环境条件相似,但二者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无论再经过多少年的变化,三个区域中等位基因率之和始终等于1【答案】D【解析】-25-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比较甲区域中的B和b的基因频率可以看出,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型频率也可能发生了变化,A错误;B、只有乙区域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并产生了新基因,B错误;C、甲、丙两地多年后B、b的基因频率相同,说明甲区域和乙区域的环境条件相同,二者尽管存在着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始终等于1,D正确。故选D。9.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D.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由题意可知,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A正确;B、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D、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D正确。故选B。【点睛】-25- 10.图1表示芽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表示幼苗横放时,根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b点可表示具有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B.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图2中f点可表示根近地侧生长素的作用D.图2中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曲线ab段,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长1cm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说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来越弱;图2中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作用先增加后降低,e点以后抑制生长。【详解】A、具有顶芽的植株,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生长缓慢,生长1cm所用的时间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而延长,故图1中b点可表示具有顶芽植株的侧芽部位的生长状况,A正确;B、图2中c、d点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C、图2中f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起抑制作用,而根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C正确;D、图2中e点对应的纵坐标为0,因此该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正确。故选B。11.如图所示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f、g、h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单位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25-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e)/a×100%B.该图示可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物质循环特点C.生产者都属于同一个营养级,有的消费者可属于不同营养级D.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A错误;B、该图示可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即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反映出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利用),B错误;C、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有的消费者(比如杂食性动物)可属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D、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会通过下一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熟记能量的去路及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标志重捕法对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小组将第一次捕获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立即进行第二次捕捉B.该小组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即可反映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标记物太醒目会使田鼠易被捕食,体现了信息在田鼠种群繁衍中的作用-25- D.若被标记个体警觉性提高,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高【答案】D【解析】【分析】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详解】A、标志重捕法中重捕必须在标记个体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之后进行,A错误;B、该小组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田鼠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标记物太醒目使田鼠易被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中的作用,C错误;D、若被标记个体警觉性提高,会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高,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标记重捕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标记重捕法的含义,掌握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3.下列关于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多引进外来物种可以提高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威胁本地原有的物种B.农田除草可以降低杂草和作物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C.大火后的森林会发生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降低D.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答案】B【解析】【分析】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25- 【详解】A、引进的外来物种可能会引起物种入侵,进而对本地原有的物种造成威胁,A错误;B、农田除草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光能和空间,从而可以降低杂草和作物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B正确;C、大火后的森林会发生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增加到一定程度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D错误。故选B。14.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B.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D.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酒精发酵后还可以进行果醋发酵;图2是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孔是排气,其弯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详解】A、果酒制作过程中,应先冲洗,后除去葡萄枝梗,而且冲洗时不能反复冲洗,防止菌种流失,从而导致果酒制作的失败,A正确;B、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可以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也可以直接制作果醋,当氧气、糖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错误;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形成液封,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C正确;-25- D、果酒发酵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而果醋制作是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排出二氧化碳,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及实验装置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的特点、发酵装置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15.下列关于小鼠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使精子获能B.原肠胚的滋养层将来发育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C.分割的胚胎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发育成的个体没有形态学差异D.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1、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受精。2、胚胎发育过程:(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于全能细胞;(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3、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详解】A、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使精子获能,A正确;B、原肠胚的滋养层将来发育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B正确;C、分割的胚胎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发育成的个体有形态学差异,C错误;D、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因此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D正确。故选C。-25- 二、选择题1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锻炼身体,如打太极、做五禽戏、跳广场舞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锻炼身体时,体内ATP的含量会明显下降B.医护人员及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只来自线粒体C.若是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肌无力的现象D.锻炼产生的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时,大部分Na+可通过自由扩散被细胞重吸收【答案】BC【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ATP的含量比较少,但ATP与ADP转化非常迅速,使得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2、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会使肌肉抽搐;Na+的重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详解】A、人体中ATP含量很少,但由于ATP和ADP的快速转化,当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锻炼身体时,体内ATP的含量不会明显下降,A错误:B、医护人员及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CO2,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只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故只来自于线粒体,B正确;C、若是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低,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抽搐现象,过高会肌无力,C正确;D、锻炼产生的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时,大部分Na+通过主动运输被细胞重吸收,D错误。故选BC。17.调查某家庭的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后绘制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推断错误的是()-25- 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个体6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个体2和个体4基因型相同C.若致病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个体7的生殖细胞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答案】ACD【解析】【分析】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特殊表现在: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决定性别的基因连锁,Y染色体上可能无对应的等位基因,但是在分析X染色体上的基因时,由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其遗传仍然遵循分离定律。【详解】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遗传病,则6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故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个体6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A错误;B、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2、4个体基因型相同,均为携带者,可表示为XBXb,B正确;C、个体7的生殖细胞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若致病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如是含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则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D、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D错误。故选ACD。18.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增长方式是“S”型,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C.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有利于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时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答案】ABD【解析】-25-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详解】A、由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达到K值后其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正确;B、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B正确;C、要想获得更大的年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捕捉,捕捉后数量维持在K/2,C错误;D、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则捕获一次后很难再被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推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故选ABD.【点睛】19.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时间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1中的蛇和鹰有两种种间关系B.如果图1中狐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能分别是图1中的蛇、鼠、鹰和草-25- D.图1中的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则至少消耗草100kg【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分析图2: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由于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即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越高,因此其对应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详解】A、图1中的蛇和鹰有两种种间关系,即捕食和竞争,A正确;B、图1中狐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如果图1中的狐数量大量减少,鹰的食物来源增加,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B正确;C、图2中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如草→鼠→蛇→鹰,C正确;D、图1中的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则至少消耗草(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10÷20%÷20%=250kg,D错误。故选D。【点睛】20.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成分蛋白胨葡萄糖K2HPO4伊红美蓝蒸馏水含量10g10g2g0.4g0.065g1000mlA.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从用途看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B.该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蛋白胨C.该培养基缺少提供生长因子的物质D.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后就可以接种使用【答案】AB【解析】【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等,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的区别是否添加适量的凝固剂琼脂,伊红美蓝指示剂可以专一检测大肠杆菌菌落。-25- 【详解】A、该培养基不含琼脂,故属于液体培养基,含有伊红美蓝可以用于鉴别大肠杆菌,属于鉴别培养基,A正确;B、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等,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蛋白胨,B正确;C、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组成成分,蛋白胨可以提供生长因子,C错误;D、培养基调节完pH还要进行灭菌等操作后才能使用,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21.图1为茄子和韭菜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图2是探究光照强度对茄子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将一定数量的茄子幼苗放在装有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以白炽灯为光源,匀速缓慢移动光源,增大光源和容器之间的距离,测定容器中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光补偿点指的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从图1中的实验结果可知,茄子的光补偿点______(高于/低于/等于)韭菜的光补偿点在CD段限制茄子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限制韭菜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2)在光照强度为图1中的B时,茄子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部位有____________,该光照强度下茄子的叶肉细胞光合速率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其呼吸速率。(3)图2中的BC段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关系是______,如果在B点对应的时刻突然增大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比值会____________。【答案】(1).高于(2).光照强度(3).CO2浓度(4).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5).大于(6).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7).降低【解析】-25-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详解】(1)从图1观察当P/R=1时,茄子的光补偿点高于韭菜的光补偿点。在CD段,茄子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限制CD段茄子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从图上看,光照强度对韭菜的光合速率影响较小,所以限制韭菜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2)在光照强度为图1中的B时,茄子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时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在光照强度为图1中的B时,此时茄子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对于茄子来说,茄子叶肉细胞产生的有机物供给全身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所以茄子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3)图2中的BC段CO2浓度上升,所以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如果在B点对应的时刻突然增大光照强度,光反应会加快,ATP和还原氢会增多,C3被还原成C5加快,所以短时间C3减少,C5增加,C3/C5比值会减小。【点睛】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通过CO2浓度变化来判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多巴胺是由前体物质________________经过中间产物转变而来的,前体物质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轴突末梢中的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的触发机制是-25- __________________。(2)甲图中a和b分别具体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多巴胺释放后引起Ca2+进入神经细胞的完整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3)乙图是用生物电生理仪在图甲所示位置(一端在细胞膜内,一端在细胞膜外)记录到的一次动作电位变化情况。若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的不同部位,请将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绘制在图中。__________(4)K+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率异常的重要药物,而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变化的情况和神经细胞类似,则K+通道阻滞剂主要影响乙图中的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阶段。【答案】(1).酪氨酸(2).主动运输(3).囊泡蛋白磷酸化(4).多巴胺受体和Ca2+通道蛋白(5).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6).-25- (7).①③④【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1)多巴胺是由前体物质酪氨酸经过中间产物转变而来的,前体物质酪氨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神经细胞;神经末梢中包裹有多巴胺的囊泡蛋白磷酸化后,触发了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多巴胺进入突触间隙。(2)甲图中a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b表示的是Ca2+通道蛋白(Ca2+载体蛋白);多巴胺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25- (3)将两个微电极都调到神经细胞膜外,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微电极之间是等电位,没有电位差,电位测量值为零,当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时,Na+快速内流导致该部位细胞膜外变成负电位,此时测量出的是负电位快速增加的变化。随着Na+内流逐渐停止,神经细胞中的K+开始外流,神经细胞上端逐渐恢复细胞膜外正电位,和下端细胞膜外同为正电位,两者之间没有电位差,电位测量值为零。当兴奋传导到轴突下端时,下端的细胞膜外变成负电位,此时测量出的是正电位增加的变化。当兴奋传导过后,两个微电极所处的细胞膜外均恢复为正电位,两者之间没有电位差,电位测量值为零,具体图示如下;。(4)K+外流是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乙图中的①和④代表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③代表神经细胞逐渐恢复静息电位,而②代表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因此K+通道阻滞剂会阻碍K+外流,主要影响乙图中的①、③和④阶段。【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江西乐平市的瑶山生态园是由原来的荒山经过山体改造而成,面积达400余亩,呈现出梯田、草场、林木、花海、果园等不同地貌以及种植区,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昔日的荒山成为了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回答下列问题:(1-25- )在荒山的不同区域进行覆土和整理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实现了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在该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在不断增加,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造过程中,瑶山生态园中的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演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改造后,瑶山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将荒山变成生态园,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经过改造后的瑶山生态园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还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答案】(1).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的残枝败叶增多,有机物分解成的无机物增多,土壤肥力不断增加(2).次生(3).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升高(5).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6).生态系统(7).直接和间接【解析】【分析】(1)土壤肥力和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关系密切。(2)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的演替;但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的数目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和水土保持能力的提升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详解】(1)覆土和整理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因为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的残枝败叶增多,有机物分解生成的无机物增多,土壤肥力不断增加。(2)改造过程中,瑶山生态园中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经过改造后,瑶山的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使得抵抗力稳定性升高。(3)人们将荒山变成生态园,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经过改造后的瑶山生态园解决了原来的水土流失问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点睛】通过运用的生态学原理分析山体改造中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激发学生生态意识,践行环保意识。24.柑橘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柑橘不但富含维生素C-25- ,而且还含有以柠檬烯为代表的多种药用有效成分,某种柑橘(2n=18,自花受粉、异花传粉)茎秆的颜色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基因A和a分别控制深绿色和橙色,而基因B只对基因A表达有抑制作用,其中BB使茎秆呈浅绿色,Bb使茎秆呈绿色。回答下列问题:(1)为研究该种柑橘(无性染色体)的基因组成情况,基因组测序中需要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碱基序列测定。(2)通过基因对柑橘茎秆颜色控制表明: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3)一株深绿色茎秆和一株橙色茎秆的个体杂交,F1茎秆有深绿色、绿色和橙色,则亲代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取F1中橙色茎秆的个体混合种植,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产生F1,F1部分植株继续自交若干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符合这个条件的植株占F1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纯合深绿色茎秆植株和纯合橙色茎秆植株杂交,F1全为深绿色茎秆,偶然发现有一株橙色茎秆的植株,请从变异角度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区分这两种变异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2).简单的线性(3).Aabb和aaBb(4).5/8(5).3/8(6).发生基因突变基因A变异为a(7).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基因型由Aabb变异为a-bb(“-”代表无相关基因)(8).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变异植株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情况,和正常染色体相比,若能在显微镜下发现有染色体结构缺失的属于情况②,若无法观察到有变化的属于情况①【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a基因控制茎秆为橙色,A基因控制深绿,而B基因只对基因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橙色基因型为aa__,绿色基因型为A_Bb,浅绿色基因型为A_BB,深绿色基因型为A_bb。【详解】(1)因为2n=18,所以柑橘中共有18条染色体,9-25- 对同源染色体,且柑橘自花传粉,故没有性染色体,所以基因组测序需要对9条染色体进行碱基序列测定。(2)据题干描述,茎秆的颜色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故基因和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3)因为基因B只对基因A有抑制作用,所以基因型中只有aa时,无论是否有基因B,都是橙色,因此深绿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浅绿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绿色基因型有AABb、AaBb,橙色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只有当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时,F1才能出现三种表现型,且其中橙色表现型的基因型及其占比为1/2aabb、1/2aaBb,那么随机授粉产生的配子为1/4aB、3/4ab,所以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9/16=5/8。(4)连续自交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5种,AaBb自交后代中该5种基因型在F1中的占比是3/8。(5)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基因型,而且F1全为深绿色基因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偶然发现一株橙色茎秆植株,说明发生了变异,①基因A突变为a或者②染色体片段缺失都会出现橙色茎秆植株,实验室中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片段是否缺失来区分属于哪种变异。若能在显微镜下发现有染色体结构缺失的属于情况②,若无法观察到有变化的属于情况①。【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性状偏离比现象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25.科学家通过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改造Rubisco酶基因,提高了光合作用过程中Rubiaco酶对C02的亲和力,从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1)PCR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对合成________;扩增过程需要加入_______酶。(2)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其作用是_______。目的基因能在不同生物体内正常表达原来的蛋白质质,说明整个生物界_________。PCR定点突变技术属于__________的范畴。(3)可利用定点突变的DN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______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细胞,还需用到植物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技术,才能最终获得转基因植物。【答案】(1).DNA双链复制(2).引物(3).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或Taq酶)(4).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驱动转录出mRNA(5).共用一套密码子(6).蛋白质工程(7).农杆菌转化法(8).植物组织培养-25- 【解析】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1)PCR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扩增过程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因此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或Taq酶);(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驱动转录出mRNA.目的基因能在不同生物体内正常表达原来的蛋白质,说明整个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PCR定点突变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转基因植物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还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点睛】-2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