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B.君子喻于义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B.质胜文则野文:华美、文采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乍:突然、忽然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只要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B.无是非之心,非人也C.大学之道D.小人喻于利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就有道而正焉B.策之不以其道C.任重而道远D.朝闻道,夕死可矣答案:D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
A.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B.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创立儒家学派,创作“六经”,创办私学。C.《孟子》,儒家经典著作,被宋代朱熹列入“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据传为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答案:B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体现孔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句子是:朝闻道,夕死可矣。(2)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大学之道》为人们确立的进修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进修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内修”和“外治”两方面,这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5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答案:A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C.“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伯(孟)、仲、叔、季之说。D.“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答案: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1)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译文: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2)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译文:赐啊,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11.结合全文看,孔子最后为什么能够脱身?答案:直接原因是子贡到楚国求救,楚王派人迎接孔子;根本原因是孔子博学多才,是个贤能的人,楚王早就想重用他,所以才会派人迎接他。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心,于是叫子路上前问话说:“《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回答)说:“是不是我们不够仁爱?别人还不相信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慧?别人就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是这样的吗?仲由啊,如果仁者一定会得到别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一定能推行学说,哪里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进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5
赐啊,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纳。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三、语言运用12.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做简要分析。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人不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的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 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 ② 。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 ③ ,才能谈“勇”。 ①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②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③有了“知”和“仁”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