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时练习(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时练习(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45分钟 45分)一、基础应用(25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解析】选A。厌:满足。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退秦师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与郑人盟【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用作动词。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3分)(  )A.以其无礼于晋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选A。无礼: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古今义相同。B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解析】选C。二者均为宾语前置句式。A项状语后置句式,B项判断句,D项定语后置句式。7 5.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古代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D.本文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解析】选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6.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4分)【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答案: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为后人所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次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是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7 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第①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由“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该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内容。“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是第②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此处应填“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前面将《左传》的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做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第③处应填的内容。答案(示例):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解题4步骤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7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解析】选B。根据文意,句中第一处“曰”之后应断开,第二处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若阙地及泉”为一整句,不应断开,排除D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国君,自封为“武公”。B.百雉,在此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C.崩,原意为崩裂,倒塌,后来用来指称帝王的去世,文章中的“厚将崩”即用了前者。D.《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解析】选A。“武”是郑武公死后的谥号,并非“自封”。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庄公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不利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7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无为,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解析】选C。“庄公的无为”表述有误。在此文中,庄公对于弟弟缺失管教,但这并不能体现出庄公的无为。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4分)译文:                               (2)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4分)译文:                              【解析】(1)“国”意为“国都”;“度”意为“合法度”,名词用作动词;“堪”意为“控制”。(2)“遗”意为“送给”;“繄”是文言助词,相当于“唯”;“何谓”是宾语前置。答案:(1)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控制不住它。(2)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12.兄弟骨肉之间自相残杀,到底是谁的过错?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姜氏:违礼干政、偏私。“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为之请制”“请京”“将启之”观点二:共叔段:不义不悌。“都城过百雉”“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观点三: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纵弟不爱。“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伐京”【培优自选】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了惊吓B.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C.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D.公语之故 语:告诉【解析】选B。亟:多次、屡次。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郑武公娶于申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B.虢叔死焉君何患焉C.吾其还也其乐也融融D.为之请制闻之,有献于公【解析】选B。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示处所,后者表示对象。B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项,前者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后者为代词,他,代指庄公。D项,均为代词,但前者代指共叔段,后者代指这件事。附【译文】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叫作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使武姜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分封的都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控制不住它。”庄公回答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点给共叔段安排个适当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他的势力)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难以除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7 不久共叔段命令国家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从属于自己。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要自取灭亡。”共叔段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所有,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土地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虽土地广大,也将垮台。”共叔段修造城池,积聚粮食,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共叔段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地。五月辛丑那一天,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颍考叔当时在颍谷做封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敬献一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东西给他吃。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到泉水,挖隧道在隧道中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君子说:“颍考叔,真是纯孝了。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可以长久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