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练习(附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练习(附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火如荼,展现了乡土文化    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对于中国乡村文化将来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    。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沧桑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    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的是乡土文化情结B.并作为一种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解析:文中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因此括号内补写的句子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可排除A、C、D三项。答案:B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顽固 心驰神往 踌躇满志 设立B.顽强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树立C.顽固 心驰神往 胸有成竹 树立D.顽强 接踵而至 踌躇满志 设立10 解析: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不易制服或改变。顽强:坚强;强硬。语境形容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应选“顽强”。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连续发生。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强调人们接连不断地到传统村落旅游,应选“接踵而至”。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语境,中国乡村文化还没有走向世界,用“踌躇满志”不合语境,应选“胸有成竹”。设立:成立;建立(组织、机构等)。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根据语境,应选“树立”,故答案为B。答案: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解析:画线句存在搭配不当和重复赘余两种语病。A、D项,“保持……文化”“传承……特色”搭配不当;C、D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答案为B。答案:B4.下面是某高校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讲,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就任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因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我就光顾各类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担任社长后,我一定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在大家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必配合我的工作,以便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谢谢大家!解析:这是就职演讲,“每个”过于随意,可用“各位”。“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辞。语境中说的是自己的父亲,可改为“家父”或“父亲”。“光顾”为敬辞,称客人来到,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这里说的是自己参加过各类书法比赛,可改为“参加”。“不吝”是客套话,指不吝惜(用于征求意见)。这里说的是自己,可改为“尽力”。“务必”10 是一定、必须的意思,有命令的语气。这里是新任社长希望大家配合自己的工作,态度要诚恳,应删去该词。答案:示例:①把“每个”改为“各位”;②把“令尊”改为“家父”或“父亲”;③把“光顾”改为“参加”;④把“不吝”改为“尽力”;⑤把“务必”删去。5.下面是“中国文化代表元素”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请把这个调查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字。解析:对于图表题,要注意分析最高和最低数字代表的信息的不同。本表调查的是“中国”和“海外”对“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认识,根据条形统计数字的不同,可知中国和海外的受访者的认识不同。国内外受访者普遍认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而剩下的四个方面,从比例上来看,海外受访者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国内受访者。答案:示例:国内外受访者对中国文化代表元素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中医、武术和饮食是中国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对孔儒思想、书法绘画篆刻、民俗、戏曲相声杂技等传统文化,海外受访者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国内受访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10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乡土社会是“人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解析:A项,由原文第①段可知,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项,“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错,原文说的是“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D项,文中并没有明确谁更优越。答案:B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议论。B.第②段在阐述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相关,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解析: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答案:C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解析:“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洋社会中,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团体里的人与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团体里的人是一伙,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会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什么人。我们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表示亲热的人物。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自己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不同的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是相同的。10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相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因此,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所在地为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街坊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人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区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个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0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中国的“家”字包括的范围伸缩性很大,如“家里的”“家门”“自家人”这三者,它们指称的内容完全不同。B.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亲属网络,这个网络的中心是“自己”,而其范围则没有止境。C.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如同往水面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每个家庭圈子的大小由家庭势力的厚薄决定。D.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讲究人伦,重视由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些人的远近亲疏的差等次序。解析:“它们指称的内容完全不同”错。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家里的”“家门”“自家人”指称的范围有大有小,但并不是内容完全不同。答案:A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庭的范围在西洋是确定的,而在中国却不确定。当一个中国人说“阖第光临”时,很难确定来的到底有哪些人。B.在中国社会中,不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自己的亲属,但不同的人所认取的具体的亲戚却不会完全相同。C.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社会圈子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人往往可以从中体会到世态炎凉。D.在西洋社会里,成年孩子住在父母家里时要给父母膳宿费,这是权利问题。在他们的社会里,没有人情冷暖的问题。解析:“在他们的社会里,没有人情冷暖的问题”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并没有否定他们的社会存在人情冷暖。答案:D11.根据原文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的团体里,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而在中国,自己与别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是越推越远、越推越薄的。B.在我国的乡土社会中,每一家以自己为中心画出圈子,如果生活中遇到丧事,圈子内的街坊会来帮忙,这就形成了生活上的“互助机构”。10 C.在中国,由亲属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是固定不变的,而由地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则不是固定的,它是一个会变化的范围。D.儒家既重视人伦,重视父子、远近、亲疏的身份差别,又注重推己及人,通过推己及人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解析:“由亲属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是固定不变的”错。因为亲属关系结成的网络是根据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而生育和婚姻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这个网络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答案: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10 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历史是个人“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解析:“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选项的说法张冠李戴,与小白老鼠走迷宫在本质上一样的是“人类的习惯”,并非“人类的学习过程”。答案:B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10 解析:“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无中生有。答案:D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没有记忆。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解析:“所以没有记忆”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答案:A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