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单元综合测评(附解析)

资料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14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14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解析: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可知,选项中“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由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可知,选项中“‘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答案:A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4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解析: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答案:B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解析: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答案:C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 14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地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节选自《哦,香雪》)文本二 14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节选自《我与地坛》)6.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一句意蕴丰厚,不仅烘托出香雪归来时人们的兴奋激动,也象征着封闭山区开始苏醒。B.文本一第一段叙述香雪回忆小时候凤娇劝她换芝麻糖的故事,与拿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的事进行了对比,使香雪的形象更加丰满。C.文本二中“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骄傲”14 的含义就是通过发表文章来使母亲荣光,这也是母亲长期以来对“我”的期待。D.文本二中“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文中作了含蓄的回答:面对艰难的命运,要用坚忍的意志顽强地活下去。解析:C项,“这也是母亲长期以来对‘我’的期待”错误。文本二第三段,由“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两句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期待并不是发表文章,而是希望“我”在面对艰难的命运的时候,能够意志顽强坚忍。答案:C7.下列对文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一段用大量的疑问句式来写香雪的内心活动,真切细腻,生动传神,同时又使行文活泼而富于变化,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B.文本一以“哦,香雪!香雪!”作结尾,包含着对纯真善良、大胆泼辣、摆脱了封闭的山村姑娘香雪的赞赏,同时也照应了题目。C.文本二第一段中连用“又是……,又是……”的句式,反映了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的真实状况,突出了对“我”的精神打击。D.文本二中“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寻找儿子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解析:B项,分析不全面。文本一结尾“哦,香雪!香雪!”,既是山谷间回荡的姑娘们呼唤香雪的声音,也包含着作者对香雪执着追求知识和文明的赞赏,更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样的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答案:B8.从叙述称谓看,香雪总是称“娘”,而史铁生却总称“母亲”,两者为何不同?(4分)答案:(1)生活环境、身份不同:香雪是生活在农村的小姑娘,史铁生是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作家。(2)语体不同:香雪用的是口语,史铁生用的是书面语。(3)与母亲的关系不同:香雪与娘关系亲密,史铁生与母亲有些隔阂疏远。(4)人物性格不同:香雪胆小,总依赖母亲;史铁生性格倔强深沉,有独立性。9.“铅笔盒”和“地坛”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铅笔盒”,表层意蕴:在文中有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用鸡蛋换铅笔盒而导致走了三十里夜路。深层意蕴:突出了主14 旨,代表着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代表着香雪的理想追求与尊严。(2)“地坛”,表层意蕴:突出了环境作用,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景。深层意蕴:突出了主题,在地坛中受到了感染,认识到了人生之永恒;母爱像地坛一样博大而深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解析:“军国”是句子主语,“多务”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凡有制诰”“皆成其手”一句中,“制诰”是主语,“皆成其手”是“皆成(于)其手”的省略,“其手”是后置状语,不能跟前面断开,且“师古”是下句主语,其前必须断开,排除B项。答案:A14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极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B.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C.东宫,古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解析:A项,“官品极高”说法错误,官品不高。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治理得很好。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解析:C项,“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错。原文是“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注意是“未出京”,未出京就重新任命。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答案:就对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你凭借什么能担当此任?”师古说:“杀鸡哪里用牛刀。”(2)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答案:所有大家都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14.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勤于写作。②严谨缜密、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③太宗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参考译文14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孙子。他的父亲颜思鲁,因学识文才受到人们的称许,武德初年曾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师古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训诂之学,擅长写文章。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推荐,被任命为安养县的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弱,就对他说:“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你凭借什么能担当此任?”师古说:“杀鸡哪里用牛刀。”杨素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师古到任后果然以办事能干,把地方治理得好而闻名。当时薛道衡是襄州总管,与其祖有交情,又喜欢师古的文才,有所著作,曾让他指摘文章中的毛病,与他非常亲昵。跟随(高祖)平定京城,两次升迁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当时军国政务繁多,凡是诏令,都经他亲手完成。他明于政务事理,所草拟的册奏工整美好,是当时他人所不及的。太宗即位,提拔他为中书侍郎,封爵琅邪县男。师古因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满,恢复中书侍郎之职。太宗认为经书典籍距离古圣人初创之时已经久远,在长期的辗转传抄过程中文字谬误很多,命令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师古做了很多订正,《五经》定本撰成后,上奏皇上。太宗又召集诸儒重新进行详细的评议,当时诸儒对承袭的师说相习已久,都一起非议五经定本。师古总是根据晋、宋以来的各种古今版本,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广征博引论据详明,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诸儒没有不叹服的。于是太宗把他考定的书颁布于天下,令读书人学习。贞观七年(633),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所有大家都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后来众人议论说师古收受贿赂,因此出京任郴州刺史。师古还未走,太宗惜其才,对他说:“卿的学识,可称是优良的……不忍远弃,卿应当深刻地告诫自勉。”于是重新又授师古任秘书少监。不久又奉诏令与博士等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637),《五礼》修成,师古晋升为子爵。当时承乾为皇太子,命师古注释班固的《汉书》,师古对《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看重。贞观十五年,太宗下诏,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任封禅使,考证相关礼仪,多依从师古的说法。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在当时广为流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鹊桥仙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行香子·七夕李清照14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③晴,霎儿雨,霎儿风。【注】①蛩(qióng):蟋蟀。②浮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③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D.《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解析:B项,“描写”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议论的表达方式。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答案:B16.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是却情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鹊桥仙》:词人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作者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杜甫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2)《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苏轼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1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解析:“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互映衬”,互相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使得意思更加明了。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互相交融,故“交相辉映”最为恰当。“喧闹无比”,十分喧哗热闹;也指声音大而异常吵闹。“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直播间的活动场景无比热闹,故“热闹非凡”最为恰当。“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进入直播间的访客源源不断,故“络绎不绝”最为恰当。“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性等。“汁醇味正”,形容滋味浓厚纯正,也可用来比喻本来的、浓郁的风格。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直播间里传统文化的展示氛围浓厚醇正,故“汁醇味正”最为恰当。答案:D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4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解析:原句:用词不当,暗换主语。“导致”一般用于形容不好的结果,在本句中不适用;前面的主语为“宣讲员”,“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的主语变成了“宣讲内容”。应改为“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A项,用词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选项修改不恰当。B项,指代不明。“导致”一般用于形容不好的结果,在本句中不适用。选项修改不恰当。C项,暗换主语,指代不明。前面的主语为“宣讲员”,“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的主语变成了“宣讲内容”;“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选项修改不恰当。答案:D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答案:①分析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是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14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解析:根据“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可知,上文阐述了雪变色现象,为了使文章具有连贯性,下文的主语应该顺应上文为“雪变色”,故排除C、D两项。“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有语病,故排除B项。答案:A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字。(6分)答案:①在阳光不足的冬天 ②未成熟时是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近日,一封文言文写成的邮件引发关注。邮件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苏湛,在他授课的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中,他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为了避免学生们为此“道歉、申诉、求情”,苏湛特意写了一封邮件发给学生们,言辞犀利,明确表示“此分不改”。对于认真完成文章的学生,苏老师表示:“人各有能,不能强求,但诚实勤勉,皆我赤子。”而“抄袭剽窃、沐猴而冠之丑行,诸恶之首,天下所共诛,必不容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1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