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附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检测(附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逐渐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17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着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注意配角”,“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材料二: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就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虚拟为山。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京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京剧在经营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海派京剧受新理念的驱使,首创拟真布景道具的运用,使观众能在看戏时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海派京剧的著名演员欧阳予倩回忆道:“上海的舞台第一个大规模用布景的就是新舞台……他们的布景最初是完全仿效日本,他们派人到日本去……聘了一个布景师和一个木匠,又照日本造了转台,因此演戏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他们的办法,在当时正算一种大改革。”这种仿真的舞台布景的设置,实物道具的上台应用,以及力求真实的舞台表演,使观众看戏从完全的虚拟化领悟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心灵感触的深度和审美欣赏的效果自然大大强化了,演新戏的受欢迎程度也就更加水涨船高了。(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1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B.注重剧本作用、凝练戏剧情节和平衡舞台角色使得欧阳予倩的改良京剧获得了一定的舞台价值,成为有意义的戏曲改革。C.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解析:选B A项,“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错误。从原文“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来看,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不是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而是启迪民心。C项,“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由此可见,并不是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D项,“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错误。从原文“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观众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可知,以前的观众并不是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想象具体内容。故选B。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C.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必要条件。D.材料二分别引用的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程度。17 解析:选B “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错误。从原文“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来看,欧阳予倩对改良戏曲的诸多怪诞现象进行了批判,但不能说“立场完全不同”,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3分)(  )A.《曾公平逆》      B.《二十世纪新茶花》C.《民国万岁》D.《新罗马》解析:选A 《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与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不符。故选A。4.请将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4分)答:                                                                                                                                                                                   解析:材料二共有3段,第3段的首句“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是整个材料的重点句子,故可概括为:求真写实促进京剧化妆术演进和舞台演出变革。参考答案:求真写实促进京剧化妆术演进和舞台演出变革。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从改良新戏和海派京剧新戏各自的改良措施分析即可。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观众;③从观众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老橡树的歌[韩]赵南柱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想听首歌吗?”突然,年纪大概有6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原来是这样啊。”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17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3万韩元。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文本二:17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面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解析:选C “面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错误。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的经历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故选C。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彩。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选B “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错误。作者是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故选B。8.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                                                                                                            17                                                                         解析:据文中“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可知,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所以作者感到气愤。据“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可知,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作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所以作者感到羞耻。参考答案: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作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9.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分)答: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人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履满户外。17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主②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③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子、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④之书,曰:“不读此,凡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注] 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③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④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解析:选C “丧祭”作“一准礼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饮酒食肉”是并列结构,应连在一起;“三年”修饰“不饮酒食肉”,应在三年前断开。故排除A、B、D三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B.“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谥号“靖节”,即为私谥。D.“山左”指山东省,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解析:选A “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掌礼乐、祭祀、贡举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蒙吉好学有识,勇于自我克制。他放弃科举后,每天闭户研读四书五经和近代儒家著作,寒暑不间断,偶有过失,痛责自己。B.刁蒙吉忠于故国,拒绝出仕新朝。明亡后,他在住所供奉崇祯皇帝神主,早晚哭祭;清朝建立,逼迫他任职,他以死抗争,不出来为官。C.刁蒙吉为人至孝,居丧极为悲痛。父亲去世后,他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母亲去世后,他因守孝过度,憔悴而亡。D.刁蒙吉乐善好施,保全救活多人。他搭建房屋安置流民,供给生病者医药;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仆从为其诚心感动,不负所托。解析:选B 由原文可知,刁蒙吉是在大顺政权逼迫他任职时,他以死抗争;清朝建立,他仍旧不出来做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译文: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译文:                                                                        参考答案:(1)(蒙吉)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2)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17 14.根据文章内容谈一下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答:                                                                                                                                                                                    解析:“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便。从材料中寻找与刁蒙吉出仕退隐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参考答案: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学,每日闭门读书;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参考译文: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号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喜欢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蒙吉)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造屋舍,命名为“潜室”,建造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17 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按照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催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才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仍旧不出来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研究,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息。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便,拿取施与不随便,出任退隐不随便。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一定在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说:“我没有能耐,非常愧对我的父亲和老师。不能做好他人的儿子,不能做一个正当的人。”他就是这样勇于严格要求自己。先前,父亲贞惠先生去世的时候,他连续三天连一勺水都没喝,母亲哭着劝慰他,他才勉强吃了一溢米。后来他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丧礼祭祀全都按照《礼经》的规制要求,为父亲举行完葬礼后,在中庭的屋檐下居庐守丧,三年不饮酒吃肉,不进入内室休息,每当初一、十五或者(父亲的)忌日,先生伤心地号哭,感动路人。先生六十七岁的时候,因为为母亲守丧,哀伤过度而憔悴,以致不能起床。将要去世的时候,他整理衣冠起身端坐,命人到贞惠先生和忠宪公牌位前告别。别人问起家中的事情他一概不回答,只是慢慢地说:“我心中没有一件事,走了。”就闭上眼睛了。学者们送给他“文孝先生”的谥号。先生质朴而不善辞令,好像不能说话。等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他就辞色严正,侃侃而谈,上上下下的人都侧耳倾听。州里有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一定要等先生一句话来决断。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流寇离去后,流浪的百姓塞满道路,先生就布置房屋将那些人聚集起来养活他们,给有病的人医病吃药,保全救活的人特别多。有七十多个山东的逃难妇女,先生挑选成熟持重的仆人护送她们回家。临行前,以朋友间的八拜之礼隆重地托付他们好好护送这些妇女,仆人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竭尽全力护送她们,经过了六个府的路程,把她们全都护送到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山房春事二首岑 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其二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 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机。B.其一的三、四两句借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不凡。C.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巧。D.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诗风。解析:选D 17 “风格近于田园诗”错,第一首诗语言明快,写了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而第二首是怀古感时之作,并非田园诗。故选D。16.两首诗均写了山房春光,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第一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选取了“风恬日暖”“戏蝶游蜂”“数枝门柳”“一片山花”等景物,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冲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而第二首诗,诗人从梁园写起,表现了梁园如今的萧条,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参考答案:第一首诗,诗人写了春光,翩翩的蝴蝶和蜜蜂,最后以柳枝和山花展现了春风的柔和,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二首诗,诗人写了昔日繁华的梁园现在满目萧条,而花朵依旧盛开,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2)《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        ,          ”三句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答案:(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 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解析:选A 括号后的内容“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是在列举窗子的类型,而且都是对称图形,据此可知括号内后半句应说窗子的造型特点是对称的,排除C、D两项;联系括号前的句子“在中国,有多少工匠”,能与之衔接的是A项,B项的重点是“装饰图案”,与话题不一致。19.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一项是(3分)(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解析:选C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拟人手法。A项,“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B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比作一江春水;C项,“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D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和反问。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17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随着……使……”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除“使”;二是语序不当,“中国建筑的”属于领属性质定语,应放到“最富有”前面,同时将“的”改成“中”。参考答案: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__①__?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于生物碱类,不具挥发性。只要不摄入或接触汁液,单纯摆在一边观赏,OK!并不会毒害心脏。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__②__。此外,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__③__,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6个字。(6分)答:                                                                                                                                                解析:第①空后边解释了多肉的毒性,得出结论“并不会毒害心脏”,因此,第①句应该是提出了“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会毒害心脏吗”的问题;第②空前文“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是还有“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的条件,因此总结“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是远远不够的”;第③空前“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可见在室内不宜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植物,据后文“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可知,阳台和窗口都是室内,可见所填的句子是要把这些植物放在室内,因此可填“如果非要在室内摆放”。参考答案: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会毒害心脏吗②是远远不够的 ③如果非要在室内摆放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准确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答:                                                                        17                                                                                                            解析:题干要求用否定句概括各段的主要信息。文段一共三段,第一段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会毒害心脏吗”,因此第一段可概括为“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不会毒害心脏”;第二段也是回答了“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的问题,因此可概括为“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能有效驱蚊”;第三段论证了夜来香等植物摆放在室内不合适,非要摆放在屋内,位置应选择在通风处,因此可概括为“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可随意”。参考答案: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不会毒害心脏。②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能有效驱蚊。③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可随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45年5月,那是抗战胜利的黎明前一段黑暗的日子。诗人戴望舒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偶 成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今天,你读了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17 作文材料是一首现代诗,首先结合诗中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主题:“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梦”“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欣喜、希望与坚定,诠释着平凡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凝冰消融,微笑重叠,万物回灵,梦里春醒……它是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据此,考生写作时应该紧扣磨难中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表达不畏苦难,坚守信仰,向往和追求光明等主题。参考立意:(1)不畏逆境,保持希望;(2)要有坚定的信念;(3)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事物;(4)感悟积极向上的生命真谛,等等。1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