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漶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材料二: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一个优秀的散文家,17 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材料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17 ,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解析:选B 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D项,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解析:选D “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17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解析:选D 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                                                                                                            解析:作答此题,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论证思路,材料二第一句“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是中心论点,后面是具体的论证。二是论证方法,由“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可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由卞之琳的话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由“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参考答案: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②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每点2分)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和材料三,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②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③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散文被称作‘美文’……营造优美之意境”,可概括得出答案第④点。参考答案:①遵循真实原则,17 能够反映现实。②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③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所突破。④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隰有红蓼王 俊红蓼跟人类一样喜欢逐水而居。春夏是万物喧豗的时节,红蓼擎着绿叶,撒开脚丫子奔跑。想必是久住乡野的缘故,红蓼的性子颇狂野。它故意不走直路,沿着低洼的溪边、沟边或是滩头,四处蔓延。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可不是吗?红蓼恨不得多生几只脚,抢占更多的地盘。而且,只要是红蓼生长的地方,几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的身影。人再瞧一眼红蓼,呵,瞧出门道了。水边那一片红蓼酷似游龙戏波。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学生,嗤之以鼻。不怪中学生无礼,《诗经》中早有记载:“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游龙”即红蓼。红蓼的枝茎颀颀,叶子疏密有致,其味辛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翏,音料,高飞貌。”而夏纬瑛在《植物名释札记》中称蓼这类植物“味辛而不熮”,“入口戟刺舌喉,犹如火之灼热耳”。读两人的文字,觉得他们在共同作一幅红蓼图,一个赋予其形貌,一个赋予其秉性。如果再添上三两只扑翅的蜻蜓,那就更完美了。秋水长天,红蓼以清远的姿态,明媚岁月。红蓼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尤为精当的称呼:辣椒蓼。倘若手上沾到红蓼的汁液,一天下来休想安生。手上火辣辣的,就像沾了辣椒的汁液。出门放牛的孩子,也不会选择去红蓼葱茏的地方。乡间的青草,大多数是牛的果腹粮食。然而,不管红蓼长得多么鲜嫩,牛从不拿正眼看它。一个朋友告诉我,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密码。红蓼能活到现在,与它独特的气味脱不了干系。夏天的晚上,吃过饭,我们便把竹床抬到院子里去乘凉。院子里草木多,蚊蚋隐伏其间。每到此时,母亲就提着镰刀到水边割回一捧红蓼。将红蓼丢进火盆,枯枝的火星熏烤红蓼的枝茎和叶,逼出它体内的辛辣气息。在浓稠的熏烟中,红蓼与蚊蚋短兵相接。究竟还是红蓼棋高一着,蚊蚋溃不成军。偶尔,我们小孩憋不住气,不慎吸入一口熏烟,红蓼的辛辣气味在喉间和肺部乱窜,呛得我们咳嗽不停,涕泪满面。这让我想起卧薪尝胆的典故:“目卧则攻之以蓼。”17 越王勾践在深夜常点燃红蓼,以辛辣气息熏蒸眼目,驱赶困意。他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得懈怠,不要忘记家仇国恨。以现在的眼光看待越王勾践的行径,不免觉得他有自虐倾向,不可效仿。秋天的第一滴露落进村庄里,安放在红蓼心底的花信露出端倪。在山河岁月中,它已经占得了一席之地,是该放慢脚步享受时光了。红蓼绝对是一个事业心强的女子。年轻的时候,累死累活打拼;等到中年,突然觉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红蓼从秋天手中借得胭脂和衣衫,开始梳洗打扮。慢慢地,它茎干上的红愈发浓烈,吐出一穗穗艳丽的红花,灼灼耀眼。那是一场盛大的花事。红蓼将所有的深情都投入花事当中,它点燃了秋天,火势越来越大,若不是水阻挡,想必红蓼一定会烧到天边去。“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在秋天,水边若少了红蓼,是不是意味着秋天的况味也无迹可寻?印象中,有一年秋天,去看鄱阳湖的红蓼。在湖边,红蓼拖儿携女,铺陈出一大片一大片绚烂无比的光亮。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感动,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那些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们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似乎只能用咔嚓咔嚓的声音去表达对红蓼的敬意和热爱。一到深秋,红蓼顿见衰意。在瑟瑟的秋风中,它们失去以往的精神,枝叶显出委顿之态。红色的花穗,呈现出灰白,已然没有往日的娇妍。可是,红蓼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枝枝叶叶,苍茫幽远,是铁马冰河的悲壮,更是李老十《十万残荷》中的万千气象。花败,风骨犹存,与残荷媲美,立意升华,使人对红蓼更生出一丝敬意。不知从何时起,红蓼肩负着酿酒的重任。儿时,常见外公采下红蓼,洗净,装进坛子,倒入清水,密封。等红蓼的汁液全泡出来,沥掉渣子,将汁水与泡软的糯米、小麦、大麦等一起碾磨成粉,捏成小圆球,铺在竹簟上风干。到了家里酿米酒时,外公放入用红蓼制作的“酒娘”。仅隔数日,酒缸里就飘出浓郁的香气。采来的红蓼全身泛红,酿出来的酒却晶莹剔透。酒入豪肠,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也罢,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走在陌上,见之,不由叹道:‘这厮是个霸道的主。’”这一句形象地表现出逐水而居的红蓼数量多、性子野的特点。B.文章第3段从红蓼的别名“辣椒蓼”谈起,介绍了红蓼味辣的特点,进而说明其味辣是植物所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17 C.文章在介绍了红蓼的习性和作用之后,重点描写了秋天的红蓼,突出了它的色彩和光亮,赞美了红蓼旺盛的生命力。D.文章叙述了外公用红蓼酿酒的过程,复杂的工序表现了外公酿造手艺的高超和性情的温厚,表达人们对红蓼酒的喜爱之情。解析:选D “复杂的工序”表现了外公“性情的温厚”错,文中并没有提及外公的性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介绍红蓼“逐水而居”的习性,并通过引用《诗经》中的文字,点明“游龙”即红蓼,明确了标题的出处,体现了标题的化用手法。B.文章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夏纬瑛《植物名释札记》中的句子,详细地介绍了红蓼的形貌及其辛辣的特性。C.文章用词贴切,“艳丽”“灼灼”“点燃”等词语的运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秋天红蓼的红艳、浓烈,画面感强,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D.文章运用拟人手法,饱含深情地描写了秋天的红蓼,以其倔强站立的悲壮,与残荷形成类比,赞美了红蓼内在的风骨,表达了对红蓼的敬意。解析:选B “详细地介绍了红蓼的形貌”错,文章引用《本草纲目》中的句子只是简单介绍了红蓼的形貌。8.本文结尾说:“做一回红蓼,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解析:“做一回红蓼”,表明作者想做具有红蓼一样的精神和品质的人,突出了红蓼的品格对作者人生态度的影响。“拼尽全力去爱这个世界,多好”是作者对红蓼的高度赞美,红蓼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呢?文章第1段写红蓼具有野蛮生长的力量,第3~4段写红蓼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第6段写红蓼懂得“爱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第8~10段写红蓼不屈服于环境和季节,在瑟瑟秋风中,“仍旧倔强地站立着,展示自己的风骨”,第5段和第11段分别写红蓼可驱蚊,可酿酒。总之,红蓼的性情让人心怀敬意和热爱,17 其有多种用途,对世人作用很大。明确了这些,用自己的语言分点作答即可。参考答案:①红蓼的性情让人心怀敬意。红蓼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屈服于环境和季节;具有野蛮生长的力量,具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态度。(1分)红蓼有多种用途,既可驱蚊,也可酿酒,对世人作用很大。(1分)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红蓼具有的热烈和野性精神的赞美,“做一回红蓼”突出了红蓼的品格对作者人生态度的影响。(2分)9.本文在描写红蓼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                                                                                                                                                                                    解析:此题要求简析文章对红蓼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正面描写即直接对红蓼展开描写,如文章第1段介绍了红蓼“逐水而居”的狂野的习性,第2段描述了红蓼“枝茎颀颀”和“清远的姿态”,第6段中的“它茎干上的红……耀眼”和第7段中的“在湖边……光芒”突出了红蓼热烈的色彩和光芒,第5段和第11段交代了红蓼驱蚊和酿酒的用途,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红蓼的赞美。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如文章第5段借助越王勾践的典故,侧面表现了红蓼辛辣的特性;第7段写人们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红蓼燃烧起来的光芒,在红蓼面前,人们变得手足无措,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以人们被红蓼的热烈感动后的反应侧面突出红蓼的美;第11段写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侧面彰显了红蓼酒的美味。参考答案:①文章正面描写了红蓼的姿态、习性、色彩和用途,突出了对红蓼的光芒、火热和蓬勃的精神的赞美。(3分)②文章写人们纷纷掏出相机,去捕捉红蓼燃烧起来的光芒,手足无措,以人们的反应侧面突出红蓼的美;以对越王勾践的故事的解读,侧面表现了红蓼辛辣的特性;人醉倒时全身通红,仿佛还原了红蓼的本色,侧面彰显了红蓼酒的美味。(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17 庄宗未决,崇韬曰:“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以问诸将,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同光四年征蜀,以魏王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唐军入蜀,所过迎降。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遂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明宗即位,诏许归葬,以其太原故宅赐其二孙。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B.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C.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D.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解析:选A 原文正确标点为: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7 A.契丹,古国名,后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B.藩,“保卫”之意。藩镇,亦称方镇,朝廷设置的专管边境军事的军镇。C.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也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D.郊迎,古代的一种礼节,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解析:选B B项,“专管边境军事”错误,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在边境及其他军事重镇均有设置,并掌握一方军政大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崇韬颇有军事谋略,庄宗在破契丹、灭梁等关键性战役中都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获得了胜利。B.郭崇韬素来廉洁,进入洛阳后,为安抚后梁旧臣,才开始收受他人馈赠的财物,后将这些财物悉数上交。C.郭崇韬厌恶宦官,在言行上都表现出了对宦官的不满和蔑视,李从袭和向延嗣等人怀恨在心,共同编造罪名诬陷他。D.郭崇韬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郭子仪后人,经过他人考证点拨,他才相信,并在伐蜀路过郭子仪墓时下马哀悼。解析:选D D项,豆卢革、韦悦等人为取悦郭崇韬,便说他是郭子仪的后人,郭崇韬信以为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4分)译文:                                                                        (2)刘皇后教彦珪矫诏魏王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4分)译文:                                                                        参考答案:(1)但是郭崇韬从没有亲临战场,仅仅凭借出谋划策获取辅佐庄宗打下天下的第一功劳。(2)刘皇后让马彦珪传假诏令给魏王,让他杀掉郭崇韬。郭崇韬攻占蜀地所得财物,全被没收。1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曾指出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就本文看,17 庄宗哪些行为可能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3分)答:                                                                                                            参考答案:①宠幸宦官,而疑心有功之臣,监视郭崇韬。②刘皇后矫诏杀害郭崇韬,说明后宫干涉政治。参考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凭借才干受人称赞。庄宗李存勖作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很得李存勖亲近信任。晋军在镇州包围了张文礼,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这座城池。这时契丹的军队前来进犯,晋人都害怕起来,想解散对镇州的包围撤退,庄宗李存勖犹豫未决,郭崇韬说:“晋王您刚刚打败梁国的军队,应当趁着晋军已经振作起来的气势大败敌军,不可就这样自己畏缩退兵。”庄宗同意郭崇韬主张,最终打败了契丹。庄宗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唐,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唐自从丢失了德胜城,梁的士兵每天都到澶、相二州劫掠,又听说梁准备大举进攻,唐诸位将领都非常忧愁疑惧。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于是向众将军问计,郭崇韬说:“陛下您兴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人人都翘首盼望您成就大业后能休养生息,希望陛下您能够长驱直入攻打梁的老巢,这样不出半月时间,天下就可以平定了!”庄宗非常高兴,当天就向军队下令从郓州出发袭击梁的都城汴梁,用了八天灭掉了梁。庄宗和各位将军依靠军队取得了天下,但是郭崇韬从没有亲临战场,仅仅凭借出谋划策获取辅佐庄宗打下天下的第一功劳。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开始接收四方赠送的礼物。有亲友规劝他,郭崇韬说:“现在的藩镇诸侯,大多是从梁归顺的老将。一概拒绝他们的礼物,难道他们不会惶恐不安吗?况且把这些礼物藏在自己家里,这和公家的财物有什么不同呢?”第二年,庄宗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典礼,郭崇韬就把家里所藏的钱物全部拿了出来,用来帮助庄宗赏赐大臣。同光四年出兵攻打蜀国,任命魏王李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任命郭崇韬为招讨使,军政都由郭崇韬决断。唐军队进入蜀地,所到之处对手立刻归顺唐。郭崇韬一向厌恶宦官,曾在魏王面前提及要远离铲除宦官。李继岌的监军李从袭等人听闻这些话后,全都咬牙切齿,想办法要报复他。庄宗听说攻占了蜀地,就派宦官向延嗣前去慰劳大军,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向延嗣,向延嗣很愤怒,于是和李从袭等人共同谋划诬陷郭崇韬,诬陷他有谋反的意图,将对魏王不利。庄宗大怒,派遣宦官马彦珪到蜀地去,监视郭崇韬的动向。马彦珪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刘皇后,刘皇后让马彦珪17 传假诏令给魏王,让他杀掉郭崇韬。郭崇韬攻占蜀地所得财物,全被没收。明宗即位后,下诏允许其归葬,把太原老家的房子赐还给他的两个孙子。郭崇韬掌权的时候,宰相豆卢革、韦悦及其下面的人都极力巴结他。因为他姓郭,于是就说他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信以为真。他讨伐蜀地,路过郭子仪的墓地,下马大哭后才离开,人们听说后都嘲笑他。但是郭崇韬为国家竭尽忠诚,有远大的谋略。他占领蜀地后,派使者把唐朝的威望和恩德宣扬到南诏的少数民族,想借此招安他们,可以说是有很远大的志向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注]杜 甫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注] 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B.颔联借助“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C.颈联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得,后一句透露出诗人只能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清苦。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自诩,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解析:选C C项,“后一句透露出诗人只能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清苦”错误,应该是“后一句写自己常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欢喜之情”。故选C。16.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答:                                                                                                            17                                                                         解析:这首诗,“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点题之笔。“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杜甫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首句“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这更是佳妙之笔。“黄鹂并坐交愁湿”,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大剧干”则是转折。第三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这句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到了晚年,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与“白鹭群飞大剧干”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最后一句“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参考答案:“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旨之笔。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杜甫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泰山因其雄奇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备受历代文人瞩目。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写道,“        ,        ”,表露凌云壮志。(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箫声曲调感人的诗句是:“        ,        。”(3)《赤壁赋》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答案:(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作为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相声对民众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始终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________,反映了群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相声远非会背几段贯口,会讲几个笑话便能轻松驾驭的,“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方能称得上精品。17 例如《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漫话燕京》以别解的方式从历史知识中提取出许多______的笑料,使人一笑之余又有所启迪;……反观当下,对于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________地将规矩、行话等当作不可或缺的相声传统,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从而使相声作品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今天的从业者要对传统相声之精华多一些钻研与领悟,并将其运用到新相声的创演中;要始终保持与时代精神______,向生活要笑声。这样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相声的可持续发展。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言近旨远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B.息息相关 言近旨远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C.休戚相关 耐人寻味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D.息息相关 耐人寻味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解析:选D 第一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对象指人。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语境指相声和民众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故应选择“息息相关”。第二组,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语境中有“有所启迪”的提示,故应选择“耐人寻味”。第三组,一厢情愿:指只管自己一方同意,而不管对方是否同意;也泛指完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下文有“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的提示,故应选择“一厢情愿”。第四组,同频共振: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同声相应: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相声”和“时代精神”,不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故应选择“同频共振”。故选D。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B.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C.“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D.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解析:选B A项,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与材料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C项,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D项,表示语意未尽。故选B。17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解析:“从百姓日常饮食中”应该放在“手法”之后。句子主语“《窝头论》”和后面的谓语“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不搭配。参考答案:《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让人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记忆力是大脑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评价某人是否天资聪颖时,__①__。据说,人大脑的存储量非常惊人,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平均每台存储80G)的储存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超强记忆力。有的人过目不忘,耳闻能诵;有的人却总也记不住相识者的姓名和相貌。其实,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既然__②__,那么我们便不必因记性差而自卑,也不必对记忆力好的人盲目崇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有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这是__③__的最靠谱的方法。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                                                                                                            解析:本题语段主要围绕“记忆力”展开。①处,该处为例证句,用来论证上句的观点。根据上句“它对于人的生命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可以判断此处可填“记忆力往往是个重要指标”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关联词“既然……那么……”可知此处是过渡句,结合上文“一个人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可将之视为上苍赐予的礼物,可遇不可求”和下文“我们便不必……盲目崇拜”,可以判断此处可填“超强记忆力可遇不可求”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这是”可知此句是结论句。根据上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升记忆力……17 有助于确保记忆的准确无误”,可知此处可填“提升记忆力”之类的语句。参考答案:①记忆力往往是个重要指标 ②记忆力属于天赋(或“超强记忆力可遇不可求”) ③弥补记性差(或“提升记忆力”)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使用压缩语段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主要意思。第一段大意是:强调记忆力对个体的重要性。第二段大意是:每个人的记忆力不同,超强的记忆力可遇而不可求。第三段大意是: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弥补记忆力的不足。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为答案信息即可。参考答案:①记忆力非常重要。②记忆力属于天赋。③勤动笔可提升记忆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材料二: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顿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一主要讲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但其他方面又惺惺相惜。材料二主要讲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和而不同。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分析立意。17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尊重自己的内心,也尊重他人的内心。存同求异是“和”的基础。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虽然“不同”,但彼此尊重、包容,焉能不“和”。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做人需要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主要围绕“和而不同”“对待外物保持客观理性”等方面分析立意。参考立意: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客观理性看待事物等。1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