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资料简介

第1课时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3.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难点: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三、教学过程一、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活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5页共5页 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物质名称质量m/g初温t0/℃末温t/℃温度变化量⊿t/℃加热时间t/min吸热多少水80色拉油80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二)比热容(符号:c)第5页共5页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呢?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很明显:如果质量都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方便。进而引入比热容概念。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单位:它由单位、温度、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类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训练)。3.速查比赛:(1)比热表中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是:;它的比热容是:,其物理意义是:。1g水的比热容是:;1kg水的比热容是:;由此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2)冰的比热容是;可见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三)生活·物理·社会第5页共5页 1.分析海陆风的成因2.水稻育秧问题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3.三峡蓄水后,对上游的气候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五、板书设计第2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比热容的概念2.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六、课后反思《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第5页共5页   本节课我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我这节课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别重视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等,并且让学生自己测量一天西安的气温变化并绘制成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解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课后练习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5页共5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