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2.《老子》

资料简介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常枞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喜!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老子》五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老子其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翻译,“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原。,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分析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有”和“无”的统一道:众妙之门,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知道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的,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不会失去。,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怎样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一个社会生活中,老子主张人要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有占有的冲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怎么看待“清静无为”?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治国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圣智、仁义、巧利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君主甘居下流为何能成为圣人期许的君主?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化劣势。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慧。,正言若反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定。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语中,就是以“愚”“缺”“屈”“拙”“讷”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的意思。“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你同意吗?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总论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