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到哪样菜,哪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秦—强楚—大齐—富[合纵]-----------苏秦[连横]-----------张仪,(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六国论苏洵,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教学目标1、时代背景2、字词疏通3、整体感知4、巩固训练,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二、本文写作时代背景,三、听录音,注意字词,注意以下字音六国互丧sàng暴pù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嬴yǔ下咽yàn胜负之数shù,(一)文章第一、二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四、疏通课文,(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三)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四)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五段------第六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二段)(总分)(第三段)(总分)(第四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五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并列),五、课堂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它的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无”通“毋”,读wú不,不要。(D),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4、解释下列多义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薪不尽,火不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以前、当初,副词朝向,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如同副词,还,或曰……或未易量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侍奉,动词事情,名词开始、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贪暴,形容词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比较阅读将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相比较,找出其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洵重:史实,辙重:假设.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遮挡挺身而出暗中发展到……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