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6.将相和【课前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n启发思考:同学们,请看图,你能说出这些历史故事的名称吗?出示课件1:预设1:我知道第一幅图是三顾茅庐。预设2:第二幅图是指鹿为马。预设3:我觉得第三幅图是卧薪尝胆。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历史故事,一起学习第六课《将相和》。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继续引导:《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说到《史记》,老师带来一些资料。请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这段文字,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3:预设1:我知道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预设2:我知道了《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预设3:我知道了《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预设4:我发现鲁迅对他的评价很高。\n教师引导:同学们很会学习,运用之前所学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了解了关于《史记》的很多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入《史记》中的故事《将相和》,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二、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启发思考:同学们,快看看题目下方的学习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知道了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何做到连词成句地读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屏幕上会闪现一些小文字,同学们争取一眼看过去,看到更多的内容。准备好了吗?开始(阅读时间不超过1秒钟)出示课件5:预设1:我看到“渑池”“会面”“秦王”“赵王”“鼓瑟”,我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猜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渑池会面的时候,秦王让赵王鼓瑟。预设2:我看到“渑池”“会面”“秦王”“赵王”“鼓瑟”“侮辱”,我明白了秦王让赵王鼓瑟,侮辱赵王。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真不错!我们提高难度再试一次。(阅读时间不超过1秒钟)出示课件6:\n预设1:我看到“廉颇”“很多战功”“不服气”,我觉得是写廉颇不服气。预设2:我除了看到“廉颇”“很多战功”“不服气”,还看到“免得”“见面”,我觉得是在写廉颇不服气,蔺相如躲着廉颇。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体验了连词成句地读,本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学习方法继续阅读吧。(设计意图: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的方法,接着利用多媒体闪现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体验到“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三、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尽量连词成句地阅读这篇课文,看看你用了多少时间?了解了哪些内容?计时开始。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这篇课文1600字左右,有的同学5分钟左右读完全文,有的同学用将近9分钟的时间读完全文。为什么大家的阅读时间不一样呢?老师发现是你们阅读的方法不太一样。现在同学间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读的,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预设:我用了三分多钟的时间,在秦王和赵王会面时,有些字我不认识,但根据上下文,我觉得应该是秦王让赵王演奏一种乐器,就带着这种理解继续读了。教师引导:大家看,在“渑池会面”这部分,有些字词可能是生字,例如“渑池”“瑟”“缶”,但我们发现结合上下文理解,“渑池”是一个地名,“瑟”和“缶”是一种乐器,那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继续阅读文章了。所以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先跳过,不要回读。预设1:我用了5分钟左右,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看一整句话,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比如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一句时,我一眼看过去,看了一整句话,就比读成“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要快很多。\n预设2:我发现文章中有些句子是总结前面的内容,比如“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有些词也可以概括故事,比如“完璧归赵”“渑池会面”。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我们要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阅读小伙伴说的话吧。出示课件7:教师指导:就像阅读小伙伴说的那样,我们要争取把人物和人物所做的事情都看到。老师再举一个例子,像这段文字,如果我们按照标点停顿来看,那么速度可能就比较慢了。我们可以暂时打破标点的限制,连词成句地读,很快就能看到赵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愿意换和氏璧,这样就把握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8:预设1:我的阅读时间比较长,用了将近8分钟,主要是没有把关键的词语连起来。预设2:我在阅读时使劲想记住关键词,可随着词语越来越多我就分心了。总想着:怎么记住这么多词啊,反而忘记了句子意思。教师点拨:相信这是很多同学的困惑。那我们就以这一段为例,说说如何连词成句地读,同时又能理解意思。我们发现这一段出现两次“如果”,分别是如果秦王愿意换璧和如果不愿意换璧该如何应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蔺相如做好了两手准备,这样抓住关键词,带着理解读,也能提高阅读速度。(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连词成句地读”,一下子不容易掌握。教师在学生快速阅读、认真思考、充分交流中,使学生明白: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回读;尽可能扩大视域;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n教师引导:通过之前的交流,同学们对连词成句地读一定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们可以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列一列小标题。预设: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教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小标题,运用连词成句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组织交流:这次同学们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我们来交流一下。预设:我来讲讲“完璧归赵”的故事吧。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教师肯定:这位同学说得清楚完整,你是怎么进行概括的呢?预设:我发现课文前面介绍背景的内容虽然多,但都是围绕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这个起因说的,很快就能明白讲的是什么事情,同时我发现故事中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虽然多,但这些语言大多是对行为的描写。所以我先关注了开头结尾,很快就读懂了这段是和氏璧被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能放了蔺相如。故事结尾内容不多,我一眼就看完了,知道了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教师点拨:抓住人物以及做了什么,可以很快把握主要内容。预设:“渑池会面”这个故事讲的是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就逼着秦王击缶,最后立功,被封为上卿。教师点评:语言简洁,概括清楚。说说怎么概括的吧。预设:根据之前的阅读经验我发现在快速阅读时可以注意人物语言前后的叙述部分,这样很快找到渑池会面中引发冲突的原因——秦王让赵王鼓瑟。在叙述经过部分虽然人物语言多,但表现的都是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因此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关注结尾,概括为“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渑池会面”结尾的写法和“完璧归赵”很相似,可以运用概括的方法,概括为蔺相如立功,被封为上卿。教师肯定:在阅读中积累经验、运用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预设: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这部分你是如何概括的?预设:“廉颇不服气”\n这几个词可以概括后面人物语言的内容。蔺相如和门客的对话,中心意思是蔺相如解释避让的原因,所以可以概括为“蔺相如避让廉颇”。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把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就了解了《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了。下面请你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吧。预设: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逼秦王击缶,最后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启发思考:借助小标题,我们可以清楚完整地概括主要内容,这三个小故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预设:“渑池会面”是秦王在“完璧归赵”没有占到便宜后发展出来的。蔺相如两次立功,官居廉颇之上,这是二人不和的原因。蔺相如避让廉颇,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是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梳理文章主要内容。)五、学习生字新词1.教师引导: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课的字词学习。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词语表中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9:预设:我发现有三个多音字。教师引导:你能用它们的不同读音组词吗?预设:划船计划削弱削苹果强大勉强倔强2.组织交流:学习了生词,我们再来看看要求会写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在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呢?出示课件10:\n预设: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荆”是左右结构。预设:“宫”有两个“口”,上口大,下口小。预设:“臣”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教师提出要求:你们都抓住了字的笔顺和容易写错的地方,可真会学习啊!现在请同学们把咱们强调的字在语文田字格本上正确、美观地写一遍,再挑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练一练吧。(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字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六、课后作业结束语: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课的主要内容,体验了在连词成句的过程中快速阅读,希望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读课文,并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出示课件11:七、板书设计6.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n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快速阅读,还记得方法吗?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教师肯定:对,就是连词成句地读。在前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梳理了《将相和》一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预设: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企图骗取和氏璧,蔺相如机智勇敢保护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逼秦王击缶,最后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最后二人和好。教师引导:这位同学清楚完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也回忆起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将相和》。二、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启发思考:同学们,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你运用连词成句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12:全班交流:第一种情况:学生按照文章顺序汇报预设: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一开始赵王犹豫不决,蔺相如想了一会,就把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我感受到蔺相如很机智。教师引导:正像同学所说,蔺相如为赵王分析秦王的意图,用了四个“\n如果”,权衡利弊,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教师随机板书(蔺相如:机智)预设:当时秦国强盛,赵国不如秦国,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件事很为难,蔺相如却敢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我觉得他很勇敢。教师随机板书(勇敢)预设:当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就谎称和氏璧有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把和氏璧要了回来,很机智。预设:我想补充,当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怒发冲冠,告诉秦王,要是不交付十五座城,他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和璧同归于尽,这让我感受到他的英勇无畏。教师引导:蔺相如以命相拼,真是英勇无畏。指导朗读:同学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形象,真棒!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出示课件13:预设:在“完璧归赵”中我感受到蔺相如做事谨慎。在蔺相如和秦王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后,他反复思量,觉得秦王不可信,于是,派人把和氏璧送了回去。预设:我觉得蔺相如很勇敢,他派人把和氏璧送走了,那典礼上他怎么面对秦王啊。教师引导:是啊,此时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赵国,真替他担心。预设:在典礼上,蔺相如说知道欺骗秦王是死罪,但又怕辜负赵王所托,我觉得他特别勇敢。宁死也要保护和氏璧。预设:我通过蔺相如“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的态度,和“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个反问,体会到他表面上尊重秦王的威严,实际上让秦王没办法反驳。从中看出他充满智慧。\n指导朗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语气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体会人物,就让我们带着理解来读一读蔺相如的话。出示课件14:教师小结:通过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出了蔺相如那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在第一部分“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面对秦王企图强占和氏璧时,他能够勇敢斗争,巧妙地保护和氏璧,从而完璧归赵。因此被封为上大夫。预设:在“渑池会面”中,秦王让赵王鼓瑟,是有意侮辱赵王。蔺相如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用同样的方式反击,感觉他很有智慧。预设:我想补充,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体现了蔺相如的决心,也看出他不畏强暴。教师随机板书(不畏强暴)教师引导:这两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这里蔺相如虽然说的是“您”“希望”这样客气的词,但是他的要求确是不容置疑的。同学们,让我们试着读出他的语气。预设:读到这句“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我觉得他很厉害。教师肯定:这里不仅对蔺相如进行直接描写,而且通过写旁人的表现来侧面衬托蔺相如。教师小结:在“渑池会面”这部分,我们通过抓人物的语言、语气进一步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预设: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从“我廉颇”“他蔺相如”“反而”可以看出面对蔺相如连续升官,廉颇很不服气。预设:我想补充,我注意到廉颇直呼蔺相如的名字。蔺相如却称廉将军。可以感受到蔺相如很有礼貌,很尊重廉颇。预设:面对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让,我感受到他顾全大局。\n教师随机板书(顾全大局)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比人物的语言、称呼,体会人物形象,真棒!教师引导:我们再来回看,看看文章中有关蔺相如的语言,看看他在面对赵王、面对秦王、面对门客时,他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预设:我发现蔺相如在赵王犹豫不决时,冷静分析,深谋远虑。在发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以及侮辱赵王时机智勇敢,毫不退让。向门客解释为什么避让廉颇时又看出他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教师引导:通过比较,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对外勇敢强硬,对内冷静智慧。课文中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我们再来看看廉颇,请你用连词成句的方式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到廉颇的语句,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预设:“送到”“边境”“抵御”可以看出廉颇的任务很重。预设: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准备,只好让赵王回去,看出在渑池会面中,廉颇也有功劳。预设:我发现在渑池会面中,廉颇也很重要,赵王十分危险,廉颇是保护赵王的,他和蔺相如共同完成这次任务。预设:通过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可以看出秦王很怕廉颇。预设:战国时期诸侯国经常打仗。廉颇职位高,肯定战功赫赫。教师点拨:结合背景资料,也是阅读的好方法。正是有了廉颇这个强大的军事后盾,才给了蔺相如和秦王针锋相对的底气。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正是因为廉颇,秦王才不敢拿赵王怎么样?预设: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后赶紧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说明他知错能改。预设:我从这里还看出廉颇明辨是非,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师随机板书(廉颇:知错能改)预设:我发现蔺相如因为顾全大局,所以处处避让廉颇。廉颇因为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负荆请罪。他们两个人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教师引导:正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才能由不和到和。教师随机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第二种情况:学生不按照文章顺序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设计意图:\n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三、布置作业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也认识了知错能改的廉颇,同时我们学会了通过连词成句的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使用这种方法。课后你可以给别人讲一讲《将相和》的故事,谈一谈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出示课件15:四、板书设计6.将相和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课后反思】《将相和》作为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连词成句地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1、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n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