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 小蝌蚪找妈妈优质课教案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1 小蝌蚪找妈妈优质课教案

1 小蝌蚪找妈妈优质课教案

  • 2022-09-16 09:00:07
  • 11页
  • 158.61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导学【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体现了一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这也是本单元训练重点,本单元第二个学习重点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单元要充分认识单元内各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借助图片讲述、背诵课文。【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56个生字,读准其中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7个词语。2.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3.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4.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3组动词的不同意思。5.能联系日常生活,用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6.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有的字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字左边宽、右边窄,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2.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3.能提取明显的信息,再交流。4.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中科学奥秘的兴趣。\n5.背诵古诗《梅花》。6.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明白故事中的科学常识,体会阅读的乐趣。7.产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8.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9.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表达: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能讲出有趣之处。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n1.小蝌蚪找妈妈【课前解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1自然段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点勾画完整。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课文3幅插图,分别画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插图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关注课题:由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可以猜想出文章是关于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关注课文:本文中的动词用的很多,也很巧妙,如:“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尾巴;“迎、追、游”,既写清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传达出小蝌蚪或急切或兴奋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青蛙纵身跃起时,身姿轻盈,动作敏捷。这些动词,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七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宽”是上下结构,“两”“皮”都是独体字。其中重点学习“皮”和“跳”,“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跳”右半部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重点强调“顶”右半部分是“页”,最后一笔是点;“宽”下面是“见”,最后一笔竖弯钩。重点比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笔画变化。关注词语:看见、哪里、那边、头顶、眼睛、雪白、肚皮、孩子。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区别“哪里”和“那里”两个词语,结合图片读词语。【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n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1.能正确、规范地书写10个生字,能听写课后8个词语。理解趋向动作“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的用法。2.能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过程。【教学难点】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课前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宽、皮、哪”等10个字。2.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词语意思。3.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有3篇课文,都讲了大自然的秘密,读起来可有趣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篇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题。2.教师板书题目:(小蝌蚪找妈妈)3.引导学生发现:从题目上,你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吗?(出示小蝌蚪图片)写了小蝌蚪的一个什么故事呢?他们的妈妈是谁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蝌蚪是青蛙的幼体,他们的妈妈是青蛙。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他们在找妈妈时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吧!(出示课件1、2)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尝试朗读课文,读准生字。(1)出示任务。(出示课件3)\n①听音频范读课文。提出要求:大家认真倾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请用铅笔画出来。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反馈指导。(出示课件4)①同桌互相订正自然段的序号和生字新词的圈画。教师巡视指导。②出示生字。(出示课件5)③指名拼读生字。教师提出要求:同学读生字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哪个字没有读正确,请同学们帮助改正。2.指导学习生字“塘”“袋”“灰”,交流识字方法。(1)学习生字“塘”。(出示课件6)①课件出示池塘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知道“池塘”就是这类小水池。②请学生观察“塘”字,了解这是一个形声字。表示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围着的。③在知道了“塘”字的意思后,请同学们尝试给“塘”字组词。④讲解:(出示课件7)“池塘”也叫做“水塘”,如果里面长满荷花,我们就叫它“荷塘”,如果在里面养鱼,我们就叫它——“鱼塘”。(2)学习生字“袋”。①课件出示生字所在段落和小蝌蚪图片,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出示课件8)②请学生朗读“脑袋”一词,提醒:“袋”字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请学生给“袋”组词。(出示课件9)教师出示词语“脑袋、口袋、袋子、袋鼠”,请学生读一读,注意“袋”字的读音。(3)学习生字“灰”。①课件出示:灰。(出示课件10)引导学生发现:认证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这个“灰”字呢?教师讲解:“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3.学习多音字“教”。(出示课件11)(1)出示“教师”和“教书”两个词语。教师指导正确读音。(2)教师出示句子检测:你能读准多音字“教”的字音吗?²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²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地读课文。4.识字游戏,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前面学习的字词,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出示课件12)5.观察比较,熟悉本课会写字。(出示课件13)\n(1)在田子格中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结构,指名说。(2)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中“哪、顶、眼、睛、肚、孩、跳”是左右结构的字,“宽”是上下结构,“两”“皮”都是独体字。(出示课件14)(设计意图:提前熟悉生字新词有助于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也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字词,优化识字效果。)三、反复读文,提取信息。1.再读全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提取信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和谁发生了故事?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变化?(出示课件15)(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课件16)①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和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发生了故事。②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4次变化。2.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出示课件17)(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写小蝌蚪们生活在哪里?(池塘)(3)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要求: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①(出示课件18)指名读句子。(板书: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②(出示课件19)引导交流:小蝌蚪们甩着长长的尾巴,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能从“甩”这个动词上体会到什么?请学生用“甩”字说句话。(4)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比较明显的信息的能力,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四、指导书写,评价练习。1.指导书写“两、皮”。(出示课件20)(1)教师范写“两”字。提示:这是一个独体字,要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围成的框写得稍大一些,前后两组撇点大小不一样,前小后大。(2)学会先描红,再试写两个“两”字。教师巡视,随机个别指导。(3)(出示课件2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皮”字,同桌交流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4)学生试写一个“皮”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再写两个,同桌互相评价。2.指导书写“哪”。(出示课件22)\n(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哪”字。引导交流:观察这个字,你认为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讲解:要把中间部分放在竖中线上,每部分挨紧凑,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3)学生描红一个,教师巡视后给予评价和指导。(4)学生再写两个。比一比,看看自己哪里有了进步。3.指导书写“顶、孩、跳”。(出示课件23)(1)出示生字,引导交流:认真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指导书写“顶”字。①教师范写“顶”字,提醒:“丁”的横和竖钩都不要写太长,“页”的竖在竖中线上。②学生描红一个,写完和前面的字比一比。③学生再写两个。教师提醒:注意写完一个对比一个,再写时要注意写得更好。(3)学生自主练写“孩、跳”,教师巡视并相机给予指导。(出示课件24、25)(4)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练写“孩、跳”,写完后先自己看看有没有进步,再同桌互相评价,比一比谁写得好。(设计意图:在自主观察、交流重点指导中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生字间架构,提高书写能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动词的意思。借助课文图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出示课件29)池塘脑袋黑灰色游哇游教小鲤鱼捕食迎上去阿姨宽嘴巴游哇游乌龟头顶披着游哇游披着鼓着(设计意图:带有生字的四组词语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可以复现课文内容。)\n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1.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30)教师引入: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开心极了!它们一路成长,也一路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画出小蝌蚪得到的关于妈妈的信息。(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2)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出示课件31)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小鲤鱼有妈妈,我们也有妈妈呀!可是,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3)提问:接下来,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32)预设:小蝌蚪迎上去问鲤鱼妈妈。教师引导:迎上去是什么意思?谁来扮演小蝌蚪,表演“迎上去”。(4)提问:鲤鱼妈妈也和蔼可亲地回答了小蝌蚪。她对小蝌蚪说了什么?(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33):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鲤鱼妈妈的话。再换回角色,教师读小蝌蚪的话,学生读鲤鱼妈妈的话。提醒:读小蝌蚪的话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的话时,语速要不快不慢,重读“四条腿、宽嘴巴”。(6)从鲤鱼妈妈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34)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2.学习第3自然段。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出示课件35)(1)小蝌蚪看见鲤鱼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36)预设:连忙追上去。教师提问:前面提到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是“追上去”,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①请小组代表说一说。②角色扮演:老师扮演鲤鱼妈妈,请一名小同学扮演小蝌蚪,和我一起演一演“迎”的动作。再假设我是乌龟,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蝌蚪来演一演“追”的动作。③小结:两人面对面,一个向前就是“迎上去”。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生动呀!(2)指导朗读:小蝌蚪看见乌龟,连忙追上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小蝌蚪的心情吧!(3)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37)\n: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乌龟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读乌龟的话。(4)提问: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38)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只大眼睛、绿衣裳)3.学习第4-5自然段。请学生默读第四至五自然段,看一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出示课件39)(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板书:大青蛙)(出示课件40)(2)正确朗读描写大青蛙样子的句子,夸夸这只漂亮又神气的大青蛙。(3)课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41):²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²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①引导交流: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和同桌说一说。②引导观察课文青蛙插图:猜一猜“鼓”的意思。③小结:原来。“穿着”是把双手穿进衣服的衣袖中。“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而“鼓”呢?在这里“鼓”可不是乐器了,是“凸起”的意思。“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你们看,作者用词真准确!④启发运用(出示课件42):你能用“披”或者“露”说一句话吗?(4)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出示课件43)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青蛙的图片上写出青蛙的特征:头顶大眼睛、身披绿衣裳、露着白肚皮、四条腿、宽嘴巴。教师总结:青蛙妈妈的这些特征,是不是和鲤鱼妈妈、乌龟描述的一模一样啊,所以小蝌蚪们叫青蛙妈妈。(5)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小青蛙这次有没有认错妈妈呢?(出示课件44)过渡:这一次,小青蛙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大家读一读小蝌蚪的话,你想读出什么语气来呢?学生朗读。小结:青蛙的生命开始于卵,卵受精后变成蝌蚪,蝌蚪长成幼蛙,最后长成成蛙……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这方面的书来读,相信你会懂得更多知识。(6)分角色朗读。要求:你们齐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设计意图:将第2~5自然段放在一起教学,旨在\n更好地帮助学生按照事件的发展来梳理文章内容,同时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来”等词语所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三、梳理信息,讲述故事。1.课件出示要求(出示课件45):再读课文,回顾一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出示课件46)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1)引导学生观察句子: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小蝌蚪一直在发生变化。(出示课件47、48、49、50)(2)提问:从这四次变化中你可以明白什么?(出示课件51)预设:小蝌蚪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长成青蛙的。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过程。(出示课件52)(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老师这里有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你能按顺序吧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吗?(出示课件53)相机板书:(两条后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2)引导小组交流:借助黑板上的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先和同桌讲,再和全班同学讲。3.思考: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是怎么行动的?(出示课件54)课件出示句子:她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启发思考: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蹬、跳、蹦”这三个词能不能互相换一下位置?小结:“蹬、跳、蹦”是一连串的动作,不能前后调换位置。4.齐读第6自然段。(1)提问:你喜欢小蝌蚪变成的小青蛙吗?为什么?(出示课件55)预设: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小结:“天天”去,可见小青蛙们很勤劳。“捉害虫”可见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同学们都喜欢这群小青蛙。(2)出示青蛙捉害虫的相关资料。(出示课件56)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根据提取的信息,能完整地说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出示课件58)\n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很大帮助。【作业设计】1.根据文中描写小蝌蚪的方法来写一写某种你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吧!2.完成语文书第4页课后题,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以及读一读,记一记词语。(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是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