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共8课)(2022新版)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材简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单元起始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原有认识,引导他们带着人体为什么时刻在呼吸的问题感受呼吸体验,并观察呼吸过程中人体的一些变化,从而了解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有哪些。呼吸系统是人体中较特殊的一个系统,它既受颈椎中的呼吸中枢支配,又受大脑的高级神经支配,比如平时我们的呼吸均不必有意识地去完成,而是自然地进行,但是一旦需要我们又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呼吸次数或改变呼吸深度,这就是高度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及相关知识。人体时刻都在通过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它承担着将氧气代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我们自己》单元中,已经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认识,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但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他们往往认为吸气时肚子(腹部)会变大,呼气时肚子(腹部)会变小。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感受呼吸和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知道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协同参与呼吸活动。认识到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空气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呼气、吸气时感受身体内外部的变化,通过人体呼吸模拟器的变化能解释呼吸的过程。[探究实践]通过呼吸体验活动,感受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时是协同合作的。[态度责任]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身体验,相互观察并结合实验器材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难点]在感受呼吸和使用人体呼吸模拟器进行模拟实验时,体会呼吸器官内外部变化,了解呼吸过程中各器官的协同作用。【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呼吸系统结构图;3.人体呼吸模拟器。[学生]1.科学作业本;2.观察记录单(呼吸系统结构图)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官图1.课件出示儿童水下捏鼻子的图片提问: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2.出示人体呼吸器官图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为什么呼吸是我们身体的重要活动呢?小结: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3.揭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板书)。17\n[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呼吸的前概念。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是因为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进行引题。二、感受呼吸过程(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单、呼吸系统结构图1.了解人体呼吸器官提问:你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出示人体轮廓图指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人体呼吸器官及名称2.感受呼吸过程结合图片进行有意识地呼吸。提醒: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感受呼吸过程中,胸腔和腹腔的变化。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进行记录[设计意图]通过有意识地亲身感受呼吸活动,了解在呼吸的过程中腹部、胸腔等部位的变化并进行记录,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模拟人体呼吸(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单、人体呼吸模拟器1.出示人体呼吸模拟器提问:人体呼吸模拟器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人体的哪些部位?怎样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使用装置模拟吸气和呼气。3.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提问: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介绍和学生体验人体呼吸模拟器,了解呼吸的原理以及在呼吸的过程中,气管、肺、胸廓、膈肌的形态变化和气体流动方向,突破教学重难点。四、交流互动(预设10分钟)1.交流讨论一:结合人体呼吸器官图和呼吸模拟器,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作用是什么?(预设: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气管和肺。鼻腔能阻挡灰尘并温润气体,气管是连接鼻腔和肺之间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交流研讨二:吸气和呼气时,气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入各器官的?(预设:吸气时,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呼气时,是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3.交流讨论三: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和胸腔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呢?(预设:吸气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呼气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4.提问: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研讨梳理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获取的信息,形成对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的认识,展现了学生学习成果,同时通过“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期望学生在初步了解呼吸的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兴趣。【疑难解答】1.吸气或者呼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什么?吸气时,空气从鼻子或口腔进入,然后通过气管,最终到达肺,呼气过程则相反。教师要提示[学生]鼻腔和口腔都可以参与呼吸,一般来说从鼻子进入或排出。2.下列人体呼吸模拟器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17\n图一图二图一是呼气,图二是吸气。在人体呼吸模拟器中,上面的导管模拟气管,气球模拟肺,底部的气球皮模拟膈肌,外面的塑料瓶模拟胸廓。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胸腔扩张(气球变大);呼气时,膈肌向上运动,胸腔收缩(气球变小)。3.针对学生在描述呼吸过程时各器官的名称不熟悉导致描述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可以将各种呼吸器官名称做成小板贴,实现在呼吸系统结构图上的自由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熟悉器官名称,也方便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一个有序的疏导,不断调整,达到准确,便于学生后续对整个呼吸过程进行描述。【教学后记】2.呼吸与健康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二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本节课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的统计和分析,推理出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从而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呼吸系统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呼吸功能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生活,在科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还应具有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即从人体的基本特征和需求出发,以最接近学生的感受或体验为基础,促使学生领悟到健康的重要性,本课一开头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人呼吸的本质,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引导学生测量并记录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从科学角度分析呼吸次数变化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探索呼吸奥秘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思考,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经历一次运动,前后不同阶段呼吸次数的数据测量活动,在这个测量活动中,学生将对测量的数据展开思考与分析。【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能感受到呼吸快慢的变化并会由此产生疑问,呼吸速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发现运动量越大,呼吸会越急促这个规律,但是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学生对于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正确地测量呼吸次数,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和体验活动,知道呼吸就是气体在体内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多。[科学思维]通过比较,能对人体运动和呼吸次数的关系进行推理、解释。[探究实践]体验人体运动后对呼吸次数的影响,能严谨地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17\n析。得出结论。[态度责任]能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协作,真实记录。明白呼吸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推理出呼吸功能与健康生活的关系。[难点]体验人体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并了解气体交换的情况。【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计时器(秒表)、班级记录表。[学生]科学作业本、计时器、小组汇总记录表,学习单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1.复习导入:我们呼吸时,内部呼吸器官会发生什么变化?2.呼吸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3.一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固定不变的吗?板书课题:呼吸与健康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了解学生关于呼吸的前概念水平,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是否有变化,引出新课——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二、探索与发现:人体活动与呼吸(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计时器、学习单、汇总记录表]活动一:了解呼与吸时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1.经过仔细地分析发现:人们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有所差异,请观察柱形图,你发现了什么?2.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相比: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变多,氮气含量不变。活动二:活动对呼吸次数数量多少的影响1.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①出示计时器并介绍使用方法,记录单。(放松心情正常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呼吸。)②学生实验:测试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③数据处理:三次测量后取相同数值较多的数;没有相同数值的,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2.测量不同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①提问:你觉得哪些活动让你的呼吸次数发生变化?②在进行运动量大小不同的运动之后进行测量呼吸。③提示: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一个活动结束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次数,测量结果要及时记录,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一定要先恢复到安静状态的呼吸。3.交流互动: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越多。活动三:探究呼吸变化的原因1.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呢?2.小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设计意图]通过测试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和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学生发现运动后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多。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进行分析,尝试解释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多的原因。三.交流与研讨:(预设8分钟)1.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2.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预设:因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运动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我们的细胞正常工作,所以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功能会更好。)3.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你的身体还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会发生变化,心跳次数也会发生变化,知道呼吸和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也意识到人体是一个多器官系统合作的大系统。17\n四、课后知识拓展(预设4分钟)我们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它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资料库)。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它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功能更加强大。[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库,在提高其自学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肺及其功能,明白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才能更加健康。【疑难解答】1.教室内空间较小,学生在测量运动后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运动量较小的运动,可以是原地左右踏步(不需要快速),时间到马上测试;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可以原地深蹲或快跑,但如果是快跑最好要避免同频、同步跑。2.测量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时,要注意什么?收集的数据如何处理?要注意放松心情正常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呼吸。三次测量后取相同数值较多的数;没有相同数值的,可以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3.阅读以下资料,下列说错误的是(C)。A.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中氮气含量基本不变。B.人在吸气的时候也会吸入部分二氧化碳。C.人在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分析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表,发现无论是吸进去还是呼出来,氮气的含量都是78%,所以A正确。人在吸气的时候,二氧化碳吸入大约0.03%,在呼出去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呼出4%,所有人在吸气的时候也会吸入部分二氧化碳,所以B正确。人呼出来的气体中,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气体,而不是仅仅只有二氧化碳,故C选项错误。【教学后记】3.测量肺活量【教材简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引导学生认识肺活量和健康的关系。一般肺活量指的是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大小决定着人体呼吸功能的强弱。身高,体重,胸围和体格强弱等因素都与肺活量有一定关系。许多学生在学校开展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中体验过肺活量的测量,对肺活量这个名词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只是模糊地认为肺活量与一个人的运动能力有关系,并不能意识到肺活量与人体健康的亲密关系。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接着,学生利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记录测量数据且明白如何取值。最后,通过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反思自己的肺活量是否达到标准,树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利用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肺活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作用,有了这样的前概念,再学习本课《测量肺活量》是比较合理的。在进行体检时,或者体育活动时,也会对自己的肺活量进行测量,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17\n一个指标;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明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思维]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推测影响肺活量大小的因素,并学会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探究实践]通过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并且能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正确测量肺活量,认识到积极锻炼对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难点]能在测量肺活量活动中,获取合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哨子、班级肺活量统计表、肺活量数据。[学生]科学作业本、一个肺活量测试袋、一根吸管、回形针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哨子1.吹哨子比赛:游戏规则:吸一口气开始吹哨子,看看谁持续的时间长。采访赢家:赢得挑战的秘诀是什么?2.了解肺活量:概念: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就叫做肺活量。肺活量的影响:氧供应的严重不足,会导致诸如头痛、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应。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想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吗?3.出示课题:测量肺活量(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吹哨子比赛引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肺活量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引出课题,如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二、测量肺活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肺活量测试袋、吸管、回形针、科学作业本、班级肺活量统计表1.提问:如何才能测出自己的肺活量呢?2.微课讲解测量方法。(1)展开测量袋,放好吸管(确保测量袋中没有多余空气);(2)深吸一口气,捏紧袋口,将气体从吸管呼入测量袋;(3)肺部全部气体呼出后,拔掉吸管,向里卷折测量袋,直到卷不进去为止;(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3.提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多次测量(三次),可是每次测得的肺活量数值都不同,我们该取哪个值呢?(预设:肺活量的取值应该取最大值)4.出示作业本中的学习单,多次测量,记录数据。5.学生实验,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测量之前,用演示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强调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便于后期数据分析。三、肺活量联系健康生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1.展示班级记录表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1)提问:你测得的肺活量值和同学、老师一样吗?你觉得肺活量值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和性别、运动情况有关。)(2)提问:出示普通成年人和专业运动员的肺活量进行对比2.肺活量的重要性17\n肺活量大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出示视频)(预设:1.肺活量大,供氧能力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就不容易缺氧。2.肺活量大就不容易衰老。通过视频展示。)3.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1)提问:对比《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你达标了吗?可以怎么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呢?4.小结:提高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唱歌、大笑,游泳等,坚持下会有效果。[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分析班级同学肺活量的数据,也能意识到肺活量对身体的重要性,对照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疑难解答】1.学生在测试肺活量的时候常常会吹不止“一口气”,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怎么办?孩子们往往对自己呼吸时的一口气不可控,可以在开始前先让学生体验肺活量,让学生多感受一下什么叫吹“一口气”,充分理解测量肺活量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两人一组进行比赛,在比赛的同时监督对方是否多次吸气。2.以下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肺活量大(A、B)A.一口气吹哨子的时间很长B.可以拉长音进行歌唱C.唱歌很好听D.吹熄一根蜡烛肺活量指的是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A选项中吹哨子的时间长,意味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的气体多,故正确。B选项中,一口气拉长音可以说明肺活量大,故正确。C选项中,说话声音动听和音色有关,和肺活量无关。D选项中吹灭一根蜡烛火焰只能说明段时间内吹出较多气体,无法得知吹出气体的总量。【教学后记】4.一天的食物【教材简析】《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食物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来源。教材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第二部分是给食物分类。学生从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研究,通过调查、记录一天吃过的食物种类,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统计、整理,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用分类的方法经过统计,会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发现我们一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面对丰富多样的食物,引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统计,认识到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但学生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17\n【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发现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食物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科学思维]用分类的方法区分不同的食物。[探究实践]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态度责任]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难点]对分类依据的确定,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三餐统计表等。[学生]科学作业本、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食物卡片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食物图片提问:食物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吗?中国有许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你知道哪些关于食物的俗语?2.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吃哪些食物?思考:你知道吃了多少种食物吗?3.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一天的食物。揭示课题:一天的食物(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天的食物产生思考,在了解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每一餐吃的食物有些相同、有些不同之后,提出问题:究竟食物的种类该如何算?我一天能吃多少种食物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活动一:记录统计一天中吃的食物(1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习单、统计表1.调查我一天的食物提问:我们一天吃了多少种食物呢?你能把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记录在这张统计表格中吗?2.思考:想一想这碗面条算几种食物呢?我们吃过的零食和喝过的水需要记录吗?3.分析:一碗丰盛的面条里面是由面条、青菜、鸡蛋和牛肉四种食物组成。4.统计:通过初步调查、记录,你一天吃了多少种食物呢?小组里大家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呢?把同组的食物放在一起,数一数。小组汇总: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发现很多食物都出现了重复,重复的食物我们只算一种。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研究食物,我们需要把每个人的三餐统计表按照小组汇总成一张大表格,让食物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5.观察:通过统计你发现了什么?一天中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什么?小结:同学们,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种不同的食物,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丰富多样的。[设计意图]通过汇总自己一天的食物并和他人的食物进行比较,发现我们每天的食物种类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每家的饮食习惯可能不同,但不难发现,有些食物摄入量都比较多,一般是荤素搭配的,这样就为下方食物分类打下基础。三、活动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15分钟)材料准备:食物卡片、分类表1.我们吃的食物真是太丰富了。那么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食物呢?引出给食物分类。提出要求:分类首先要确定标准。2.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方法给食物分成哪些类?(预设: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按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按17\n照食物的种类分为荤食和素食;按照食物的性质分为主食和副食等。)3.提问:你会挑选一种分类方式对食物进行分类吗?试一试。组织学生交流:(1)让学生按照主食和副食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2)让学生按照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3)让学生按照荤食和素食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4.小结: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成的类别也不同。还发现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种类繁多。[设计意图]对食物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对不同种类的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相同标准,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分类标准下各有不同。四、总结拓展(5分钟)1.关于食物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预设:一天中甚至一周内,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的最少?如何选择食物种类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呢?)2.小结:同学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写下来,可以选择课后和同学一起研究,也可以在接下来的科学学习中我们一起研究。[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了解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合理搭配,均衡饮食,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疑难解答】1.学生在统计食物时所食用的零食也属于一天中的食物,但是零食的种类和其中含有的食物种类过于丰富,面对非常复杂的零食,该怎么统计呢?面对丰富的零食,我们可以收集零食的包装袋,根据包装袋上配料表的信息,对零食的所用食材进行分析、拆解后再进行统计和分类。2.学生在分析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时,该如何判断一天所摄入的食物种类足够丰富和齐全呢?我们每天要摄入足量种类的食物来保证身体所需,因此学会判断自己每天的食物种类是否充足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每天摄入的食物进行统计和分类,按照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观察是否有种类缺失;也可以通过膳食宝塔进行对照,分析自己是否缺少某种食物。【教学后记】5.食物中的营养【教材简析】学生吃东西的时候会有很多疑问,例如这种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哪种食物更有营养?既然这种食物有很多的营养成分,为什么还要吃别的食物呢?这些疑问集中指向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的均衡搭配,是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后,他们将会把一天中食用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认识推进到一天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获取丰富的营养上,这对于学生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检验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来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并结合资料阅读来获取更多信息。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营养卡”,从而更加清晰“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最后通过研讨“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营养要均衡打下学习基础。17\n【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每类营养的作用不太清晰,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的检测方法了解较少。不少学生长期偏爱某类食物,或者长期不吃某类食物,存在偏食的现象。在本课学生将基于自己对食物营养的初步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结合资料阅读的方法,来寻找辨别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从而寻求上面那些问题的解释,更深入地了解食物的营养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与阅读,知道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知道人体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多种营养。[科学思维]用不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并根据检测现象,推理判断不同食物中的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科学实践]通过动手实验,用科学的方法检测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观察记录检测结果并分析。[态度责任]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支撑人体生命活动各种营养与食物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各种不同的食物1份、小量筒2个、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等。[小组]科学作业本、“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棉签、白纸、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镊子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提问:食物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呢?(预设:食物会给我们提供能量;提供营养,提升生长原料,维持生命。)2.引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发学生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思考,考查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的前概念,拉开学习序幕。二、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5分钟)1.介绍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都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2.逐步展示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提问:这些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预设:蛋白质是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脂肪和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水占人体的70%左右。3.小结: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每种营养有不同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交流,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所含营养以及相对应营养的主要功能,并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大体的认识。三、检验食物中的营养(预设20分钟)1.实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淀粉和脂肪)(1)食物中有那么多营养,看得出来吗?那要怎么鉴定食物中有这些营养呢?(2)微课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3)提问:如何判断食物中有淀粉?如何判断食物中有脂肪?预设:用滴管取适量碘酒,滴到被检测的食物上,如果出现蓝紫色,说明食物中有淀粉。将食物在白纸上涂抹或者挤压,如果出现油渍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4)分组实验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5)交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中淀粉较多?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哪些食物不含脂肪?2.实验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17\n(1)提问:除了淀粉和脂肪可以检测之外,食物中的蛋白质也是可以被检测到的。如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呢?预设: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有许多方法,除了同学们说的燃烧法闻气味之外,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2)演示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稀释液中的蛋白质。(预设:试剂呈现紫色)[设计意图]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能了解到不同的现象会表明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并能推理出同类的食物中也可以含有这种营养成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深入研讨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5分钟)1.一天的食物提供了哪些营养?试着把一天中的食物表变成营养成分表。2.研讨:能不能长期只吃一种食物?3.小结:每种食物中的含有的营养成分是不均衡的,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设计意图]学生将“食物卡”转化为“营养卡”,从而更清晰“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通过关键问题研讨,促进学生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疑难解答】1.有没有一种物质含有所有的营养?教材中,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让学生不要偏食,要膳食均衡。从这个点出发,教师在课上可以把此问题转化成“长期只吃一种食物可不可以”,学生在研讨的时候就会思考一种食物中的营养是不全的,所以不可以只吃一种食物,为学生养成健康意识做铺垫。2.这节课这么多的实验材料怎么准备比较方便?教师可以带几类比较典型的食材料,剩下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带感兴趣的食材。把每一类的实验材料放到一个小冰格里,可以让实验变得更加有序和有效。【教学后记】6.营养要均衡【教材简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知道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认识到人体需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科学思维]用分析的方法,能处理人体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17\n[探究实践]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过程中,能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分析,科学地搭配菜品。[态度责任]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能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能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平衡膳食宝塔资料、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等。[学生]科学作业本、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中有各种营养,怎样搭配食物才能营养均衡呢?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板书)2.学生讨论如何做到营养均衡。[设计意图]通过已学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充分讨论怎样做到营养均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已有观点进入学习。二、认识膳食宝塔(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1.出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讲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2.学生观察“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1)“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3.交流完善对膳食宝塔的认识。(包括含量多少,那些食物会含有这种营养)4.在膳食宝塔摆放食物记录卡提问:那我们一天的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呢?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预设:观察自己一天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与平衡膳食标准对比。[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怎样做到营养均衡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呈现膳食宝塔,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探究欲望。再根据一天的食物记录单在膳食宝塔上进行填写,引发思考。三、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1.学生交流自己一天的食物与平衡膳食标准对比结果。提问: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2.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达到平衡膳食。[设计意图]学生将自己一天的食物与平衡膳食标准对比和改进,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体对营养有不同需求量。四、给家人设计一张食谱(预设5分钟)根据家庭成员情况设计自己家一天的食谱,再请家长结合膳食宝塔进行调整,完成周末的食谱,要求膳食平衡,营养搭配合理,符合家庭成员要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平衡膳食的兴趣。【疑难解答】1.生活中是否要非常精准按照膳食宝塔进食?每天都要进行菜单的设计?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和比例。平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比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运动强度、季节等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做到食物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即可。17\n2.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一周菜单,根据老年人,幼儿,成年人等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人类设计专属菜单,来达到应用。【教学后记】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食物在人体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这一过程叫消化,本课教学研究食物在消化器官的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学生将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深入观察和研究牙齿的分类与功能,进一步理解初步消化的意义与价值,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在学习认识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结构的活动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口腔在整个消化系统的组成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该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也可分为三类,同时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的编排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其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在发现各种联系的过程中建立更为系统的认识,而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学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将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客观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同时舌头和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缺失对口腔中各部分协调作用的体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知道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认识到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口腔的消化。[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牙齿的形状特点,能联想牙齿在口腔消化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探究实践]能观察口腔里的食物以及牙齿,描述食物在口腔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模拟馒头在口腔的消化,以及对原有观念进行修正或补充。[态度责任]能认真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难点]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角色扮演用的模型、食物模型、口腔模型、碘酒。[学生]1.科学作业本;2.食物、镜子;3.课前认真洗手。【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食物的照片1.出示食物图片,这些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发生变化的?变成我们身体能吸引的养料和能量的?17\n2.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对食物本身的兴趣转移到“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思考,从食物的形式变成能为我们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能量,以及对其他消化器官的探索,通过消化第一站口腔来揭示本课的主题。二、观察体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人一面镜子、碘酒、口腔模型,食物。1.观察记录口腔里有什么?模拟咀嚼,吞咽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口腔里有哪些消化器官和消化腺在工作?出示口腔图片,认识各种消化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2.通过观察模型及照镜子来认识牙齿通过镜子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进行分类。通过镜子观察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结合模型来进一步认识牙齿的名称,分布,数量及作用。3.观察记录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1)要求:咀嚼食物但不吞咽;用镜子观察自己口腔里食物的变化。(2)描述并记录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无咀嚼----咀嚼1次-咀嚼10次-咀嚼20次干的一整块——被咬碎--变碎变湿——糊状更软(3)除了状态变化,还有其他变化吗?(预设: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会发生变化,会被人体吸收)①活动: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滴碘酒,观察。②想一想:饼干的颜色不断变浅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淀粉含量不断减少,是被唾液消化了。)[设计意图]通过自身感受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协同工作;认识并能说出牙齿的名称、分布、数量及其作用;观察记录食物在口腔内通过不同次数的咀嚼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从状态到内部成分的变化,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关,能初步碎化、软化食物并吸收一部分营养。三、观察牙齿、角色扮演(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1.出示模拟材料,说一说模拟材料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引导提问:(1)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有什么特点?(2)口腔内的食物是怎样运输的?(3)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3.研讨: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唾液湿润食物等。[设计意图]将口腔“放大”,通过趣味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体会每一颗牙齿和舌的个体作用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协调。四、问题探究、护牙教育(预设3分钟)1.提问: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1.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2.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将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延续到整个消化过程,理解食物在口腔初步消化的意义,与人体健康建立联系。【疑难解答】17\n1.课堂上学生观察咀嚼过的饼干觉得很脏、恶心,怎么办?用小镜子先观察自己的,将关注重点转移到食物的观察上,然后通过同伴互助相互间进行比较。教会学生掩面将咀嚼后的饼干放进小碟子,检测淀粉时要一份一碟,相互之间不干扰,可以比较实验现象。2.角色扮演游戏时现场常规比较难控制,怎么办?分表演区和观察区,除了参与的孩子,其他学生有观察任务,并通过区域人员互换,让每个孩子既有参与其中的个体感受,又能发现各部分整体的相互协调作用。也可以通过小型模型进行模拟。【教学后记】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材简析】食物进入口腔,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变成各种化学成分,有用的被人体组织吸收,没用的就由肛门排出,完成了食物的利用过程。人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这些都是管道或管腔器官统称为消化道或胃肠道,此外还有肝、胆、胰腺三个消化道外的器官,它们与消化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本课涉及的消化器官是消化道各部分的器官,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名称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学情分析】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始认识,他们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名称,对他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有些认识并不准确,和许多学生认为食物的营养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对食物先经过小肠还是先经过大肠的认识也是模糊的,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形成对各部分消化器官的科学认识,并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食物,食物进入人体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认识到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能准确说出各消化器官的主要特征。[探究实践]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能对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会分享研究结果。[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能有意识关注到消化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是由其相应结构决定的。[难点]理解并具体说出食物消化是由多个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人体消化器官的图。[学生]1.科学作业本;2.各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一小段透明塑料软管,面包、煮熟的南瓜、米饭、切碎的水果等食物。【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谈话交流:我们了解到食物在口腔里被初步消化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当食物进入身体后17\n,还会经历哪些器官,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3.揭示题目: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理解,进入新课的思考,期望学生能有依据地推测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路线。二、食物在人体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科学作业本1.学生活动:在空白人体轮廓图上画出食物的“旅行图”,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2.全班交流:选择部分学生对自己的食物“旅行图”进行简单的交流介绍。(借助实物投影展示食物的“旅行图”。)3.教师引导: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都不一样,到底经历了哪些器官?是按什么顺序?在各个器官中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要一起认识下消化器官。[设计意图]通过画食物“旅行图”的活动充分暴露出学生对食物消化的原有认知,引发生生碰撞产生争议或是疑问,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食物在身体里是如何被消化吸收”的兴趣。三、认识人体消化器官(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小组用模拟实验器材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功能(1)提问: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2)引导: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看看你的哪些想法是合理真实的。(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图。)(3)学生活动: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4)阅读资料,分析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间的关联。(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食道—运输—蠕动、直)(胃—磨得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大肠—吸收水分)[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交流碰撞,逐渐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2.模拟食道和胃的工作(1)出示透明塑料软管、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问: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怎么模拟?(2)学生活动:观看微视频,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3)交流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4)视频补充:科学家研究获得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5)小结:实际上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不止5个器官,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6)追问: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3.总结: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和吸收是由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设计意图]人体的内部就像一个“暗箱”,利用模拟实验和视频资料等将“暗箱”可视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食物在体内消化和吸收是需要各部分器官各司其职、协同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四、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预设5分钟)1.提问: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2.思考: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17\n3.补充: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认识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保护好消化器官。【疑难解答】1.在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中,馒头不易从塑料管掉落,怎么办?把馒头用水润湿点再放入软管,避免在挤压的过程中馒头粘在软管中,也更接近我们下咽的食物是被口腔中唾液充分润湿过的这个特点。2.在模拟胃的工作的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食物效果比较好?此模拟实验中,可放入软硬不同、大小不同的食物,比如软的和硬的馒头、生的和熟的地瓜、蔬菜等。学生能更充分地体验到胃是如何工作的,并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教学后记】1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