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共5个单元测评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料简介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复习:第1-5单元共5个单元测评试卷汇编第一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2.(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右图是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3.(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第59页共59页,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4.(2021·北京昌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自(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5.(2022·广东江门高一期末)随着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各封国的居民族属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据此可知,分封制(  )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B.推动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C.强化了华夏族的统领地位D.推动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6.(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对生产关系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产生B.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C.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模式D.小农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7.韩非将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并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一步步走向进步。据此可知,韩非(  )A.具有朴素唯物史观意识第59页共59页,B.代表了中下层平民利益C.提出了隆礼重法新主张D.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8.(2021·山东德州高一期末)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9.(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全面彻底的商鞅变法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10.(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专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11.(2021·广东梅州高一期末)《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A.分封制B.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第59页共59页,12.(2022·黑龙江绥化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封国林立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13.(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期末)西汉时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甚至“以众暴寡”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 ②设立刺史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④设立中朝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4.(2021·河南二十六校高二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一主张旨在(  )A.迎合君主集权需要B.缓和君民之间矛盾C.奉劝君王以法治国D.以礼规范君主行为15.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第59页共59页,16.《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D.形式朴实自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书》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第59页共59页,(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6分)18.“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变社会动乱为“社会和谐”的思想贯穿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主张出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指出材料中各学派围绕“社会和谐”提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思想争鸣局面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9.国家结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特定时期的国家结构与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所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第59页共59页,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的同时,也要求“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张家山汉简中汉与诸侯王国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国家结构发展为例,就“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0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的贡献,除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外,扩大了志书的范围是其重要内容,因《汉书》名为“书”,故将其中篇名“书”改称“志”。《汉书》中十志较《史记》八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地理志》为《史记》所无,《艺文志》亦为新创。以后正史大多依《汉书》十志加以损益而成,从而形成中国史学史上的志书体。——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卷五景帝纪第59页共59页,卷六武帝纪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卷九十酷吏传卷九十六西域传——据班固《汉书》(1)阅读材料一,分析《汉书》的史学价值。(6分)(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使用石器和骨器,存在采集经济,学会了用火,故选A项;农业与畜牧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B、C两项;材料未具体描述北京人的特征,排除D项。2.A第59页共59页,据材料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及原始公社瓦解,私有制度产生,排除B项;磨制工具鹿角铲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该远古人类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3.A根据材料可知,大汶口文化中的墓葬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故选A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依然比较落后,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4.C根据材料可知,周孝王为奖励育马有功的非子,将其分封到秦地,反映出“秦”的国号源自分封制,故选C项。5.B根据“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渐渐地接受了周人的风俗习惯与思想文化,成为华夏族的成员”可知,通过分封制,受封地区的其他各族接受了华夏文明,并逐渐成为华夏族的成员,由此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华夏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B项正确。6.B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措施进一步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选B项。7.A根据材料可知,韩非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故选A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隆礼重法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未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做出解释,排除D项。8.C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重法爱民,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荀子的思想,故选C项。9.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0.A根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军国大事更好地解决,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选A项;秦朝决策权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内部,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秦朝民主观念并未渗入政治体制,排除D项。11.C第59页共59页,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D项。12.C文景时期,封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封国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控制的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13.B颁布“推恩令”是针对王国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①错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辖区内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故②正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故③正确;设立中朝是要削弱相权,与材料无关,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14.A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不能被分割的,君主应该让人民依附,巩固自己的权威,让大臣信服,可见,董仲舒的学说服务于君主集权,故选A项;在董仲舒看来,百姓应该依附君主,这是要加强君主权威,不是缓和君民之间矛盾,排除B项;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不是以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君主进行礼节方面的约束,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一方面担任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D项正确。16.A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1)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夏朝的统治。(2)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战国至西汉文献中才出现夏史记载。18.主张:为政以德;“仁政”,保护小农经济;兼爱;无为而治;法治。第59页共59页,关系:百家争鸣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需要人才。百家争鸣促成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潮流;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推动了社会发展。19.(1)挑战:旧国家观念;保守势力;六国残余势力;文化地域性差异。(2)示例论点国家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论据秦朝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发展忽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的客观现实,易激化社会矛盾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适应了汉初的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权巩固后来,封国力量壮大,与中央矛盾尖锐,阻碍了社会发展汉武帝郡县制社会的发展,国力上升,国家逐步取消郡国并行制郡县制成为主体,巩固统一,推动国家发展,社会繁荣20.(1)史学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首创的史学体例为后世官修正史所效仿。另外,《汉书》作为官修正史,其对于西汉历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2)示例:景帝纪:记载汉景帝刘启生平。汉景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治世。他还削减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社会安定。酷吏传: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59页共59页,第二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东晋初,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3.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侨民可享受优待,社会矛盾加重。为此,南朝统治者多次实行土断,规定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据此可知,当时(  )第59页共59页,A.门阀士族的势力已急剧衰退B.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C.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D.土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交融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5.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利于(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解决当时的边疆危机C.强化国际文化交流D.加速隋朝的政权更迭6.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7.(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的这些做法(  )A.削弱了中央集权第59页共59页,B.体现了“开元盛世”景象C.分散了宰相职权D.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8.(2021·安徽蚌埠高一期末)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9.(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唐代科举制分常举与制举。常举定期举行,其进士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制举即皇帝为破格启用人才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及第者往往迅速跻身于高官行列,以至于原有大官僚提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后来制举不再开科。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冲击了世族门阀势力B.制举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C.官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D.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10.唐朝某制度的完善使“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的现象得到纠正,宰相集体决策方式得到巩固。该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11.(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是大多品级较低,另外还加上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这一做法客观上(  )第59页共59页,A.影响了皇帝权威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了冗官现象12.(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末)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A.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隋唐书法艺术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而创出新风格。其中以骨力遒劲(如右图)而著称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B.米芾C.柳公权D.张旭14.(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右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群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A.动荡的北方政局第59页共59页,B.经济的南北差异C.文化的中外交融D.国家的分裂割据15.下表是唐朝部分诗歌摘录。这些诗歌(  )摘录来源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陈子昂《座右铭》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白居易《续座右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A.充满奋发向上精神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具有兼收并蓄特征D.蕴含经世致用理念1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北魏皇帝列表。谥号姓名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献文帝拓跋弘第59页共59页,孝文帝拓跋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脩材料二 以下是北朝不同时期的佛像图片。(1)指出材料一内容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朝佛像样式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18.某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要素给历朝历代打分。(12分)考察一个王朝,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第59页共59页,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根据材料,选取秦朝至唐朝时期中的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其中“经济”是必选要素)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说明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9.(2021·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被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6分)第59页共59页,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朝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 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修建,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至今仍津津乐道。——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8分)第59页共59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流频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在大量北民南迁的影响下,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故选C项。2.C材料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氏兄弟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第59页共59页,3.D根据材料可知,迁入民可享受优待,故会引发迁入民与南方原住民的矛盾,也会影响政府的税收。土断之后,“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说明土断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打击了豪强势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故D项正确。4.B胡饼等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深,故选B项;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发布的政策,排除D项。5.A隋朝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南北方多个省份和地区,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故选A项;大运河并不流通边疆地区,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并不面向海外,与国际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运河的开通与政权更迭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6.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7.D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此举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D项;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A项;“开元盛世”景象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职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8.C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对外交流频繁,可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来概括,故选C项;国家的产生与统一属于文明产生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并非政权分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反映的是清朝的特征,排除D项。9.A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加强皇帝对选官权的控制,打击贵族公卿对特权的垄断,故选A项;制举不分门第出身,按照科举成绩入朝为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B项;在唐代一部分官僚出身于科举并不能说明官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排除C项;科举制度有利于强化君权对选官权的控制,排除D项。10.D11.B唐朝三省长官和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组成宰相会议,共同议政,客观上使得皇帝的决策更加科学高效,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唐朝的中枢机构决策问题,排除C项;冗官现象是一职多官,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第59页共59页,12.D唐中期以后,租庸调制失去了其赖以依存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进行税制改革,开始实行两税法,故选D项。13.C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以气势雄浑的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故选C项;王羲之擅长行书,而材料中为楷书,排除A项;米芾是宋朝的书法家,排除B项;张旭以狂放不羁的草书为主,排除D项。14.C北齐的青瓷,器型体现出雄伟、饱满的中原风格,而瓷器上装饰的莲花纹样,是佛教的象征,可见青瓷体现出文化的中外交融,故选C项;北齐的瓷器不能反映动荡的北方政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上的交融,不是经济的南北差异,排除B项;仅凭瓷器不能反映国家的分裂,排除D项。15.B陈子昂诗句的意思是当官要注重公正谨慎,立身贵在廉洁清明;白居易诗句的意思是不要羡慕富贵,也不要忧虑贫贱,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李商隐的诗句强调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所以三首古诗都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16.B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是北宋发明的,B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排除;唐朝民间印刷技术仍然落后于官方,C项错误;扬州、越州并非当时的文化中心,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1)变化:谥号多采用孝字;拓跋氏改姓为元氏。措施:尊儒崇礼(以孝治国、改行汉制);改汉姓。(2)趋势:佛像样式逐渐汉化。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或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或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18.示例唐朝打分:制度、科技、经济。说明:制度——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发展,如武则天设立的殿试制度;赋税上实行两税法,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科技——唐朝在科技上有大发展,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火药在唐末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作战方式等。第59页共59页,经济——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人的励精图治,经济得到发展并达到盛唐气象;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唐朝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海内外商人、学者等集聚长安等。19.(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20.(1)原因: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庶族地主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民间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宣讲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2)影响: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文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第三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第59页共59页,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在宋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苏,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3.(2022·浙江高一期中)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4.(2021·北京昌平二模)程颢指出:“青苗取息,卖祠部牒,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等十余事。”“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第59页共59页,5.《全宋文》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朝实行民族分化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6.(2022·安徽六安二中模拟)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7.(2021·河南商丘高一期中)《宋史》记载,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表明西夏(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8.(2021·重庆高一联考)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立了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A.猛安谋克制度B.驿站制度C.四等人制D.行省制度第59页共59页,9.(2021·湖南长沙高一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A.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地方权力过大易导致分裂割据10.(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社团。“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11.(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D.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12.(2022·陕西江北高级中学期中)宋词研究专家指出: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最正确的是(  )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第59页共59页,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统治者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这指出程朱理学(  )A.更新取代了儒学原有体系B.促进了民众文化教育普及C.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D.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14.(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元代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儒生进仕机会小,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在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B.文人地位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扩大D.元代以词曲取士1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意味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B关汉卿、王实甫的元杂剧作品成熟标志了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兴起C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经揭开了中外文明交往的序幕D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拼音符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16.(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的个人努力B.经济文化的繁荣第59页共59页,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D.中外交流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北宋)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材料二 今天的火锅、肉串、南京板鸭、云南米线、北京炒肝,都可以在宋代的街头吃到。有些头疼脑热可以到赵太丞家这样的诊所去看病。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2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此外还有3000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全都通宵营业。这样的市场规模和营业时间是前朝不可想象的。——摘编自孟春明等《京报文学》(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18.“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第59页共59页,材料一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形成中央集权,其基础就是郡县制。因此,应当高度肯定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进步意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郡县制在刚出现时,其政府设置十分简单,建制大小也不均衡,而且一般均为军政合一性质。随着郡县制的发展,郡县政府开始走向正规。战国时期,秦孝公在变法改革之中,统一了县的组织和设置标准。——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摘编自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二者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制等,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摘编自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承秦”和东方社会习俗的,带来什么影响。(4分)第59页共59页,(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3分)19.(2022·湖北蕲春实验高级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代循吏基于“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通过道德教化、发展教育、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礼治”和“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他们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这种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以教化政、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摘编自李雅雯《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摘编自李华燊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循吏治理模式的背景。(6分)第59页共59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及其目的。(6分)20.(2022·江苏苏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北宋初期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道学唯心主义,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家的很多思想。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摘编自郑红峰《中国哲学史》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利用来复印和发行大礼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理学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简析印刷术产生的影响。(6分)第59页共59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一措施属于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故选A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制其钱谷”的措施,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收其精兵”的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不是针对藩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2.C宋代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文人地位普遍高于武将,故选C项;A项是“冗费”现象,B项是“冗兵”现象,D项是“冗官”现象,故排除A、B、D三项。3.A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故①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故②错误;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与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无关,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第59页共59页,4.A作者强调变法导致逐利轻德,对国家不利,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的选拔,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论证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积贫局面,排除D项。5.B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面官是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该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服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不出辽朝实行民族分化,排除C项;契丹的生活方式改变与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6.A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经济交流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7.D材料表明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夏行政机构的运行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其官僚队伍人员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宋夏关系,推断不出西夏臣服于北宋的统治,排除C项。8.A材料反映的是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A项正确;驿站制度不是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的差别对待和压迫政策,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9.B元朝实行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C项;行省拥有军事和经济大权,但受到中央节制,排除D项。10.A“马球运动”、“蹴鞠运动”和“瓦舍”大多属于市民阶层的日常体育活动,故选A项;体育运动大多体现了人的阳刚之气和勇武有力的性格,排除B项;宋代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排除D项。11.D宋代的瓷器远销海外,表明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制瓷技术,排除A项;仅以瓷器远销不能说明宋代对外交往频繁,排除B项;埃及出土瓷器不能证明宋代与埃及直接往来,排除C项。第59页共59页,12.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13.C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塑造人的性格,重建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故选C项;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普及文化教育,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程朱理学压抑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排除D项。14.B材料明确指出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就是儒生地位下降,故选B项;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是导致儒生地位低下的直接原因,不是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导致元曲兴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导致儒生创作元曲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题干提到元代的科举制是曾经废除过,而不是以词曲取士,排除D项。15.D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法得出成为官方正统的结论,排除A项;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不是元杂剧作品成熟促进市民阶层崛起,排除B项;玄奘西行之前中外文明已经有了交往,排除C项。16.B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科技的发展跟科学家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科技领先世界,没有提到向外国学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18.(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制度:郡国并行制。第59页共59页,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3)原因:疆域辽阔。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9.(1)背景: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吸取秦朝片面“法治”的教训。(2)新变化: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目的: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协调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0.(1)特征:把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相结合;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永恒化。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新的官僚地主阶级崛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佛道冲击。(2)表现: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世界科技进步。第59页共59页,第四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C.改革中枢机构D.借鉴历代经验2.(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内阁权势如日中天,“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B.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C.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D.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3.(2021·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永乐三年,奉成祖命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第59页共59页,4.(2021·山东聊城高二期末)汉代开始直至元朝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C.航海技术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5.一位日本史学家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提出,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材料中的论述(  )A.较为正确地描述了明朝倭患的状况B.为倭寇的活动进行辩护C.说明了明朝海禁政策的落后性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6.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在藏族地区设置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清朝设置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7.(2022·浙江高一期中)一位日本学者认为: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主要说明了奏折制度(  )A.使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有利于皇帝完全控制官僚队伍C.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数量增加 第59页共59页,D.能够提高决策效率8.(2021·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军机处(  )A.掌握军事决策权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C.统领地方官员D.尊崇皇命上传下达9.(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以下关于清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府B.设立伊犁将军C.册封达赖和班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0.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11.(2022·安徽高一期末)明清时期,农业(尤其是江南农业)商业色彩日益浓厚,这增加了全国各地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间的连锁反应和产生相互依赖关系。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第59页共59页,C.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D.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12.(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明朝中后期的安徽徽州地区,男子结婚几个月以后,就会外出经商,有可能十几年不回家一次,以至于有父子途中见面而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发生。反之,男子成年婚配后,经年累月在家中劳作者,常被亲友耻笑。这体现了该区域(  )A.小农经济解体B.长途贸易兴起C.经商之风盛行D.人伦亲情淡薄13.(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14.(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上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七十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文学世俗化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D.四民界限逐渐淡化15.(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意在说明(  )A.清代的戏曲艺术已经臻于成熟B.京剧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第59页共59页,D.清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16.(2021·山东滨州高一期末)《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以及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作者意在(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B.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D.凸显儒家的思想理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青海高一阶段练习)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则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仅有执行命令之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明清时期,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6分)第59页共59页,(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18.(2021·山东五莲高一期中)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时期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时期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最终绘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时期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时期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修改西藏部分错误后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1)根据材料一,指出苻融和韩显宗对于本朝政权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乾隆时期进一步绘制清朝疆域图的原因。(6分)19.(2022·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这几百年中,中国出现了多种新现象,第59页共59页,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之下,吴江盛泽镇、震泽镇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材料二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社会危机的表现,并说明其原因。(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AB重要文化成就1.贾思勰《齐民要术》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2.顾恺之《洛神赋图》2.曹雪芹《红楼梦》3.洛阳龙门石窟3.徐光启《农政全书》第59页共59页,4.范缜《神灭论》4.李时珍《本草纲目》5.民歌《木兰诗》5.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6.陶渊明《桃花源记》6.京剧形成…………(1)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4分)(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59页共59页,1.B明太祖认为,自秦以来设立宰相制度,宰相往往擅专威福,威胁到君主的统治,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提高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改革中枢机构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不是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借鉴历代经验只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借口,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2.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内阁权力的强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很大,而非强调内阁的性质,排除A项;内阁首辅权力受到司礼监牵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内阁地位高于六部,但并非强调内阁可以取代六部,排除C项。3.C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的海上远航活动,故选C项;戚继光抗倭针对的主要是海盗和倭寇,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排除B项;马可·波罗回国是在元朝,排除D项。4.A材料主旨是丝绸之路由以陆路为主转到以水路为主,由以北方为主转到以南方为主,丝绸之路的变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故选A项。5.A材料虽然是日本学者的观点,但是,该学者并未袒护日本商人兼海盗的现实,观点基本正确,A项正确。6.B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题干体现了对边疆的管理,不能体现对外开放,排除A项;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是防范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宣政院、行都指挥使司和理藩院是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促成风俗的趋同,排除D项。7.A奏折是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便于监视和探听民情,通过奏折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故选A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完全控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体现,排除C项;奏折制度不参与决策,排除D项。8.D材料反映军机大臣的职能是承旨下达,完全听命于皇帝,故选D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它的形成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是宰辅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为加强专制皇权而设立,不能统领地方官员,排除C项。第59页共59页,9.C清朝册封达赖与班禅,尊重了藏族的宗教信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选C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排除B项;清朝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排除D项。10.B从材料可以得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11.B材料体现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封建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12.C材料反映了明朝徽商的经商情况。当地民众对于外出经商普遍认可,说明当地经商之风盛行,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是在晚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贸易是否在此时期兴起,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B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故选B项。14.A文学现象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受经济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说明文学世俗化,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与四民界限的淡化无关,排除D项。15.C京剧是戏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故选C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京剧艺术的态度,排除B项;清代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排除D项。16.B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故选B项;《红楼梦》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项;作者主要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C项;作者是对儒家理念的反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措施第59页共59页,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逐渐加强直至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削弱。18.(1)看法: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韩显宗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原因:前秦虽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影响,但民族交融尚不充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2)原因:清朝在西北及西部地区疆域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开拓;出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当时地图测绘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等。19.(1)特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20.(1)A时期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时期为明清时期。A时期阶段特征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2)李时珍《本草纲目》(或徐光启《农政全书》)反映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或出现西学东渐的趋势);曹雪芹《红楼梦》(或京剧形成)反映明清时期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第59页共59页,第五单元测评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乾隆、嘉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到中国,希望通过与中国谈判以实现中英之间的自由贸易、在广州以北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但无果而终。后来,英国通过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上述目标(  )第59页共59页,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2.有学者指出,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3.(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这一条款中(  )A.“贸易通商无碍”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对中国无不良影响C.“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4.(2021·福建漳州高一期末)《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视之为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1845年,上海道台因害怕华洋杂居滋事,自愿把上海黄浦江河滩上的一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上述现象说明,清政府当时(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能妥善化解华洋间矛盾C.谙熟国际法及外交规则D.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介绍了欧洲各国的国情状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第59页共59页,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6.(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被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目的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7.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出(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8.(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洋务派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  )A.期望保障国家安全B.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C.致力改革封建政治D.大力发展官督商办企业第59页共59页,9.(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它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一些西方轮船公司。这说明洋务运动(  )A.将外商企业排挤出中国市场B.掌握了西方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C.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10.(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鸦片战争后,各国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是非法的,后来美国曲解中法等条约中“工厂”一词,声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均享有在华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的权利,为清政府拒绝。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2021·安徽高三质检)《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上述“第三次失败”(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促进了学习西方思潮的兴起12.(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到:其民智愈开者,则其国势愈强,英美诸国是矣。民智之始何基乎?基于学校。民智之成何验乎?验于议会。夫学校与议会,相联络、相终始者也。故学校未成,智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这一言论表明康有为(  )A.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B.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C.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第59页共59页,D.积极效法日本明治维新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14.(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义和团揭帖中写道:“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并表示要清除一切与西方相关的事物。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义和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B.义和团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C.义和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D.义和团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5.(2022·黑龙江哈九中二模)晚清某学者认为,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因此其结果只能使共同体蜕化变质。该学者认为(  )A.西学东渐应该在思想领域进行B.国家制度需要根本变革C.民主主义应该融入民族主义D.传统道德是正确的选择16.(2022·重庆实验中学阶段练习)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  )A.维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59页共59页,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虽然失败了但却挽救了民族危机D.推翻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摘编自《李鸿章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第59页共59页,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19.(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这部书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建设海防、图强御侮的方案;一部分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概况。前一部分包括《筹海篇第一》《筹夷章条第十四》《夷情备采第十五》《战舰条议第十六》《火器火攻条议第十七》《器艺货币第十八》各篇。后一部分包括《各国沿革图第二》《东南洋海岸各国第三》《东南洋各岛第四》《西南洋五印度第五》《小西洋利未亚第六》《大西洋欧罗巴各国第七》《北洋俄罗斯国第八》《外大洋弥利坚第九》《西洋各国教门表第十》《中国西洋纪年表第十一》各篇。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皆有,近边尤众,伏莽遍于山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第59页共59页,以激厉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咸许自达,不得由堂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咸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人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指出该著作的历史地位。(4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措施。(4分)20.(2021·广东珠海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4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第59页共59页,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59页共59页,1.C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五口通商,故选C项;其余选项中的条约均在《南京条约》之后签订,排除。2.A西方的真正优势在于工业化,强大的军事技术仅仅是工业化的一部分,魏源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A项正确。3.D条约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通商方面的规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D项;“贸易通商无碍”指的是在规定的五口按照约定进行贸易,而不是在华自由贸易,排除A项;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必然会对中国产生不良影响,排除B项;“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是在清政府战败的背景下被迫协商得出的,所以并不是双方的平等协商,排除C项。4.A材料反映清政府官员主动划给英国人租界,说明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这并不是妥善解决华洋矛盾,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并未失去对地方官的控制力,排除D项。5.D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都在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使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引发了向西方学习来抵御外侮的思想,故选D项;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书籍对西方的介绍还处于表面,所以知识界还未充分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的著作让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使得“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并未被完全颠覆,排除C项。6.A《资政新篇》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被洋务派所实施,说明《资政新篇》中的一些内容是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借鉴其全面改革内政,排除B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朝统治,所以二者的改革目的并不一致,排除C项;《资政新篇》并未改变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排除D项。7.B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能依靠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因此戊戌维新运动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8.A材料反映洋务企业主要是军工企业,所产军事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国家安全,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军事产品并非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办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排除D项。第59页共59页,9.D材料反映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故选D项;洋务运动并没有将外商企业全部排挤出中国市场,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技术依赖外商,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项。10.C《马关条约》中有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所以列强最终取得在华设厂的合法权始于《马关条约》,故选C项。11.B“第三次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了,排除D项。12.A康有为以英美为例,说明开启民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启民智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现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的必要条件,表明康有为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故选A项;康有为提出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无关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日本变政考》并没有批判维新变法急于求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13.B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失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14.C材料反映义和团不能将帝国主义和先进生产力区分开,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故选C项;揭帖中体现了义和团存在许多落后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反对的是列强,排除B项;义和团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15.B“民众由某一个统治者或统治家族来加以统治,这就是道德上自私的丑恶表现”意味着该学者反对君主专制,这显然是要求在国家制度方面放弃君主专制,从根本上实现变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对君主专制,并未提及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6.A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第59页共59页,可分析出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的解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举措: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校;创办新式海军。根本原因:单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时代潮流相悖。18.朝贡体系的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具有内敛性、不计经济成本、强调德治归化。朝贡体系的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传统的华夷观(或儒家思想的影响)。条约体系的特点:西方列强主导,具有侵略性、本质上属不平等的殖民体系。条约体系的原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或列强的经济军事优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自由贸易(或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19.(1)《海国图志》;魏源。历史地位: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2)历史背景:受到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措施:一是大集群臣,诏定改革;二是设上书处,允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协同皇帝议定新法。20.(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第59页共59页,(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59页共59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