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 青山不老精品教学设计(部编六上第六单元)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20 青山不老精品教学设计(部编六上第六单元)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20*青山不老【课前解析】《青山不老》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文语言简练、构思精巧、内容清晰,以“青山不老”为主线,以“我”采访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最终创造一片青山的感人故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关注课题“青山不老”是本文的“文眼”,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关注课文写作方法本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层次分明,内容清晰,结构紧密。开篇就展现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接着介绍这条美丽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之险恶和院子里的小环境之艰辛,与开头呈现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讲述了不起的奇迹埋下伏笔。再接着用一连串的数字讲述奇迹的了不起,通过老人的话感受到了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为理解“青山不老”作铺垫。最后以“青山是不会老的”结尾,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关注词语本文的词语运用非常准确、形象,如“肆虐”很准确的写出西伯利亚大风的风势之强,破坏力之强;“盘踞”形象地写出晋西北的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霸占在这里,赶也赶不走;“如臂如股”“劲挺”写出了树面对山洪的勇敢与坚强。关注作者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没有新闻的角落》等。关注背景晋西北地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沙漠化扩展前沿,属于沙尘暴高发区。受地理位置影响,该区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教学重、难点】\n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2.揭示课题《青山不老》,板书课题:青山不老,学生齐读课题。二、资料链接(出示课件4)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过去几十年伴随着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滥采、滥垦、滥砍、滥牧等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植被损坏、地表裸露,长期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叠加,使土地沙漠化成为晋西北严重的环境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对我国晋西北地区比较陌生,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晋西北地区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晋西北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三、初读课文,填写信息,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填写信息(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完善下面的信息卡片。(2)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并填写信息卡片。(3)汇报交流\n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词语:肆虐高擎记载铁锹劲挺拄着波光粼粼盘踞之地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2)多音字(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多音字“劲”在表示力气、力量时读作“jìn”,可以组词为使劲、干劲十足;在表示坚强有力时读作“jìng”,可以组词为劲敌、刚劲。四、了解主要内容(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提取的信息,你能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本文主要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护一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五、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要求: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学习任务一: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习任务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学习任务三: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六、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u任务一(出示课件10)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在文中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出示课件11)交流第1自然段内容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预设:第1自然段是作者对奇迹的印象,其中“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是一个比喻句,这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这山沟里绿色的赞美。\n(2)(出示课件12)交流第4自然段内容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预设:通过“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十五年”可以看出时间长,“三千七百亩”可以看出面积大。教师板书:时间长、面积大教师提出问题: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想一想: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学生根据自己学校的面积进行计算。(3)(出示课件13)交流第5自然段内容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预设1:通过“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可以看出树的勇敢与坚强。预设2:通过“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这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坚守与奉献。u任务二(出示课件14)1.(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请在文中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5)预设1:山沟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自古以来,这里的环境一直十分险恶、可怕。引用记载,具有说服力。教师板书:大环境:险恶、可怕(出示课件16)预设2:院子的小环境\n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俭朴、单调。教师板书:小环境:俭朴、单调2.(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在老人种树的十五年间发生了哪些事情?预设1:当年他组织治理这条沟的七位老汉,已有五人离世。预设2:老人的老伴儿也过世了。预设3: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u任务三(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出示课件19)预设1:“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赞颂了老人的高贵品质;“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出示课件20)“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教师板书:青山不老教师引导总结:本文先讲述奇迹,然后陈述环境,最后说明了“青山不老”的感悟,表达了对种树老人的崇高的赞美。教师板书:讲述奇迹陈述环境说明感悟崇高的赞美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2)本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3)教师播放动画视频《森林的作用》,学生认真观看,并交流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森林对人类的贡献,从而跟深入地体会老人义无反顾地在晋西北种树的重大意义。)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4、25)\n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6)小练笔:采访中,作者应该会给老人留影。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他会选择怎样的风景作为照片的背景,他又会选取老人怎样的姿态、神情定格在照片之中?请你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来描述一下这张照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其教学要求是将本单元精读课文所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进行应用: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进行适当指导点拨,避免以教师为主的详细分析与讲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明确本文的学习任务: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本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后紧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层层深入,最终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不老的是青山,青山的绿是永恒的,不老的是老人,老人热爱家乡、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这种精神不老!本文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资料的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由于课堂时间原因,学生朗读不到位、不充分,不能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情朗读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此外,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