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5 古人谈读书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五上第八单元)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25 古人谈读书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五上第八单元)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八单元导学【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读书明智”这一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和感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关键词句、列提纲、画表格或结构图等形式,根据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读书实践活动有很强的的指导意义。由于三篇文章主题相同,合适在教学中将三篇文章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学习。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对材料有所选择,并有条理的表述,把重点的内容写具体。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已经进行了“分段表述”“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训练,这次习作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重点表达的能力。口语交际和习作衔接紧密,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分条到分段,有梯度的引导学生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地表达。读书明智板块教学关注点语文要素分解教学策略设计课外拓展链接古人谈读书精读了解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并从中收到启示。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课外拓展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忆读书精读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梳理出作者读书的经历。本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在教学中首先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梳理信息、体会不同梳理方法的好处。然后再结合课后第二题与第三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验,对作者的读书感悟和读书方法发表看法。课外拓展阅读:《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读书知味》《窃读记》\n我的“长生果”略读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根据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梳理方法,梳理作者的读书类型以及从阅读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推荐阅读:《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背书》李晴口语交际1.能分条讲述,把介绍人物形象的理由说清楚。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习作1.介绍一本书,能分段表述推荐理由。2.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语文园地1.能梳理、总结找书读的方法。2.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3.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4.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5.朗读、背诵《观书有感》。【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32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的字音,会写18个字,会写15个词语。2.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3.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体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阅读:1.背诵《古人谈读书》《观书有感》。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3.了解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4.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体会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5.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和心得。\n1.能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口头表达:1.能分条讲述,把喜欢的人物介绍清楚。2.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书面表达:1.介绍一本书,能分段表述推荐理由。2.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25.古人谈读书【课前解析】关注选文出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关注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关注文言文的诵读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通过诵读,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二,通过诵读,正确断句,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体味文句意蕴。第三,通过诵读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第四,通过诵读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初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n【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耻、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借助注释疏通第一则文言文的文意,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带入新课(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预设1:顾炎武读书破万卷。预设2:孙敬苏秦悬梁刺股。预设3:车胤勤学不辍。预设4:欧阳修借阅典籍。预设5:宋濂深夜苦读。预设6:张曜拜妻为师。学生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和评价。教师过渡: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记录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教师板书课题(25古人谈读书),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对孔子和《论语》的认识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学习认字。(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课文,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课文。\n教师引导正音:同学们,这篇课文中几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格外注意。(1)耻:耳+止=耻。可组词“羞耻、耻辱”,意思是羞辱、侮辱。(出示课件5)(2)寝:宀+丬+=寝。可组词“就寝、寝宫”,意思是睡。(出示课件6)(3)矣:挨-扌=矣。(4)岂:可组词“岂敢、岂有此理”,意思是难道、哪里。(出示课件7)(5)多音字。①识: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ì,表示记住。还可组词为“博闻强识”。它的另一个读音是shí,可组词“认识、相识、老马识途”。(出示课件8)②“敏而好学”中的“好”读hào,意思为喜好。③“是知也”中的“知”是一个通假字,同“智”,意思是智慧。所以在这里读zhì,这是通假字的读音规则。(出示课件9)2.学习写字。(出示课件10)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写字方法,先同桌间交流,再全班交流。(出示课件11)点拨:“诲、谓、诵”都是言字旁,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岂”,注意下半部分是“己”。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三、学习第一部分1.读好停顿教师过渡:本课总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自《论语》,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论语》六则。教师板书(论语)(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提示:可以先借助注释猜一猜句子的意思,再读文言文,和同学相互交流读法,注意断句)。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课件13)教师引导:我们重点来看这几个难读的句子,读下面的长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断句的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停顿符号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帮助学生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4)\n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3.介绍相关资料。(出示课件1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4.交流讨论,理解意思。(出示课件16)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结合注释或上下文先猜一猜,也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全班交流,教师逐句加以引导。(出示课件17)教师提问:谁来说说第一句的大意?预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教师追问:这句话中有两个“知”字,分别是什么意思?预设:第一个“知”是“知道”的意思,第二个“知”是“智慧”的意思。教师引导:学习中怎么做是一种智慧?预设: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教师相机板书(求实)教师总结:文言文中常有一字多意的现象,在这句话中两个“知”的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了,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字的意思。(出示课件18)教师提问:谁来说说第二句的大意?预设: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教师相机板书(谦虚)教师评价:词语理解很到位,句子解释得也非常准确。注意“敏”指聪敏,“耻”理解为“以……为耻”。(出示课件19)教师引导:第三句话中的“默”,可以组词“默读、默写、默默”,在这句话中解释为“默默”更为合适,那么谁来说一说“默而识之”的意思?预设: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出示课件20)教师提问:谁来把这一整句话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预设: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教师相机板书(勤奋)教师引导: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里的“厌”和“倦”分别都是什么意思?预设:“厌”是“满足”的意思,“倦”是“疲倦”的意思。\n(出示课件21)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预设: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取知识的人。教师引导:这一句中的“敏”和第二句中的“敏”意思相同吗?预设:这两个“敏”字意思不相同。这句中的“敏”是“勤勉”的意思。教师相机板书(勤勉)(出示课件22)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预设: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教师相机板书(不知满足,主动进取)教师点拨:所以“及”的意思是赶上。(出示课件23)教师提问: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预设: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教师点拨:这里的“尝”是“曾经”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教师引导:孔子在这里说他的心得体会,他说想没用,不如好好的读圣贤书,求学。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思”和“学”的关系。教师相机板书(学习与思考)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2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准确理解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也初步感知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论语》六则。(设计意图:结合注释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5.讨论交流,感悟道理。(出示课件25)教师引导:通过阅读这则文言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收获呢?预设: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知向学的心。教师小结:《论语》六则告诉了我们很多有关学习的方法,每一个同学都有很多收获。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再来读一读。(设计意图:进一步探讨《论语》中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感悟其中道理。)6.背诵指导。(出示课件26、27)教师引导: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知之为_______,不知为______,。敏而好学,。\n_________,学而______,诲人。我非,好古,_____________。学如_______,犹恐失之。吾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学也。预设:知之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默而识之不厌不倦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不及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29)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懂得了读书应该具有的态度,还了解了读书方法。2.(出示课30—32)课堂演练。3.(出示课件33)布置课后作业。(1)熟练背诵课文,说一说课文大意。(2)工整书写本课生字。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会认会写剩下的生字。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1.(出示课件35)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有关读书的知识。今天我们再次与古人交流,看一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6)\n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37)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提示:可以先借助注释猜一猜句子的意思,再读文言文,和同学相互交流读法,注意断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朗读指导。(出示课件38)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自由练读。3.交流讨论,理解意思。(出示课件39)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自由读第二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全班交流,教师逐句加以引导。(出示课件40)教师提问:谁来说说第一句的大意?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教师相机板书(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点拨:“余尝谓”中的“余”字在文言文中是“我”的意思,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会遇到,而且多数也是“我”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谓”是“说”。其中“尝”是古今异义词。下面来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词语。(出示课件4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识、走、儿女”的古今意思。(出示课件42)教师出示例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43)教师提问:谁来说说第二句的大意?预设2: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就不能专一。就算口里再大声地读书,也绝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点拨:“则”表示“那么”。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漫浪”的意思是随意。“亦”的意思是“也”。(出示课件44)教师提问:谁来说说第三句的大意?预设: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教师相机板书(最重要)点拨:这句比较简单。“急”的意思就是“要紧、重要”,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太一样,现在一般表示“着急”,大家要注意。(出示课件45)教师点拨:“亦”的意思是“也、也是”,“矣”是“了”的意思,“乎”是“吗”的意思。那么,谁来说一说最后一句的意思?\n预设: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出示课件46)点拨:“岂”是“难道”的意思。(出示课件47)教师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预设:我认为第一句翻译更适合原文。因为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比较贴近原文。教师过渡:其实朱熹的提问:这则文言文还是比较好理解的,那谁来尝试着把这则文言文的意思连起来说一下呢?预设: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设计意图: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准确)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出示课件48)教师引导:默读课文,想一想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预设1: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预设2:心到最重要。教师追问:说一说原因是什么?预设: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出示课件49)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预设: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出示课件50)教师追问:那么你平时学习的时候做到这“三到”了吗?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呢?预设1::我觉得朱熹讲的“三到”读书法很对。我平时按照这种方法来读书,效果很好,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还记得。预设2:我平时读书没有做到朱熹讲的“三到”。我今后要运用这种方法读书学习。(出示课件5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名人谈到的读书方法吗?预设:\n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2.背诵指导。(出示课件52)教师引导:试着填一填,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下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眼不看仔细,心眼________,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____。心既到矣,____________?预设: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既不专一决不能记最急眼口岂不到乎余尝谓____________,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__________,心眼既不专一,却只________,决不能记,____________。________,心到最急。________,眼口岂不到乎?预设:读书有三到眼不看仔细漫浪诵读记亦不能久矣三到之中心既到矣学生根据填空练习背诵。教师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朱熹谈读书,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很多。3.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4)教师出示有关读书的名言,组织学生读一读,,理解意思,积累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56)主题概括。2.(出示课件57)课堂小结。3.(出示课件58、59)课堂演练。4.(出示课件60)布置课后作业。(1)积累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2)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五、板书设计【课后反思】\n这篇文章是由两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关于读书名言的积累。古文的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古文教学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在本课中体现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