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古诗三首 单元检测试题.doc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古诗三首 单元检测试题.doc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单元检测试题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课内容教学要点时古诗三首2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十六年前的回忆2质。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为人民服务2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金色的鱼钩1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口语交际1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习作2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语文园地2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2.借助注释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课件出示: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yànshānsìjīnluònǎo燕山似金络脑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5.学生齐读古诗。【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4.品读第一、二句。(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②指名交流。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3)指导朗读。(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5.品读第三、四句。,(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课件出示:(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4.指导朗读全诗。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2)指名学生背诵。(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4)集体背诵古诗。6.总结学习方法。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7.作业布置。(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板书设计,第2课时《石灰吟》《竹石》▶课时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2.回顾学习方法。(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板块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2)明确诗歌节奏。课件出示:,石灰吟chuízáofénshāo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suìhún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释题,理解“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4)集体交流。(5)品析诗句。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②齐读第三、四句诗。(3)指导练读全诗。(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1)指名读。(2)齐读。,(3)练习背诵。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板块三学习《竹石》1.自学,读懂《竹石》。(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课件出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预设: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7)熟读成诵。①指名读。②齐读。③练习背诵。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2)默写《竹石》。【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以读为重。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2.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3.以情为魂。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3课金色的鱼钩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3.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品读重点语段,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1.课件。,2.搜集长征途中的革命先烈事迹。1课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你们见过鱼钩吗?是什么颜色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一位红军老班长,听一听他与一只金色鱼钩的故事。(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2.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自由提问,相机简单解答,顺势导入下一环节)二、自主探究。1.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2.画令人最感动的句子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1.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2)全文可分几部分?说说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1—3):回忆老班长。第二部分(4—19):老班长夜摸野菜、钓鱼。第三部分(20—31):老班长命令战士喝鱼汤,奄奄一息让鱼汤。第四部分(34):收鱼钩,敬佩老班长。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1)自由读第一部分,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①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②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③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他当时什么样的内心活动?④面出小梁神态変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祥?⑤写老班长的忧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什么?(3)默读课文第三部分。①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②课文写的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题?(4)默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光:①光线。②一点不剩。③只。④露着。.(1..)光.吃草根野菜怎么行呢?()(2)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3)他光.着脚在池塘边钓鱼。()(4)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含义,在后面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A.鱼钩被水浸和受空气影响,生了许多锈,但还有一点亮光。()B.象征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放光芒。()C.鱼钩永远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同学们,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金色的鱼钩夜摸野菜苦钓鱼忠于革命命令战士喝鱼汤忠于党奄奄一息让鱼汤舍己为人,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本课篇幅较长,做事性强,我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朗读。2.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整堂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一)《马诗》,1.了解作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2.理解诗意。(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4)指导朗读。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5)生试说后总结。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7)总结诗意。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8)指导朗读。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骏马。)(“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9)总结结构。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10)诵读全诗。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第二课时一、解题。,昨天,我们在李贺的《马诗》中读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齐读课题。“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二、学习古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1.理解诗句意思。(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你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2)“等闲”的意思。(出示)选一选:“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A“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D.“等.闲.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E.“等.闲.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2.体会石灰精神。(1)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2)石灰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古诗中的哪两个词体现出来了?(“若等闲”“浑不怕”)①理解“若”是什么意思?②理解“浑不怕”:“浑”有几种意思(出示“浑”字的解释)你能根据字义组词吗?“浑”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诗中写石灰对于什么全不怕?(3)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石灰,为了理想为了奉献,它勇于自我牺牲。此时,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钦佩、敬佩、喜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石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课时一、激趣导入。《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的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接下来的《竹石》中也体现着一种优秀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竹石》。(板书课题:竹石)二、走进古诗、品读感悟。学习《竹石》。1.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2.学生汇报。,(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顽强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3.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1)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师点拨。(3)总结写法。这种表面写一种事物,实际上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叫托物言志。(4)指导朗读。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三、整体感悟,学习表达方法。刚才,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托物言志”。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三首诗: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表面上都写某一事物,实际上都在表达诗人的志向:《马诗》——马,施展自身的才华,建功立业;《石灰吟》——石灰,要做纯洁清白人;《竹石》——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是的,这几首诗表面上都是写(描写或叙述)一种事物,实际上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叫托物言志。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四、布置作业。搜集托物言志的古诗。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托物言志,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都能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先扶后放《马诗》《石灰吟》放在前两课时学习,《竹石》放在第三课时,并且采取放手让他们学习《竹石》。前两首没有明确写作中的表达方法,当第三首古诗学完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引出“托物言志”,课堂效果颇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一、拼音练习。(8分)①读拼音,写词语。(4分)guāiqiǎowéiqúnchúchuāngyìngbì()()()()piězuíxiázijì’èchōuyē()()()()②读拼音,写句子。(4分)(1)zhèngzhíshìdàodézhīběn。()(2)yǎnlèiwúfǎxǐqùtòngkǔ()二.给下面的词语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8分)()惨白()()昏暗()()救援()()淡忘()三、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分)()手好闲闻()未闻鱼()而入落荒而()满不在()天涯海()与世()绝沾沾自()四、选择题。(12分)①选择合适的词在下面打“√”。(5分)(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激励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2)所以还需要(提醒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警告)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3)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明发现)这个道理。(4)他很满意没人(打扰打搅)他写信。(5)我感到(欣慰安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总算吃到了荔枝。②选词填空。(7分)希望渴望盼望失望愿望绝望指望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了。于是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家,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几个月过去了,爷爷还没来,他很()。后来,他得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彻底()了。五、按要求填空。(4分)①如果你不认识“鏖”字,应按()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再查()。②如果你不知道“璀(càn)”的“càn”字怎么写,可以用()查字法查字典,先查()。③《新华字典》正文按音序排列,“挠”和“饶”在字典中的位置是:()在,前,()在后:“应接不暇”四个字的先后顺序是()。④“片”是()结构,它的笔顺是。六、写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①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②月亮不好意思地躲进了云朵里。()③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七、句子练习。(8分)·①青海湖湛蓝湛蓝,湖水透明极了。(改成比喻句)②蟋蟀在草丛中鸣叫。(改成拟人句)③王梅站起来说:“我要去书法组练书法。”(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④我们请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做报告。(连成一句话)⑤地球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破坏它。(改成反问句)⑥中午,我干完了家务活才去上学。(改为“把”字句)⑦我们经常在教室里讨论数学题。(改变词序,句意不变)⑧他问:“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改为转述句)八、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8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①这段话是课文《》中的一段话,主要内容是写:②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是: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选择一种恰当的打“√”。③选择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这段话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是:火柴()火焰()火炉()小手()④依据内容填空。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擦亮了一根火柴,她幻想结果,说明了。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圆明园北京的西北郊,有一片废墟。在那里,原来有一座古典园林——圆明园。‖圆明园方圆20里。园中既有庄严宏伟的殿堂,也有玲珑精巧的楼阁亭台,幽径曲廊,还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无数风景点,真算得上是步移景异,幽雅迷人。园中收藏有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文物——各朝代的名人书画、金银祭祀礼器、珍宝,应有尽有。它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宫和博物馆。‖可是,我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精心创造的这座建筑精华,却被“欧洲文明者”彻底焚(fén)毁了。,1860年,英法侵略者不满足他们入侵中国后所得的利益,再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清朝皇帝带领贵族大臣逃到热河一带避难去了。侵略军来去无阻,直闯到了圆明园。从10月6日开始,他们打开园中的仓库,将各种绫罗绸缎、金银翡翠抢走。法军司令孟托指着各种古董珍宝,无耻宣称这些东西全归他所有;有个叫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金花盆,盆中有一株约30厘米高的黄金树,树上挂着红玉做核的蓝宝石果子,加上其他珍宝,共装了七大筐,统统占为已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高2米的金塔和其他宝物,找了七个士兵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替他运回兵营……园内的宝物,能拿的都被抢走,不能搬走的,都被炮车碾碎。这样野蛮的掠夺,整整进行了一个星期!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行径,lo月18日,丧心病狂的侵略者3500人在园中到处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圆明园就这样成了一片废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记的屈辱史:政府无能,国家弱小,就要被人欺负。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要发愤图强,振兴祖国,决不让圆明园的历史在我国重演!‖①查字典,填空。“焚”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它的意思是()。②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的词。(1)步移景异:(2)应有尽有:③按文中用“‖”分好的段,用“——”画出第2段的中心句。概括第三段的段意。④在第3段中,找出跟短文开头一句相照应的句子,用“”画出来。⑤把意思补充完整。这个历史故事,揭露了腐败无能和的侵略本质。教育我们要牢记,永远不能忘记,要发愤图强,振兴祖国,决不让重演!十、习作。(30分)题目:的故事要求:在横线上补充表示人称的词,如“我、妈妈、小明……”,注意把人物的故事写完整,写清楚。字数不少于50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扬起你自信的风帆,运用你智慧的钥匙,沉着、冷静、多思,你一定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积累运用。30分1、读拼音写词语。6分kāngbiànwéiyùxiéjùn()慨()论()一抵()()作()俏()复()别()幕监()威()()马2、看我七十二变!(一字多义)。3分“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画。“负”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1)背;(2)仗恃,依靠;(3)遭受;(4)具有;(5)欠钱;(6)败,跟“胜”相反;(7)违背,背弃“廉颇负荆请罪”中的“负”应选第,______种解释;“小牛队负于黄蜂队”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如今,他已经负债累累”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3、趣味词语。仿照例子,根据词的不同意思,补充上一个字。4分例:狼藉(形容乱七八槽,杂乱不堪的样子。)(1)蜂_______(形容人多,朝一个方向走去。)(2)雀_______(比喻活泼,蹦蹦跳跳。)(3)雁_______(比喻守纪律,有秩序。)(4)乌_______(比喻无组织无纪律地在一起。)4、选词填空。2分典型典范(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上为了崇高事业共同合作的(),他们合作最真诚,合作时间最长,对世界的贡献最大。(2)赵本山在他表演的前期小品中,穿的是()的北方农民服装。5、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1)()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可以说交响乐团是合作的典范。(2)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海洋()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6、我会创作。1+2分(1)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办好。什么是宽容呢?顾名思义,宽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2分(1)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课文传真。8分(1)不入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山识鸟音。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2)《夜晚的实验》一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间实验,了解了___________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是靠___________来__________,确认目标的!(3)“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________________,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_______________。”我觉得现代人除了要学会合作,还要学会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4)从斯帕拉捷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感受到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还有一些科学家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欣赏。,(一)《海洋―――21世纪的希望》节选19分你知道吗?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船只,()海堤,()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3分)近:诞生()便利()回眸()反:密切()慷慨()丰富()2、把下面的词语正确填写到短文中的横线上。(3分)毁灭掀翻冲垮3、按要求写词语:4分描写海水浪大:、、、描写海面宽广:、、、4、摘抄能够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一句话:2分5、海洋的“喜”表现在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海洋的“怒”表现在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计2分6、“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1分7、“望洋兴叹”出自_______________意思是:2分写出“望洋兴叹”的两个近义词:、1分用“望洋兴叹”造句。1分(二)人类的老师21分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后面的括号里打“√”,并用另一种读音组一个词。4分模仿mó()mú()薄壳bó()báo()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4分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线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改变句型。6分①工程师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两例来说说你知道的本文内容以外的人类的“老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妙笔生花。30分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1)海洋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未来可以在海底建设城市,假如你就是工程师,你打算建设一个怎样的海底城市?(2)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了,如果不配眼镜,上课就看不清黑板,很麻烦。未来的孩子上课还会有这种情况吗?请你展开想象,以《未来的教室》为题写一篇作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斑白、严厉、收敛、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流程:一、导课激趣,出示目标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了解了抗美援朝时期中朝人民之间一些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舍己救人的故事,课文题目就叫《金色的鱼钩》,板题。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自学目标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三、品读感悟,导学目标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指导朗读15自然段(语速要慢,读出老班长沉重的语气。)2、老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从哪些句子看出?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指导“哽咽”,表情要皱起眉头,做艰难哽咽动作。3、当“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4、老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这样他能熬得住吗?,5、学生展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6、读指导员说的话,体会句子的含义:“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7、“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8、当“我”知道老班长只吃鱼骨头时,还忍心喝下这鱼汤吗?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四、总结全文,升华目标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对我们说了什么?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体会“咽”的含义)这时他的表情又有什么变化?他在想什么?师:老班长没喝鱼汤,却露出了笑意,我喝下了鱼汤,心里反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是因为我担心老班长他有一天会倒下──令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老班长他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水塘边,他这是因为饿才昏倒的。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师: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引读)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5、三个小战士面对着老班长的遗体会说些什么?6、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放学后最想做什么?(生:想去找些关于长征的故事来读一读。生: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听。......)五、拓展延伸,训练目标回家后,把《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设计意图:复述《金色的鱼钩》,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板书:金色的鱼钩(老班长:终于革命、舍己为人)三个病号饥饿难过威胁走出草地老班长喜出望外语重心长壮烈牺牲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