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同课异构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会写“金络脑、千锤万凿、焚烧”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描写的事物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抒发自己高尚的品格与情操。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课前准备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搜集有关马、石灰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时:4分钟)1.播放课件:马的图片、视频。2.引导学生说说对马的印象。3.揭示诗题。4.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进行交流。1.欣赏课件。2.交流对马的印象。3.齐读诗题。4.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从视觉角度进入马的世界,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0分钟)1.范读古诗,引导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认真倾听教师范读,体会诗中的内容。2.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3.开展小组互学生字活动:1.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认读。2.,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认读生字。(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4.检查词语、古诗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1)认读生字,纠正字音。(2)交流: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络、锤”,运用拆一拆的方法识记“凿”,运用字理识字法识记“焚”。4.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词语,读通每一首诗。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三、品诗感悟,熟读成诵(用时:14分钟)(一)组织学生学习《马诗》。1.默读古诗,思考问题:给古诗划分停顿。2.组织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3.组织学生理解诗意。出示学习提示:(1)读诗看图,你读懂或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说说字词、诗句的意思。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尝试背诵古诗。(二)组织学生学习古诗《石灰吟》。1.出示资料,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一)学习《马诗》。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用“∕”划分停顿。2.自由读诗,读出节奏感、韵律美。3.思考并交流,体会妙处。(1)交流汇报,提出疑问。(2)诗中描绘的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心境。(3)结合搜集的资料及读诗情况,交流字词、诗句的意思。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互相听读。5.练习朗读、背诵古诗。(二)学习《石灰吟》。1.读资料,1.学生划分古诗的停顿,教师不要做硬性规定,只要合理就行。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去理解诗意。在表述上不要作统一标准答案式的解读。3.教学中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作用。感悟古诗的情感要与诗人的生平、经历等结合起来。,2.组织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及工具书进行交流,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交流提示:(1)想象:石灰在被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煎熬?(2)读第二句,你能感受到此时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3)读第三句,你想到了什么?(4)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结合诗人的经历谈一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敬佩之情。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2.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3.学习交流。(1)石灰要经受千锤万凿,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有可能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有可能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2)烈火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但石灰不怕。(3)联想成语“视死如归”。(4)诗人是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4.进行练读、展示。4.组织学生交流要时间充分,不能变成回答问题的形式。要形成师生、生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笔画。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3.利用课件逐一展示“络、锤、凿、焚”的书写,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2.注意“锤”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4.逐一练写。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时,注意新学的生字与学过的字在字形上的区分,既巩固旧字,又掌握新字。2.学生书写的时候,要注意“锤”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5.互评,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多横等距,注意结构的比例。学生在书写“络”时,要与“洛”区分开。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2.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组织学生背诵《马诗》《石灰吟》。2.点明本课的学习内容《竹石》。1.有感情地背诵《马诗》《石灰吟》。2.准备学习新诗。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课重点内容,开门见山。二、精读古诗,明白诗意(用时:2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2.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诗人的资料。3.组织学生对诗题进行解释。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诗意。PPT出示学习提示:(1)按标注的停顿朗读古诗。(2)了解教材中的注释。(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1.交流并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2.交流诗人郑燮的资料。3.交流对诗题的理解。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4.合作进行学习。(1)按停顿朗读古诗。(2)交流字词的意思。(3)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说说整首诗的内容。1.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2.学生交流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必要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由扶到放。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进而乐于与人交流。,(4)思考:诗人写竹石的目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指导学生尝试背诵古诗。(4)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5)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背诵古诗。3.朗读古诗,要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读与悟要结合,从思想上、内心深处理解并感悟诗的内容,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走进古诗,走近诗人。三、综合比较,拓展积累(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2.引导学生说说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3.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4.拓展: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1.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2.结合对古诗的理解,谈诗人所表达的志向。3.发现:都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4.欣赏诗句。1.结合具体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2.加强知识的拓展,增加积累量。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布置作业:1.给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或制作积累卡。2.搜集诗人的其他诗作,读一读。1.充分发挥想象,完成配图、积累卡。2.搜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其他古诗。 给学生提供课外搜集的渠道,或直接提供古诗。第四单元理想与信念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他们有的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有的投笔从戎、扬威异域;有的不惧牺牲、甘于奉献……。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牢记他们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精神,并誓将发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让我们一起品读慷慨激昂的诗篇和感人的故事,从中学习诗人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及坚持追求高尚人格、永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学习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心存感恩,砥砺前行。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进行,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通过对马、石灰和竹子的描写,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各自的志向。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写事物的特征;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志向的。2课时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2课时为人民服务2课时,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金色的鱼钩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熏陶。1课时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初步养成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1课时习作心愿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一篇作文。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心愿,并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体会文章好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2课时,结合所学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和积累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句;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理解并积累民谚名句。词句段运用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讨论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日积月累理解民谚名句的意思并学会积累运用。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有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古诗又都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听起来很有意思吧!那就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初步感受诗歌。(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过渡:同学们,听了这三首古诗,你们是不是仿佛看到了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石灰和那劲挺的竹子呢?接下来,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想一想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二、初读古诗,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②借助课本上的注释或工具书弄清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③想想这三首古诗中所写的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着重正音:燕(yān)山金络(luò)脑千锤(chuí)万凿(záo)烈(liè)火焚(fén)烧郑燮(xiè)坚劲(jìng)◆着重辨形:“络”要注意右上的部分,和“攵”区分开;“凿”要注意下边的里面是“”,和“羊”区分开。2.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辨形。3.齐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交流,感受古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预设: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有理即可,教师不必做过多的点拨。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导入对《马诗》的学习。,预设:教师分别出示草原上普通的马和征战沙场的战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马的特点。过渡:马的性格温顺,勤恳耐劳,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人们把它当作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马是人类得力的助手,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任劳任怨,还是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它都深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唐诗。2.板书课题:《马诗》。预设: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诗题的意思。3.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有关李贺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了解这首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1)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李贺有“诗鬼”之称,善于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2)了解背景。李贺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所述的“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诗人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究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李贺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4.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1)自读诗文,思考质疑。预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自悟,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3)引导学生读懂第一、二句。①理解字词。[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②梳理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大漠、沙、燕山、月。)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在大漠燕山,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晶莹洁白、纷纷扬扬,新月如银钩。)(4)引导学生读懂第三、四句。①理解字词。[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5.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赏析前两句。(1)“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话描绘了战场环境,展现出一派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银色的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大漠、燕山、月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2)诗人描述“沙如雪”“月似钩”的情景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明确: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之意,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2.赏析后两句。过渡: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它是英雄用武之地。如果能骑上一匹矫健的骏马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1)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预设: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来体会骏马的形象。“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则显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2)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明确:这匹马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体会到。“何当”领起疑问,强烈地传达出无限企盼的意思,正是因为没有被重用,所以诗人才强烈地企盼。(3)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感慨万千,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以效大用。(4)感悟写法。过渡:学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①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方法拓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或某种品格。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的前提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②这首诗中诗人托“马”言的什么“志”?明确:诗人通过写马表现了想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及对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3.教师小结。小结: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渴望建立功勋。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学完全诗后,教师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读诗,还可以进行小评比,看哪位学生读得最好。可以指名朗读,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渲染气氛。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学生试背。,3.延伸拓展:《马诗》是李贺创作的组诗,一共有二十三首,本课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学生课外搜集其他的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4.继续学习古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竹石》。2.通过诵读,能结合自己对诗歌的了解融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古诗。3.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分享古诗积累。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同学们都会背诵吗?(指名背诵。)大家背诵得都很熟练,说明大家真正理解了古诗。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积累吗?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古诗。)2.导入新课。过渡: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①简介作者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他忧国忘身,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暴,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②了解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课堂,并相机指导。(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标注疑难点。(2)学生交流学习,教师点拨。过渡:于谦认为石灰“浑不怕”,“浑不怕”是什么意思?石灰不怕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诗,去体会。①不怕千锤万凿。,A.什么是千锤万凿?(锤,敲打。凿,开凿。“千锤万凿”中把“锤”和“凿”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锤击敲打的次数多。)B.“千”和“万”是虚词,表示数量特别多。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如: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C.读着“千锤万凿”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制作石灰的原料很普通,藏在深山里,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万次不断地锤击敲打,但石灰浑然不怕。②不怕烈火焚烧。过渡:普普通通的石灰原料经过千锤万凿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才能成为真正的石灰。透过“烈火焚烧”这个词语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画面,自由表达。)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学生答:若等闲。)A.“若等闲”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看成是平平常常的小事。)B.从“若等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从容自若,它压根儿就不在乎这些痛苦。)③不怕粉骨碎身。过渡:石灰在经过烈火焚烧之后会“粉骨碎身”(教师出示石灰经过煅烧之后变成粉末的图片)。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凿,也不怕烈火焚烧,直到最后粉骨碎身。同学们,你们从“粉骨碎身”中体会到了什么呢?A.“粉骨碎身”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石灰由坚硬的山石变成了粉末状。)B.面对“粉骨碎身”的遭遇,石灰的态度是什么?(“浑不怕”,即毫不害怕。)C.你从石灰即使“粉骨碎身”也“浑不怕”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石灰不惜一切代价,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过渡:石灰什么危险与磨难都不怕。那它怕什么?④怕没留清白在人间。A.“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洁,没有一点斑点。),B.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原来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是因为石灰有着崇高的理想。)C.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视死如归、不畏艰险,有着崇高的理想。)D.到此,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产生了敬佩之情。)教师小结:是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生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同学们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赞石灰之情。4.掌握写法,熟读成诵。教师小结:同学们,留下清白仅仅只是石灰的意愿和理想吗?(学生回答:不是。)的确如此,回顾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了解到诗人于谦写下这首诗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读完这首诗后,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呢?(1)教师再简单介绍诗人于谦,引导学生发现于谦和石灰的一些相似之处。(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难,而且他也不怕磨难,百折不挠,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他同样在人间留下了“清白”。)(2)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不是仅仅在写石灰,也写了诗人自己。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于谦是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3)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4)再读古诗,背诵古诗。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到学习《竹石》。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石灰吟》时,用到了怎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交流总结。)接下来,我们要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另一首古诗——《竹石》。2.解题,简介作者。(1)教师板书诗题,出示“竹石”图片,学生理解诗题的含义。明确:“竹石”是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简介作者。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号板桥,字克柔,江苏兴化人。其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3.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译文示例:竹子深深地屹立在青山之中一点也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指名读古诗,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体会竹子的品格。(2)思考诗人写竹子的目的,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本诗中的运用。(3)学生分组交流,展开学习。①“咬定青山不放松”思考:“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将“咬”字换成“抓、攀”等后表达效果的差异,从对比中体会诗人用“咬”字歌颂了竹子坚韧顽强的意志和个性。②“立根原在破岩中”A.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破岩”,表明竹子的生长环境艰险、贫瘠。)B.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读懂了什么?示例: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C.这首诗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写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实际上是写什么?(实写诗人的坚定立场。)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预设:学生先展开想象,抓住“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来体会竹子遭受的磨难;接着创设情境,把自己设想成竹子,抓住“还坚劲”“任尔”,来体会竹子面对磨难的态度;最后由竹子联想到人,体会诗人借竹子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明确:“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泛指自然界中的打击,这表明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磨难;“坚劲”中的“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劲”是“挺拔有力、威武挺立”的意思,这表现了竹子面对磨难仍顽强不屈的精神;“任尔”则表现出了竹子面对磨难无所畏惧的态度。诗人在这里借竹子遭受自然界的各种打击仍坚劲挺拔来表明自己即使屡屡遭受社会的各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污浊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识和高尚节操。5.熟读古诗,感悟诗韵。(1)指名读背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2)配乐齐诵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6.立足教材,拓展延伸。(1)在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你来为《竹石》这首诗配一幅插图,你会怎么画呢?(2)教师再出示几首写竹的古诗,学生读一读,悟一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李白《慈姥竹(节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节选)》◇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竹》预设:学生通过品读这几首古诗,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到竹子坚韧挺拔、不屈不挠、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的特点;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古诗教学不单单是诵读积累,而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不仅读懂这三首古诗,而且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首先精讲了前两首诗,传授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首古诗。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古诗、领会了古诗所表达的诗人的志向,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回顾课堂,我感觉有些板块(如展开想象理解诗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的作用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经过反思,我总结如下: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愉悦的还是愁眉苦脸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要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以及对学生的爱融入课堂,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乐学的积极状态中。其次,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不是纯粹地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暗示、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并且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制定日期课型新授课题古诗三首主备人执教人使用时间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能正确的默写《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阅读目标通过朗读掌握三首诗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地情感。习作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不怕困难,报效国家,正直倔强的精神。教学重点1、正确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马诗》个人修订,(一)谈话导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形容那些有才之士,也经常自喻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诗人正是以马来抒怀。(板书课题《马诗》,学生根据题目来猜想一下这首是要写的内容是什么,预设:赞颂马)那本首是不是抒发这种情感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这首诗来看一看吧。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二)知作者1、出示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学生一分钟识记标红部分)3、创作背景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一组《马诗》,这首便是其中一首。(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教师强调标红部分,李贺在写这首诗时他是有才华但不被赏识,我们都知道古诗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猜一下这首诗里面会包含什么情感----预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过渡语:那么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猜测一起读一下诗文(三)读诗文1、学生齐读诗句,教师出示诗句。2、强调燕的读音以及燕的笔画笔顺(课件出示燕的笔顺图片)(四)再读诗文,理解诗意。1、学习前两句,(1)教师出示钩,燕山的意思(燕山是边塞,那么在这里的马是普通的马吗?-----战马)(2)读诗文前两句,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写了怎样的燕山,怎样的大漠?预设: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的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2、学习后两句(1)出示“金络脑”的意思,强调马笼头是用黄金装饰,所以这匹马备受重视过渡语:都说这两句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一个词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表露作者的情感,那我们来看看这两句的诗意(2)出示诗意,体会情感后一句是写骏马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实写什么?---实写自己何时被重用,何时能报效国家。(五)总结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二、学习《石灰吟》(一)导入1、在刚才我们所学的《马诗》中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又报国无门的这样一个拥有远大志向的人,在马诗中不仅赞美了马,更赞美了诗人,巧的是在我们接下来要学的这首诗里也在借着事物在赞美一个人,而赞美的这个人他就是于谦,那让我们跟着于谦来看看这首诗。(板书课题)2、解诗题,生活中的石灰是什么-----用作粉刷白白的墙壁,吟是什么意思?--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石灰吟:赞颂石灰。(二)知作者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三)读诗文1、学生齐读古诗(强调焚的读音)2、强调锤的笔顺以及凿的笔顺(里面不是羊)3、学生把这三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一遍。(四)理解诗意1、学习前两句(1)指名学生读前两句,千和万是锤了一千下,凿了一万次吗?若等闲是什么意思?出示注释:千和万是虚指,指多次,等闲是平常的意思。(2)那石灰在烧制过程中是简简单单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烈火焚烧可以看出烧制过程经历了很多痛苦。(3)石灰把这个视为痛苦吗?---若等闲(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2、学习后两句(1)齐读三、四句,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出示注释粉身碎骨:碎成粉末,浑,全。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学生读诗意)(2)根据诗意,你从第三句中你读出了石头什么品质?--不怕牺牲。,(3)第四句的清白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预设:本句表面是说石头被焚烧后变成青白色的石灰,实际是说作者想把自己这种高洁品格留在人间。(4)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石灰拟人化,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二)再读诗文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情感三、小结《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四、当堂检测默写两首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桌互查古诗背诵情况2、指名学生说一说《马诗》和《石灰吟》表达地情感(课件出示《马诗》诗人以马自喻,通过写马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板书:马---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石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3、接下来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以物自喻表达情感。(板书课题)二、知作者郑燮,,(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强调燮的读音xiè及写法,补充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三、读诗文1、出示诗句停顿,学生齐读诗句。2、强调劲读音jìng四、学习前两句1、学生齐读前两句,说说在前两句中作者看到了什么?预设: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他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里。1、在这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比较生动?预设:咬和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2、联系我们以前学习的两首诗想想这两句只是在写竹子的生活环境吗?-------以竹子自喻,写作者的立场坚定。(板书竹子---作者)四、学习三、四句1、指名学生读这两句2、在三、四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试着用“我从——词,看出竹子——”的形式回答。预设:我从千磨万击看出了竹子生活环境的恶劣,我从坚劲看出竹子面对困难的坚韧从容,我从任尔看出竹子的乐观,无畏。3、学生带着竹子这种无畏乐观的态度在读后两句。五、总结1、学生齐读整首诗想一想本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板书正直倔强、高傲风骨)2、学生齐背前两首《马诗》《石灰吟》并齐读第三首《竹石》后根据板书想一想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共同点都是借一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托物言志。四、拓展阅读王冕(miǎn)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学生读诗句,强调诗人冕(miǎn)的读音,出示作者简介,学生齐读(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2、结合注释说说本首诗的意思(出示注释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池头:池边。头:边上。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预设: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2、墨梅有什么特点?---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1、本诗在表现手法上与《竹石》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四、当堂检测默写《竹石》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