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3、叠字的作用及背诵全诗。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一、作品出处《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二、创作背景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三、基础自主预习3、划分节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悲痛之情溢于形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反问的语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抒情)四、分析研究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3、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织女,这首诗以牵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寄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的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4、《迢迢牵牛星》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相思之苦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交代思妇产生这种苦楚、悲伤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五、体味语言8\n1、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__________”是写牵牛星之遥远,“__________”是写织女星之明亮,“__________”是写素手之细长,“__________”是写机杼之声繁忙,“__________”是写水流之形态,“__________”是写相视含情之神态。表达效果: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学习《渡荆门送别》一、介绍作者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宵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题中“送别”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三、分析研究1、了解内容渡荆门送别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交代旅程交代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绘景,船过荆门所见的山水壮景(远景),高亢激越,喜悦开朗)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绘景,新奇景色变换视角,描写月云美景,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诗风,写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点名主旨,由景及情,留恋故乡。)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3、《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出奇特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夜晚,描绘______(远或近)景,“___________________”写白天,描绘______(远或近)景。运用________的手法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月瞬时变换奇景。6、故乡水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学习《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8\n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三、研读1、预习(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烽火:()抵:()白头:()搔:()短:()浑:()不胜:()簪:()(注意写法)2、划分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见,寄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触景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盼,心念家人充溢离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思)2、诗题“春望”“望”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望》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写诗人感时恨别,触目伤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第二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解题“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三、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折()裘() 衾() 薄() 着()瀚()散()入阑() 羌() 掣()琵琶()2.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8\n ①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风大雪早的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帐外到帐内。写雪景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着墨于感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互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对偶、夸张,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了拟人、夸张手法,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景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惆怅的感情)(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层次。前______句为一层:______后______句为第二层:____________3、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______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深度研析: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______”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______”是“______”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______”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______”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比喻的本体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__。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③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______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______。“____________”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____________”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④第七、八两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⑤第九、十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野外雪景,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⑤“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8\n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⑥第十三、十四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⑦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念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作特色: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学习《西江月》西江月,是词牌名。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二、划分节奏西江月(乡村月夜图 喜悦意境)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绘夏天,蝉鸣、鹊鸣,以动衬静,表现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嗅觉和听觉陶醉丰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绘了稀疏的星天,把快下雨的夏天的特点写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焦急、欣喜,烘托)三、研读课文1、在这里,词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听到了蝉鸣_____________。 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季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2、这首词上片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闲适、喜悦的感受,其中畅谈丰收欢乐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从嗅觉、听觉方面来写来年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西江月》中,词人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神来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写夏夜大雨将至的景色的句子是:,。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词人描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的乡土气息,抒发了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情。附:古诗词曲基本常识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一般超过八句。8\n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五言律师(简称五律)。七言律诗(或七律)。特点:四联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五言律诗(或五律)特点:四联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每句五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绝句(又称截句)分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特点:两联四句,每句七字;五绝特点:两联四句,每句五字。绝句可截取律诗的首、颔联(或首、尾联,或颔、颈联,或颈、尾联)组成。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2.从诗歌的题材(内容)可分为: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①山水田园诗②边塞征战诗③咏物言志诗④别离贬谪诗⑤怀古咏史诗⑥思乡怀人诗⑦爱情怨女诗⑧民生诗写实诗(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背诵默写专项试题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2、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4、刘禹锡的《陋室铭》:①《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②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③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④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⑤文中用比喻赞美“陋室”、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5、.周敦颐的《爱莲说》:①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8\n②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③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④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⑤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⑥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⑦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6、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8、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10、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11、《渡荆门送别》中写长江两岸壮阔景象的诗句为:(语文版)七年下册背诵默写试题参考答案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香远益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n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恨"/"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漠。”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