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5杜甫诗三首(课时1)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_______,号_______,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但进取无门,困顿了10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贡献: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他的诗被称为______。主要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有_______传世。2.写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3.字音辨识凋伤(  )枫树(  )暮砧(  )猿啸(  )渚清(  )霜鬓(  )万壑(  )荆门(  )8\n明妃(  )青冢(  )环珮(  )浊酒(  )1.子美少陵野老“诗史”“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工部集》2.diāofēngzhēnxiào/zhǔbìnhèjīng/fēizhǒngpèizhuó1.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试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说说杜甫是如何锤炼语言的。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就极为练达而传神,写出浑莽之象。颈联之遣词造句更佳,上句的“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归故园的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就潸然落泪。2.《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1)颈联是主旨句。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3.读《秋兴八首(其一)》。前人说此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各联加以分析。首联。被玉露凋伤的枫树林寄寓了作者暮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悲伤,充满了萧森之气的巫山巫峡则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颔联。涌上天空的江间波浪,接天连地的塞上风云,仿佛就是动荡的时局和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最好表现。颈联。两次开放的丛菊,系于江边的孤舟,说明作者在异乡已经生活了多年,孤独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尾联。年末薄暮,白帝城上传来了赶制寒衣的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暗示着一年又将过去,诗人回归故乡的希望愈加渺茫,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4.《秋兴八首(其一)》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景物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暮砧等图画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草木萧瑟阴森,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秋风萧瑟,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描绘了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景图画8\n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丽5.《咏怀古迹(其三)》,前人评价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写此诗时正寄居夔州,远离家乡,处境和王昭君相似。王昭君自恃貌美,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被冷落,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满腹才华,一片忠心,入朝被妒,心怀洛阳,洛阳却可望不可即。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思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即“悲昭君以自悲也”。6.诵读《咏怀古迹(其三)》,在诗人笔下王昭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颔联和颈联说一说。颔联中“去”“留”二字,显示了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去”说明她远嫁异邦,“留”则说明她死后葬于他乡,而“独”则点出其孤独。颈联中“春风面”是昭君悲剧的根源,而“归”之前加“空”字,说明昭君生前望归而不得,只能是死后其魂魄在夜月之中归国,悲剧意味更甚。概言之,在诗人笔下,王昭君是一个远嫁异邦,思念故国而不得归,死后远葬他乡,只有魂魄夜月归来的孤独、幽怨的悲剧形象。7.《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途经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为什么要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能一展抱负。肃宗朝虽然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个左拾遗,却最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为自恃美貌,高标自恃,不肯贿赂画工,最终只得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人,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8.《咏怀古迹(其三)》起句“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因为:(1)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2)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绝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凋伤(diāo)塞上(sài)渚清(zhǔ)孤舟一系(xì)B.青冢(zhǒng)万壑(hè)暮砧(zhēn)拈轻怕重(zhān)C.潦倒(liáo)省识(xǐng)朔漠(shuò)溯流而上(shuò)8\nD.环珮(pèi)处置(chǔ)江间(jiān)挑拨离间(jiā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B.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C.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D.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人事音书漫寂寥D.分明怨恨曲中论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5.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写作此诗时在夔州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6.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和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这一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8\n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7.名句默写(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兴八首(其八)杜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注】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注】昆吾、渼陂:都在今陕西境内。诗人少年时曾与诗友畅游渼陂。1.颔联运用了倒装句式,其正常语序应该是怎样的?运用倒装句式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与《咏怀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但暗忆江南江北③想珮环月夜归来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8\n。李白、杜甫则是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一句中的“神”,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并且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所写诗句,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触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对李杜诗学的探讨,虽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1.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8\n1.A【解析】B项,“拈”读niān;C项,“溯”读sù;D项,“挑拨离间”的“间”读jiàn。2.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B项,箫—萧,做—作。3.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的古今意义。A项,“百年”本指一生,这里指晚年。B项,“万里”,这里指远离故乡。C项,“人事”这里指交游。这三项均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4.B【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5.D6.B【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全诗的主题是在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没有歌颂之意。7.(1)孤舟一系故园心(2)独留青冢向黄昏(3)画图省识春风面【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笔画要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一)1.正常语序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运用倒装句式将侧重点放在“香稻”“碧梧”上,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这样安排写出了渼陂物产丰富、昔日长安景物之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长安昔盛今衰的感伤,对国家命运的慨叹。前三联回忆了昔日畅游长安时所见景物的美好和春游的盛况,尾联写出了昔日亲身经历,今则望断神伤,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8\n3.D【解析】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二)1.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李杜诗学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上文关于李杜诗学的具体分析,第二段中分别用杜甫的两句诗来表现李杜诗学中的生命与力度,更有对这两种特征的形成原因的解释与分析,对其加以概括与整理即可得出答案。2.①举例论证: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地”等词语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②引用论证:引用清人文论中的话,论述杜诗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3.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双峰是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解析】该题包含两问,第一问是词语(概念)含义题,第二问是意义、作用型题。答案主要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从第一段中可知,“双重高峰”指唐诗和李白、杜甫。因为他们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对他们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可概括提取出要点。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