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11中国建筑的特征1.关于作者。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2.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二是。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作出结论。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3.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对称()额枋()水榭()1.建筑学家清华2.小科学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Màn;gǒng;lǐn;sǔn;qióng;chèn;fāng;xiè-12-1.本文第10段交代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说明内容及效果。(1)做比较。中国建筑中“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突出特征。(2)引资料。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2.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介绍完九大特征,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笔墨写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抱厦(xià)翘起(qiào)翘首(qiáo)言简意赅(ɡāi)B.屋脊(jī)帷幕(wéi)埋怨(mán)砖石墁地(màn)-12-C.接榫(shǔn)点缀(zhuì)辍学(chuò)凤毛麟角(jiǎo)D.哺育(bǔ)门槛(kǎn)穹窿(qiónɡ)洗洗涮涮(shuà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    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2)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3)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严重    了世界和平。(4)针对这个反腐倡廉的报告,纪检书记说,鲁迅先生那副著名的对联,请允许我大胆地    一下,叫“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A.津津乐道中止妨碍篡改B.喜闻乐见终止妨害窜改C.津津乐道中止妨害篡改D.喜闻乐见终止妨碍窜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12-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    ,    ,    ,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①②④⑤⑥③B.①⑥②⑤③④C.⑥②⑤①④③D.⑥⑤③①④②6.概括下面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给“中国的建筑体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不超过50字)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7.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12-8.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在“蓄水池”“梧桐树”“翠竹”三个景物中,任选两个。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每句不超过20个字。示例: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12-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3.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效果。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2-,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广州市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被称为“大磐石”,还有十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铜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B.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和天井等,讲究有天有地。C.中国建筑很早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D.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传统技术和艺术精彩不该被遗忘,中国建筑中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回归。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木结构房屋能抵御地震灾害,与中国人造房子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具有的减震功能密切相关。B.从中国的传统民居来看,中国人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人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12-C.本文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主要因为现代中国建筑既缺少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又有被西方文化迷失了方向的可能。D.如今中国各地建造的新公房、居民小区、别墅群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失去了传统的融洽的邻里关系。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城市建筑要有城市文化,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和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B.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厅堂和上海的石库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居的代表。C.中国现在的许多建筑讲究新奇、怪异,却很少研究和运用木结构的技术。D.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建筑不仅要有个性特色,还要有传统风格或地方特点。【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12-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1.D【解析】A项,“厦”应读“shà”;B项,“脊”应读“jǐ”;C项,“榫”应读“sǔn”。2.D【解析】“喜闻乐见”包含两个方面,既有看到的,又有听到的。“津津乐道”包含一个方面,只指“说”的方面。“终止”指结束、停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妨害”是有害于。“窜改”是改动。“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3.B-12-4.A【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使之成为小说的……”;C项,句式杂糅,“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的主语应是“科幻文化正在崛起”;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5.D【解析】根据横线前面的句子内容,可以确定⑥为首句,根据③中“它写得真好”可知“它”即指⑤中的歌词,排序为⑤③;根据①中“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和④中“其实一切都在改变”可确定①④的顺序。6.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分布地区广大的,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要求,从题干中选择仿写对象,并且仿写时要与示例句的情感倾向一致。(一)1.B【解析】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12-2.C【解析】“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3.D【解析】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4.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③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体现为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论述对象及其具体内容。“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是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结合选文内容谈对之的理解即可。(二)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一直”错误,原文中说“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虽然很先进、很科学”语气肯定,与原文中的“似乎很先进、很科学”不符合,把猜测说成肯定。3.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广州近年的建筑”错误,原文中是“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自然就忽视了城市文化。1.A2.A-12-【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3.B【解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1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