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1伶官传序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料简介

专题21伶官传序1.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字,号,谥号,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晚年又号(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又与宋祁等合修。2.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名词活用(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3)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4)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5)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动词活用(6)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活用(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163.古今异义(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事理人情。(2)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4)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5)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一居士《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新唐书》2.(1)用木匣子装(2)推究(3)向前(4)在夜里(5)向东(6)成功的消息(7)使……兴;使……亡(8)才智勇气(9)作乱3.(1)指政治上的得失。(2)与,介词,和;其,代词,他。与其,和他(3)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4)气势(5)相当于“以至于”,到了……的局面(境地)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6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忧劳兴国”。4.结合课文内容和课下注释,列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时间表。从这个时间表突出了什么问题?时间年龄事件908年(23岁)受命继志,受三矢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926年(41岁)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突出“逸豫亡身”这个主题。5.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6.作者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7.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8.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61.下列词语中,画线词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乱者四应(yīnɡ)以一少牢告庙(告诉)B.仇雠已灭(chóu)系燕父子以组(组合)C.盛以锦囊(shèn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D.与尔三矢(shǐ)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D.六国与秦皆诸侯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函梁君臣之首16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未及见(于)贼而士卒离散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智勇多困于所溺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抑本/其成败/之迹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9.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10.将下列各句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②《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③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④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⑤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A.①⑤④③②B.②④⑤③①C.⑤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⑤11.根据《伶官传序》相关文意,默写下列名句。(1)欧阳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2)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11.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副词,当,在。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表惋惜、悲叹语气。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欤:表反问语气。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B.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6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苏氏文集》序(节选)(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②,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④,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16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庐陵欧阳修序。(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②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而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③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④柔和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治:国家安定。B.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务:致力。C.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讽:讽刺。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②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③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④何其难之若是欤⑤时人颇共非笑之⑥而子美独不幸死矣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练,手法多样。B.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6C.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卓越成就。D.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尚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唏嘘不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2)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2022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16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称许B.则千金有所必割割:舍弃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能:做到D.侯居常三年居:居住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B.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C.D.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一无所慕与无所惧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16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读音的能力。A项,“应”(yìnɡ);“告”:祭告;B项,“组”:绳索;C项,“盛”(chénɡ)。2.D3.B【解析】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4.B【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5.A【解析】A项,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6.D【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7.D【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8.C【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9.A【解析】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10.B【解析】此题应按文意层次安排去推敲短文思路:从文章的缘起、与《伶官传》的关联,到史论中的人物事实介绍应如何处理,最终分析欧阳修作文的高妙之处。11.(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2.改句中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16【解析】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考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所以,应侧重于赏析虚词的语境作用。(一)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本”:推究。“而皆自于人欤”是疑问句。2.C3.(1)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2)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及”“而”等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特点。(2)注意“以”“其”“可谓”是本句的关键词。(二)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讽”:劝告。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①说苏氏文章不可掩抑的才华;④作者的一种感叹;⑥子美的不幸遭遇。3.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愤懑”之意。4.(1)唯独子美在举世不作的时候作古文,始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好恶向背所转移,真可称得上是个与众不同的有独立见解的士人啊!(2)幸赖天子聪明仁爱圣哲,凡是当时被点名而遭受排斥的,从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人以下,以及因为子美的原由而受牵累的人,都得到保全,现今都一起在荣耀宠幸之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的关键点是:(1)“为”“自守”“趋舍”“特立”;(2)“赖”“排斥”“累”“保全”。16【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衍家里得到他的一生所写的文章遗稿,于是把它们编集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女婿,于是我便把编好的《苏舜钦文集》归还杜家,并且告诉杜衍说:“这些文章像金玉那样珍贵,即使把它扔掉埋没在粪土中,也不能消失磨灭。您可不必遗憾了。”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的盛衰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天下接近于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的盛世,然而文章却不能革除宋、齐、梁、陈、隋五代的纤弱浮华的遗风。以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来,然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开始恢复古文的传统。唐代衰微、战乱频繁,又经过一百多年宋朝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又过了近百年,古文在今天才盛行起来。自古以来,安定的时候少而混乱的时候多,幸好时代安定了,但文章却不能达到纯正精美,又过了很久还赶不上太平盛世。为什么它是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很难得到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又幸好赶上生活安定的时代,世上难道能不因此敬重他爱惜他吗?唉,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餐酒食的过失,以致被废黜为百姓而流落外地死去,这是值得令人叹息流涕的,并使人替那些处在应该为国家培养人才职位上的仁人君子们感到痛惜啊!子美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比他迟。天圣年间,我在礼部考进士,看见当时读书人总是摘取古籍文句,讲究对仗平仄,这样写成的文章,称为“时文”,拿来相互夸耀崇尚,然而子美独自同他的兄长舜元及穆修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认为不对而讥笑他们,然而子美却不管这些。此后,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发下诏书,劝告和勉励学者学习古文,因此那股崇尚“时文”的风气逐渐停止,而学者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子美在举世不作的时候作古文,始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好恶向背所转移,真可称得上是个与众不同的有独立见解的士人啊!子美的官做到大理寺评事、集贤院校理,就被废黜为民,后来又当了湖州长史死去,享年四十一岁。子美的状貌非常高大,看他觉得气宇轩昂,然而接近他却感到温和柔顺,时间久了,越来越令人爱慕。他的才华虽然很高,然而人们却也不太妒忌他,那些打击排挤他的人,用意不在子美身上。幸赖天子聪明仁爱圣哲,凡是当时被点名而遭受排斥的,从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人以下,以及因为子美的原由而受牵累的人,都得到保全,现今都一起在荣耀宠幸之列。虽然那些跟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豪杰,现在也被收录任用,进身显名在朝廷上。然而唯独子美不幸死去了,难道不是子美的命运吗。可悲啊!庐陵欧阳修序。1.D16【解析】居:治理。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如本题D项中,“侯居常三年”这个句子,结合语境来看,上文说的是郭文麓郡侯治理常州的情况,下文则是说郭升任山东副使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居”解释为“居住”是不正确的。2.B3.C【解析】“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文本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是,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4.(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解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1)“苟”,如果;“捐”,舍弃;第一个“为”,成就;第二个“为”,构成;“锥刀”,锥刀尖般的微利;“算”,算计。(2)“奉”,供养;“身”,自身;“薄”,俭薄;“资”,依赖。(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知”,了解;“乌得”,怎么能。5.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16【解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谈的是王慎中写作文章开始学习秦汉的笔法,后来学习欧曾,尤其学习到了曾巩的手法,而唐顺之最终也赞同王慎中的观点并跟从学习;从具体词语来看,其中“秦汉”“东京”“欧曾”“唐顺之”“旧作”都是名词,而“无可取”“已而”“作文之法”“师仿”“得力于”“不服”皆是文言文阅读乃至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词汇,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就可正确断句。【参考译文一】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致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郭文麓郡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文麓郡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文麓郡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文麓郡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文麓郡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郭文麓郡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文麓郡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文麓郡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行为难能可贵。16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文麓郡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文麓郡侯的赠序。郭文麓郡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文麓郡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文麓郡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文麓郡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文麓郡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参考译文二】王慎中写文章,最初也主张效法秦和西汉,认为东汉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的。后来懂得了欧阳修、曾巩的作文之法,于是把他以前的作品全部烧毁,一心一意效法欧、曾,以他们为师,尤其受到曾巩的影响大。唐顺之开始不服他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同意慎中的意见,并跟随他学习。1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