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学年高中语文周末培优第08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资料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显宦(huàn) 档次(dàng)纤细(xiān) 涕泗交流(sì)B.绮丽(qí) 屏息(bǐng) 熨帖(yù) 卷帙浩繁(zhì)C.佝偻(gōu) 笨坯(pēi) 犄角(jī) 心广体胖(pán)D.发酵(jiào) 付梓(zǐ) 豢养(juàn) 顺蔓摸瓜(wàn)【答案】A【解析】B项,绮qǐ;C项,坯pī;D项,豢h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仰 文采 风和日丽B.精焊 酣畅 博闻强记C.宏亮 沧茫 泪下沾襟D.机缘 气慨 大汗淋漓【答案】A【解析】B项,焊一悍,C项,沧一苍,D项,慨一概。3.课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下面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9-【答案】D【解析】直接抒情是直接表现对人物或事件的爱憎态度,除D项外,其他三项都是直接抒情。4.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3分)①“球风________实用,心态静如止水”吴曦发自内心的感慨,道出了一名年轻球员在成长中的矛盾心理,但他也大可不必如此忧愁,因为如今的他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②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东方红•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沙龙”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也表达了对目前经济________的忧虑。③拜仁获得禁区正面定位球机会,范比滕重炮轰门遭封堵,而球________被踢爆,让场上球员目瞪口呆。A.简捷形势居然B.简洁形势竟然C.简洁形式居然D.简捷形式竟然【答案】A5.下列加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答案】B【解析】“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为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妥。应为“叱咤风云”。A项,“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C项,“整整齐齐”指排列有序,非常整齐;D项,“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6.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9-①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研究历史离不开叙述③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④也包括历史叙述主题个人意识的传递⑤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⑥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A.②③⑥①④⑤B.⑤②③①⑥④C.②⑤③⑥①④D.③⑤②⑥①④【答案】C【解析】②⑤强调历史与叙述的不可分,③⑥讲述历史叙述的功效,其中重点在于“传递”,①④具体讲述传递。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B.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之后,梁启超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C.1926年,梁启超明知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答案】B8.“批注”就是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阅读后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挖掘和整理。请参照示例,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段写一条批注,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5分)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批注:表现先生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重。“-9-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批注:【答案】叩不尽的秃头,引不完的知识,挡不住的真情;生动的细节描写,尽显其朴素自然、真诚率真的真性情。(抓住文本内容理解和体会即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4分)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9-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1945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国后,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摘自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有删改)1.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5分)【答案】①-9-描写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是为了给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作铺垫;②用一次“不太顺利”的旁听经历来反衬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的“如坐春风”之感,给作者“无法比拟的享受”;③展示了两位大师不同的形象、风格。【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构思艺术。答题时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形象塑造方面分析即可。2.请简析第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寅恪先生授课曲折有致,引导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最终获得真知的过程,从而突出了先生授课艺术的精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从表达特点看,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先生的讲课风格,答题时围绕这个要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5分)【答案】第一问:①寅恪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②寅恪先生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③寅恪先生对后辈真诚细心的提携爱护;④寅恪先生非其道不取其财的耿介性格;⑤寅恪先生精湛的授课艺术。第二问:寅恪先生名扬海内外,但衣着朴素,走在人流中毫不起眼,体现了朴实无华的个性,更受人尊重;当今演艺界、学界一些稍有名气的人,处处追求前呼后拥、闪亮登场的排场,反而有损形象。【解析】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根据原文总结大师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一点谈看法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9-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9-。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7.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答案】DE【解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文章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可看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很多”。B项,“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加喜爱梁实秋”,属于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选项无视界定,扩大范围。2.简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4分)【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手法的题目,主要手法是“引用”引用主要的作用是真实可信,属于侧面描写,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答作用。-9-3.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5分)【答案】参考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具体表现在: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4.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鲁迅。理由如下:(1)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2)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答案示例二:我更喜欢梁实秋。理由如下:(1)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2)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