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01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谈谈“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11(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景交融”。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4~7题。诸葛孔明陈亮11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1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司马懿不能与孔明匹敌原因一组的是①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②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③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④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⑤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⑥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6.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宋】陆游11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②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此词作于1164年,词人时任镇江府通判。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遗恨: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十余年,广储军粮,为晋朝灭吴作准备。他死后两年,东吴被灭。8.本词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9.请简要分析词中“古今愁”的具体含义。(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2)早岁那知世事艰,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3)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4)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5)夜中不能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三、语言文字运用11.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B.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C.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D.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12.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椒房阿监青娥老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子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11B.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C.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D.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1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B.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C.“作为一名公安特警,当党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刻,即使是面对死亡,也要义无反顾。”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D.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家伙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了,我们这些做朋友的怎能不替他高兴呢!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李毅中指出,工信部将尽快出台政府采购等财税配套政策,颁布并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重点扶持小企业和微型企业。B.菊花茶之所以被归为就寝时的饮品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适度的镇定效果,对无法放松的神经或身体来说,它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中药。C.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D.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博客中说,造假是藏不住的,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现在暴露出来的仅是冰山一角。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李白有一首诗《越中览古》,写的是越王勾践打败对手以后,逐渐丧失警惕,最后落得和吴王一样的下场的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实就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11①为了发愤图强②使得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在二十年后一举消灭吴国③他只好过着比普通百姓还艰苦的生活,卧柴薪,尝苦胆④想那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强敌林立,虎视眈眈⑤正是强大的对手⑥他哪里敢放松警惕A.①⑥④⑤②③B.④②⑥①⑤③C.①③④⑥⑤②D.④⑥①③⑤②16.前一段时间,一组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肩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对“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发微博说:“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何处?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1)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微博中所说的“南村群童”欺负杜甫一事出自杜甫的哪首诗歌?请写出诗中叙述这一事件的几句诗句。(2)请你针对这种涂鸦现象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表达你的批驳态度。参考答案1.D【解析】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结果意境。2.B【解析】B项,“都必须经过”在原文并未出现。3.D4.A11【解析】敌:匹敌。5.C【解析】③④是司马懿欺骗他的部下所说的大话,排除这两项,故选C。6.C【解析】“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并非李靖,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推崇。7.(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啦。(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解析】(1)特:连词,只不过。霸者:称霸的人。(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河。为:修筑。【参考译文】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受乱世之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被起用。(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人没有谗言可进。权势大但主上不猜疑,权高位重而部下不忌妒。励精图治使蜀地风俗教化清正明直。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啊。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孔明都处理得非常好,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同他们谈论孔子到鲁国出仕和自比老子、彭祖呢!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司马懿匹敌,这无异于小孩子的见识。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司马懿的话而相信他吗?而不知道他的话都是骗人的。司马懿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在孔明用兵的间隙,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些评论的人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当初孔明兵出祁山,司马懿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收拾辎重日夜兼程前往。(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司马懿欺骗部下说:“我们连夜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能战胜他们,后面何以为继?这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啊。司马懿心里知道是这样,只是表面上说大话来欺骗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兵斜谷,司马懿又率兵抵挡他。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未靠近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军队快要到达了,司马懿欺骗众人说:“11诸葛亮如果真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山出兵依靠山势摆下阵势。如果向西到五丈原,各路军马就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了,率领部队长驱直入,前来与他交战,这也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不会做的事。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会从此地出兵,聊且狂妄地用这些话来表现诸葛亮的怯弱,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并且能稍稍安慰军心。所以孔明带领严整有法度的军队,不用欺骗的权术,不贪图小的胜利,他就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抓住时机,善于谋略但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无实权。”诸如此类,都是在孔明用兵间隙时,胡乱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手下,这哪是他的真实想法啊!那些善于洞悉别人真实想法的人,不在他的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他的对手死后再做出判断。孔明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话是那样的。等到他死后,司马懿巡查孔明军队的营垒阵地,整理衣襟慨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这是他看到诸葛亮的治军的规矩法度,远在自己之上,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才恍然若失,不自觉而说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了。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司马懿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他骗了吗!唐朝的李靖,是谈论军事的雄辩之人。我曾经读到他的以提问、作答形式而写成的书,领略他论述孔明用兵的妙处,详细完整;对司马懿却只字未提。他是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因此能够看得出来,世上那些迂腐书生的观点,为什么不是李靖这样的观点呢!孔明距今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懂得他的人。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愤恨,所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使世间拿成败论英雄的人稍微收敛一些。8.本词的前四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的顺序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与后面所描绘的历史场景相呼应,为全词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对景物形象的掌握,本词从多景楼的气势写起,自“江左”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词人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从而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勇气与挥戈跃马的豪情。9.①古愁:a.虽然当年孙刘联合大破曹操,但终为魏国所灭;b.西晋大将羊祜终生志在灭吴而未能亲见东吴的灭亡。②今愁:a.宋朝不敢再发兵收复失地;b.自己在偏远之地做官,有着满腔的爱国豪情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1110.(1)六宫粉黛无颜色(2)中原北望气如山(3)聊逍遥兮容与(4)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5)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11.B【解析】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头风为“石尤风”。12.B【解析】这里是反用其义,指在外的丈夫寄给妻子的信。13.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B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D项,“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将会遇到什么糟糕情况无法预知。14.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修订并颁布”。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C项,搭配不当,将“塑造”改为“铸就”。15.D【解析】分析供排句可知,④⑥相连,是一个完整的语意;①③相连,是一个完整的语意;⑤②相连,是一个完整的语意。其中,④⑥两句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背景,应放在前面;①③两句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具体行为,应放中间;⑤②两句是卧薪尝胆后,取得胜利,应放最后。故正确选项为D。1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11(2)示例一: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的随意涂鸦行为,但其中一些恶搞,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应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行为规范。示例二:这是童心吗?这是幽默吗?这就是潮流吗?这已丧失了对伟大诗人的尊重。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11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