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双基限时练(二) 1.2论“雅而不高”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概论 愤慨 剀切 同仇敌忾B.档次 跌宕 荡涤 长歌当哭C.桑梓 仔畜 姊妹 锱铢必较D.监生 间或 见谅 图穷匕见解析 B.均读dànɡ;A.概ɡài,忾kài,其余读kǎi;C.锱zī,其余读zǐ;D.图穷匕见xiàn,其余读jiàn。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届。于是有意给他们从新组合。B.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应生辉,又可相形见绌。C.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呢古丁或摆弄臭脚则不雅。D.雅行中时而露出低俗破绽,概因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持。解析 A.届—界,从—重;B.应—映;C.呢—尼;D.概—盖。答案 A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学生觉得鞭长莫及,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顶礼膜拜,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心领神会。A.鞭长莫及B.顶礼膜拜C.碰撞D.心领神会解析 “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这里指才华及不上,应用“望尘莫及”。B.“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符合语境。C.“碰撞”一词可用于形容不同思想的撞击。D.“心领神会”指深刻地领会,符合语境。答案 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解析 A.不合逻辑,“基本”与“爆满”自相矛盾;B.否定不当,“不是”应改为“是”。C.句子杂糅。“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不通。正确的说法是“引导青少年树立如此意识和养成如此习惯”。答案 D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三希堂·竹谱序》)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B.我很欣赏哈佛校训上的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中国青年也应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C.记忆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有些强迫记忆,急用时,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一句偶发的戏语,竟变成“永不消失的电波”。D.武汉大学的吴天明教授在近日召开的一次大学语文研讨会上,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该教些什么?它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解析 A.句内括号注释要紧靠被注释内容,前括号前面的逗号移到后括号的后面。C.“有的”前逗号改为分号。D.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答案 B6.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①高雅是寓于平凡生活中的一种态度②真正的高雅未必就是生活富足的人们的专利③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④未必就是衣着光鲜、举止翩翩⑤也许只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⑥也许只是一只为帮助别人而伸出的手A.②④⑤③⑥① B.①②④③⑥⑤C.②④①③⑤⑥D.①⑤③⑥②④答案 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想俗都俗不下去,仍止不住雅气四溢,这该说是“超高”之雅。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免得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而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我们整天地“大干快上”,什么外装修内装修都搞得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反过来“豪门”化、“帝王”化、“恺撒”式、“维多利亚”式的物质设施倒成了一面哈哈镜,随处映照出我们这些物主的百般丑陋与滑稽,这就不应该了!7.第1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要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8.作者是怎样证明“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的?又是如何证明“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列举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讥笑那些以饮酒看花、吟诗作赋为能事的矫揉造作之徒曰“雅得太俗”,推行白话文的胡适使劲地就俗,所作打油诗、宝塔诗之类仍是俗中大雅。9.第2段中“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中的“物”和“习”的含义是什么?全句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全面地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物”指物质和环境,“习”指人的行为。全句主要说明如果环境优美,物质丰富,人又有文明的行为习惯,那么这种人就越发显得可敬可爱;反之,如果环境优美,物质丰富,人却没有文明的行为习惯,那么这种人就越发显得可憎可鄙。10.第2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用浅显的语言、生活中的细节来向人们展示了怎么才能使得表里相统一;假如不能做到的话,会使得较好的物质条件变成了对自己的极大嘲笑。这是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作者用这种议论方式收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三、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论发脾气聂绀弩听说世俗所谓的大人物中,竟有动辄发脾气的,拍桌子、摔茶碗,诸如此类。发脾气的时候面红耳赤,气促心跳,不但自己吃亏,样子也难看。大人物是要装得有威可畏,有仪可像的,竟肯以难看的样子示人,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在。什么不得已呢?曰:生活上有不如意的地方。人生活在社会里面,社会既存制度,是一种使有些人的生活如意,而另外一些人不如意的东西。就现制度说,如果是官,是上司、是师傅、是丈夫、是太太,就比较如意;是百姓、是下属、是徒弟、是妻子、是丫头老妈子,就大不如意。生活上既大不如意,容易动肝火,有发泄的机会就发泄,是不足为奇的。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本以为时乖运舛,为天地所不容;及至听见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原来是这两位仁兄在谋害,怎叫他不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呢?但,大人物在现制度下,应该是属于如意的一方面,为什么也发脾气呢?那是因为不如意的人发了脾气的缘故。不如意的人既然发了脾气,就对于现状不能不有或多或少的危险,促成社会的或多或少的变动。他们是不如意的,也就是贫困的、卑贱的、被侮辱;当然希望这变动,一变动,他们的生活就说不定有多少改善的可能。大人物和他们相反,他是如意的,即在现状之下,是富有的、高贵的、被尊崇;当然不希望变动,一变动,自己的生活就会改恶。纵然是大人物吧,要社会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一成不变,也难以办到,因为社会上真有人的生活不如意,而那些人又出奇地多;真有人在那里发脾气,而脾气又发得出奇地大。如果仍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应多变,以缓变应急变,以假变应真变,那自己倒很容易就变成日暮途穷,倒行逆施,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知是世界跟他开玩笑,还是他跟世界开玩笑。这是大人物之所以有脾气的根本原因。凡发脾气,必定有对象,对象必定是人;如果对自己发,对草木鸟兽发,那只能算是发脾气的变种,不能列为正宗。同时,凡发脾气,必定是被发的对象哑口无言,或者连声谢罪。否则就是两人吵嘴、打架,而不能叫做某人发脾气了。如果这样,那就有许多人虽有脾气,也不一定有发的机会,百姓不能对老爷发,下属不能对上司发,徒弟不能对师傅发,妻子,尤其是下层社会的,不能对丈夫发,丫头老妈子不能对太太发,那些人多是直接蹂躏他们,使他们的生活不如意的,也就是正应该对之发脾气的,可是他们不能发,一发,生活就会变得更不如意。百姓不能对官老爷们发脾气;反过来说,官老爷们却可以对百姓发,岂但可发,并且正是发的好对象。一边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边是“不怕官,只怕管”,什么人对什么人发脾气,什么人被什么人发,按部就班,毫不假借。三十几年来,政制有了若干改变,社会也有若干改变,但有些人,尤其是大人物之类,如前所述,本是不愿意改变的,他们的观念,也就真正毫不客气地没有改变。总还以为官是民之父母,某种地位,是古之帝王。自己成了帝王就要发帝王脾气;没有成为帝王,就忍受别人的帝王脾气。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们倒是两者都能适应的。加之社会既在变动,不如意的事本多,要拍桌、摔碗或者看别人拍桌、摔碗之类的事,就传到我们小百姓的耳朵里来了。从大人物常发脾气这事看来,莫非咱们这时代真要向前跨一步了么?11.请根据文意概括大人物发脾气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找准答案有效区域。根据第三段开头“但,大人物在现制度下,应该是属于如意的一方面,为什么也发脾气呢?”可知此题答案在此句话的后面,分层后加以概括即可。答案 ①直接原因:不如意的人发了脾气。对于现状有危险,会促成社会的变动。而大人物则不希望变动,一变动,自己的生活就会改恶。②根本原因:大人物如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以不变应万变,很容易就变成日暮途穷,倒行逆施。12.理解“在君主行乎君主,在臣仆行乎臣仆,他们倒是两者都能适应的”这句话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句不离段”“瞻前顾后”,根据画线句子的前句“自己成了帝王就要发帝王脾气;没有成为帝王,就忍受别人的帝王脾气”可知,大人物对身份的界限拿捏得非常到位。答案 那些大人物身份的人是君主时就向臣仆发脾气,同等,一旦易位便反过来,他可以接受上司的发脾气,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君与臣、官与民关系的本质矛盾。1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文逻辑严谨,文字生动,从第二段到结束处处运用对比法,反衬法,例证法,层层递进,形象鲜活。所以很容易找出实例。答案 ①对比论证,如文章第二段把生活如意者与不如意者进行纵向对比,文章最后一段把大人物是臣仆接受别人发脾气和是君王时发别人脾气进行横向对比后,便列举发脾气的各种人等,层层递进,形象鲜活。②例证,如,第2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证明“生活上既大不如意,有发泄的机会就发泄,是不足为奇的”的观点。四、语言表达14.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等网络平台上,编制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所给语段共三句。第一句写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第二句写参与活动的人很多,参与形式多样;第三句写该项活动很有价值。概括语段内容时就需要把这三句话的主要意思分别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答案 示例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15.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向全校师生征集新校区楼群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为“躬行楼”写出两条楼名诠释。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显示了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②体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③体现文化底蕴——陆游《冬夜读书示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6.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答案 ①当你开始上坡,走在平衡点之前时,以为你可以越走越高。③当你退回平衡点时,你会发现原来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