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者赵鼎、张元幹、陆游、刘辰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2.认识作者在词中表现的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等爱国感情与抱负。3.理解词作豪放悲壮的词风、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鹊桥仙·夜闻杜鹃陆 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家乡。诗意解读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经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名句识记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考点演示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案 运用了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一、作者简介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8\n。赵鼎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受到牵连。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张元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做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他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约9300首。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在陆游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思想,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人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刘辰翁所作诗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二、写作背景《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是南宋中兴名臣,他反对秦桧议和,深忧国家民族之命运。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建康。建康作为江防要塞,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时令又恰值元宵,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节的盛况,作者填写此词,抚今追昔,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感情。8\n《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张元幹写过两首《贺新郎》,第一首是写给主战派领袖李纲的。当时李纲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还乡,张元幹在《贺新郎》词中对李纲表示支持,鼓励他不要退隐,要俟机出山。第二首即是本词,是写给待制胡铨的。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已先因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等三人头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获重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张元幹不避风险,作《贺新郎》为他饯行。张元幹因此受到下狱、削籍除名处分。这两首《贺新郎》都是当时反对投降的号角,抑塞磊落,沉郁悲壮,从此使词成为议论国事的工具。张元幹、张孝祥因作爱国词,被称为辛稼轩词的先驱。《诉衷情》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国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柳梢青·春感》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宋亡后,甘居淡泊,埋头著书,尽管如此,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他一生著作颇丰,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多抒难以抑制的亡国之痛,格调悲凉沉郁。宋亡后,刘辰翁写下了这首《柳梢青》,抒写了亡国之痛。本词是他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期间的作品。1.填空。(1)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2)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3)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5)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6)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中兴名臣,有词流传于世。张无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南宋著名词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爱国词人,有词集《须溪词》流传后世。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九地黄流乱注。九地:九州8\n(2)当年万里觅封侯。觅封侯: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3)关河梦断何处。关河:关塞、河防,即边疆(4)胡未灭,鬓先秋。鬓先秋:头发早白(5)春入愁城。愁城:一般是形容内心哀愁之多。在此是指在元军统治下充满忧愁的南宋京都临安(6)那堪独坐青灯。那堪:怎么受得了(7)辇下风光。辇下:代指京都。辇,皇帝的车驾《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以“天涯海角悲凉地”上元作为描写的基点,通过“记得当年全盛时”转入对“全盛时”上元情景的回忆,在对比中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悲。8\n《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诉衷情》这是一首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柳梢青·春感》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柳梢青·春感》就作于隐居期间,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1.直点题面,语言自然通俗,平淡蕴藉。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迅速。“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在金兵南侵之际,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蕴深情。“忽惊春到小桃枝”,以小桃枝点出上元。词句流畅秀丽,于轻灵中寄重慨。2.绝妙的章法。“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是词中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至此句为上片歇拍,应如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片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阕,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不可割裂。它在上片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接着就写“全盛时”情景。3.避实就虚的写法。词人写“全盛时”的元宵节盛况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它“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构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写花枝如何袅娜,月光如何皎洁,宫殿如何晶莹,云彩如何绚丽。从虚处着笔,就避免了一般化,读后令人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让人浮想联翩。4.怆然的心境,沉痛的爱国之情。起首二句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相呼应,兔起鹘落,将词人此时的特定心情,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出来。8\n“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建康距离北宋都城开封,实际上并不甚远,然而对一个乱世中流离在外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这样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连连加重语气,以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结尾二句又一转折,写词人由对往事的回忆回到悲凉的现实。在“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感情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景物全非,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片“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抒发炽热的爱国情感。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1.悲愤慷慨的爱国之情。北宋覆亡,士大夫南渡,此期悲愤慷慨的忧国爱国的词人们,名篇迭出,张元幹则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忠愤悲慨,感人肺腑。“梦绕神州路”,言我辈魂梦皆不离那未收复的中原故土。“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值此素秋,金风声里,一方面听此处吹角连营,似乎敌军武备军容,十分雄壮,而一方面想那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离离,一片荒残。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严词质问,绝似屈子《天问》的体格。2.深沉真挚的离别之情。上片一气写来,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到1142年,秦桧又借故对其迫害,再次被贬到新州),当时作者也寓居福州,不顾政治处境的险恶,作此词为胡送行。这两句笔力盘旋飞动,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写“疏星渡河汉”、“金波淡,玉绳低转”,何其神理之相似!而在芦川,悲愤激昂之怀,忽着此一二句,益见其感情之深挚,伫立之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只知大嚼为食,而不晓得细品为饮者,浅薄之人难以体悟其中深味。下片言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竟在何处,想象也觉难及,其荒远之状毕竟何似,相去万里,更欲对床夜话,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岂复可得!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更去衡阳几许?鸿雁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前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罕见。 《诉衷情》1.运用典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诩、自负、自信的神情和坚守执着的追求精神。8\n2.运用对比。(1)“万里”和“匹马”的对比。“万里”和“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一派卓尔不凡之气。“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香》)。(2)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无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惊心。“一事无成霜鬓侵”,对镜理发,一股悲凉的意绪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总结一生,反省现实。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只是在梦中。“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 《柳梢青·春感》1.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是这首诗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词的上片,全是身在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今年元宵节凄凉情景的想象,其中虽也写到“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但都不是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着重于主观感情的显现,像“春入愁城”这样的叙写更完全是虚涵概括之笔。下片则纯从空际盘旋。“想故国高台月明”,只显现出故都的宫殿楼台在一片惨淡月光映照下的暗影,这当中所包蕴的种种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兴亡之慨尽在不言之中。结尾三句,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具体内容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唱叹之笔虚点,让读者透过那饱含沧桑今昔情味的语调和内涵丰富的典故想象得之。由于采取这种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写法,读来别具一种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致。2.运用典故。海上心情,一般都理解为指宋朝一部分士大夫和将领,在临安失守后先后拥立帝昰、帝昺,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但这首词既然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则其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有相当时日,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了。吴熊和说:“‘海上心情’,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汉书·苏武传》:‘8\n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刘辰翁宋亡后的危心苦志,庶几近之。”这个理解是非常正确,切合词人思想感情的实际和典故的字面及内在含义的。以“海上心情”作结,不只是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收束。1.诗词作品中的“景”(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情境)有“实景”,也有“虚景”。实景是写作时的真实情形,虚景则是回忆中的或想象中的景象。许多描写家国之思与人生经历的作品常常将实景与虚景作恰当的经营构造,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请体会并指出本课词篇运用实景与虚景的具体例子。答案 《鹧鸪天》实景:“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以实景直点题面,说明在金兵南侵之际,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表达了凄伤之情。虚景:“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如何袅娜,月光如何皎洁,宫殿如何晶莹,云彩如何绚丽。从虚处着笔,就避免了一般化,读后令人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虚景:“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值此素秋,金风声里,一方面听到此处吹角连营,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另一方面想那故都汴京,已是禾黍离离,一片荒残。即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此句便预想别后情怀,盖饯别在水畔,征帆即远,犹不忍离去,伫立以至岸柳凉生,夜空星见。盖见词人与友人感情之深挚。《柳梢青·春感》虚景:“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今年临安城元宵节的凄凉情景及想象中临安城元宵节鼓吹弹唱的情景,义愤之情溢于言表。其中虽也写到“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但都不是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虚涵概括之笔。下片则纯粹从空际盘旋。“想故国高台月明”,只显现出故都的宫殿楼台在一片惨淡月光映照下的暗影。最后三句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具体内容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唱叹之笔虚点,让读者透过那饱含沧桑今昔情味的语调和内涵丰富的典故想象得之。2.简析《诉衷情》中的人物形象。答案 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壮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