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导学案】(教师用书)2022版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资料简介

【导学案】(教师用书)2022版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荻花(dí)  悯然(mǐn) 商贾(ɡǔ)  憔悴(cuì)B.转徙(xǐ)迁谪(zhé)西舫(fānɡ)迸裂(bènɡ)C.银篦(bì)幽咽(yè)铁骑(jì)管弦(xuán)D.悄然(qiāo)嘲哳(zhā)呕哑(ōu)霓裳(chánɡ)  [答案]A(B“舫”应读作fǎnɡ;C“弦”应读作xián;D“悄”应读作qiǎo)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③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⑤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C(①“暂”是“忽然,一下子”的意思;⑤“拨”是“调,拨动”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⑩整顿衣裳起敛容A.①⑤⑧  B.②④⑨  C.③④⑥  D.⑦⑨⑩  [答案]B(①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③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使超过一般。⑥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物体的色彩。⑦古义:年纪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⑧古义:以前,先前。今义: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⑩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2)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3)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 (5)       ,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6)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7)       ,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8)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 -3-\n  [答案](1)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2)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3)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4)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5)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8)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 枝 词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 枝 词白居易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5.被誉为三峡文化奇葩的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盛于唐宋,影响诗坛。这两首诗中虽都有“愁”字,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分析。答:      [答案]刘诗中表现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情意;白诗表达的是在江畔楼上卧病的长官(古时称州、郡长官为使君)在政治上失意,远谪蛮荒之地,无法排解忧愁。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语言特色。答:       [答案]语言风格上,两首诗都质朴清新,以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但刘诗清丽自然,生动地描述了春天长江三峡的优美景色。第二句的“拍”字,描写江水的动态极为精彩;后两句是年轻姑娘在春天的感叹,用花红易衰形容男人情意的不可靠,用水流无限比喻姑娘的苦恼,贴切清新,富有民歌的特色。而白诗起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蛮儿巴女齐唱的氛围为下句抒怀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愁绪,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二、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7.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答:  -3-\n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8.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观点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观点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观点三: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说明看法,意思对即可)9.“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将月夜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凄美。请扩展这两句诗,根据语境,构造合理的情景。(不少于50字)答:      [答案]秋夜朦胧,微风拂过江面,岸边的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离别时分,迷茫的月影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波光和着月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10.阅读下面的文字,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答:     [答案]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要把握几个要素:地点、有关典故,以及命名的原因等,语言要求简明)-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