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离骚》 教学案 苏教版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离骚》 教学案 苏教版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离骚》教学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的有关文学常识。2、弄懂节选内容的意思,并能体悟诗句中的情感和思想;了解作者的心志。3、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弄懂节选内容的意思,并能体悟诗句中的情感和思想;了解作者的心志。一、导入:大家还记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风骚是指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其中的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那么,什么是离骚呢?请大家翻开预习案。我们一般认为,离,指遭遇;骚,指忧愁。离骚即指遭遇忧愁。屈原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见预习案)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但他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念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正方直的品质,两千多年来曾影响了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二、检查预习案三、新授1、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2)生齐读(3)分析1-8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出生在帝王家庭,与楚王是同根,爱楚国是我的本分。写自己出生的时间: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样一个奇异的时刻,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板书:出身帝王家庭与楚王同根3,生日寅年寅月寅日名字名正则字灵均指名朗读1-8句(4)分析9-12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①我内在的美质主要有哪些呢?[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②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板书:高贵的出身帝王家庭与楚王同根内美生日的祥瑞寅年寅月寅日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好的名字名正则字灵均重之以修能上天与先人赐予我众多内在的美质,可我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诗人通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5)分析13-20句两个“恐”写出了诗人的焦虑,那么诗人焦虑什么呢?“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于是他“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是担心自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这是担心楚王,担心楚国的前途命运。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6)分析21-24句于是,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2、艺术特色(7)《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诗经》相比,《楚辞》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包含五言六言七言,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另外,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8)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一个大老爷们把自己打扮得像女人一样,是不是性别取向上有什么问题?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再来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有着远大抱负的人怎么会心念美人呢?这表现的是屈原的儿女情长吗?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课堂小结:3,《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短短的24句,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教学反思:《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然而对于古文基础尚浅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离骚》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对屈原有一些了解,比如知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与屈原的联系,但对屈原的作品却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要真正读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与《诗经》不同,《诗经》多为四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更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感觉不好读,都有点畏难.另外,《离骚》中夹杂的方言的较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第二,从内容上看,《离骚》多用象征手法,其中出现的“香草、美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而这些“香草、美人”对现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读懂并非易事。可以把理解、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