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做自立自强的人》本单元的地位步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但在遇到挫折时,还是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但是,从依赖走向自立自强是人生的必然要求。本单元在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断乳”,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掌握自立自强的正确方法。本单元内容既是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的拓展和延伸,又为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作了铺垫,并且与这几个单元一道构成了本册教材的主体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帮助学生掌握自立自强的正确方法,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二、本课知识结构:做自立自强的人走向自立人生自己的事自己干自立人生少年始自立的含义自立的表现人生需自立自立的重要性自立的必要性自立所需的能力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不能再有依赖依赖使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依赖使人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自立与自主自立就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主能明确并承担责任多实践,多锻炼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实践人生当自强人生自强少年始自强,进取的动力自强的含义自强的主要表现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自强品质对成功人生具有重要意义要自强,不要自弃少年能自强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对理想要执著追求,不懈奋斗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我,不放任自己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发扬长处,避开短处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三、课程标准本单元主要依据有:“成长中的我”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成长中的我”第二部分“自尊自强”中的“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第一部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的“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2\n四、学情分析1、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受特殊的关怀和保护,许多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他们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自立自强精神非常缺乏。2、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父母就精神不安,生活无法处理。这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少数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或自己遭遇挫折后,无法面对,产生自弃心理。3、社会化是一个学习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获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初中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4、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社会对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只有自强者才能生存与发展,而学生的精神状态与社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五、总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强、自立的含义、表现和作用,知道自立自强的方法,明确自立自强要从少年开始。能力目标:尝试实践培养自强和自立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自强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体验自立、自强的意义,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渴望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生需要自立、自立与自主、怎样培养自立、自强的作用、怎样培养自强教学难点:不能再有依赖、自强的含义和表现、七、教学策略1、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课前做一个学生依赖程度和自立程度的调查,并搜集学生在学习独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二)课前可以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自强方面的现状(面向部分学生和家长),教师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成功人士自强进取的小故事与相关的寓言故事等,最好能有音像资料。学生准备: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世界各国青少年自立状况调查、走访或搜集自己身边的成功人士与具有自立自强品质的人物,亲身体会自立自强的重要。2、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尽量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念(即结论部分应多由学生思考、感悟、交流而得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到行动上,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3、注重开展社会实践:结合本课教学,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走访身边的自立自强的人,感受自立自强的意义。二、搜集、查找各种资料,了解自立自强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尝试为父母做一顿饭,制定自立计划等,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八、课时安排:本单元四课时,第三、第四课各两课时,每框一课时。2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