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节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观察与思考当我们将筷子或汤匙放在有水的玻璃杯中时,会发现筷子或汤匙变_____了,这是光的_________造成的。2、动手做一做实验一:把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实验二:用一只较薄的玻璃容器盛水,让一束光从容器底部射入水中,使光束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光束在水中和容器中的径迹。3、动脑想一想a.实验一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有没有变化?若有变化,怎样变化?b.实验二中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平面时,光的__________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光线发生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发生的。2、有经验的渔夫在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看到游泳池的水比实际的浅,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光的_________造成的。3、通过放在写字台上的玻璃板观察板下的文字,所看到的文字的位置往往比实际位置______(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___________造成的。4、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入射角是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5、水缸内灌满清水,我们看到缸底的深度比实际深度要()A、深B、浅5\nC、一样深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某同学涉水过河时,看到水底的石头是()A、变浅了的石头的实像B、变浅了的石头的虚像C、变深了的石头的虚像D、变深了的石头的实像2、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界面发生了折射,下图中正确的是()3、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曲B、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看到映出的岸上的景物C、池塘水的深度,看上去比实际的要浅D、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手的各种姿势形成的手影4、站在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木块、水下的游鱼、池边的树木和天空的白云。那么,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A、木块B、游鱼C、树木D、白云5、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2)海市蜃楼的现象(3)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的的影子(4)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A、(1)、(3)B、(1)、(4)C、(1)、(2)D、(2)、(4)6、潜水员在水下看见鱼在水中游动,这是由于光的()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D、反射和折射7、5\n如图是一束光线斜射入厚玻璃砖,并通过玻璃砖折射的光路图,其中符合折射规律的是()1、观察从水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筷子在水里的部分向哪里弯折?为什么?2、用一个搪瓷碗,在空的碗底放一枚硬币,移动碗的位置,使眼睛恰好看不见硬币(因为其他光源在硬币上反射的光线被碗挡住),如图所示,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让另一个同学慢慢向碗里倒水,同时注意观察,当水倒到一定高度后你看到硬币了吗?产生这种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海市蜃楼5\n夏天,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向远方望去,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楼”,也叫“蜃景”,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在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在沙漠里也会看到蜃景,太阳照到沙地上,接近沙面的热空气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小。从远处物体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小的热空气层时被折射,入射角逐渐增大,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人们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处物体的倒景,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的一样,沙漠里的行人常被这种景象所迷惑,以为前方有水源而奔向前去,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在炎热夏天的柏油马路上,有时也能看到上述现象。贴近热路面附近的空气层同热沙面附近的空气层一样,比上层穿空气的折射率小。从远处物体射向路面的光线,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从远处看去,路面显得格外明亮光滑,就像用水淋过一样。请回答下列问题:1、“海市蜃楼”是属于光的什么现象?2、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一现象?5\n参考答案1、传播,反射,弯折,折射2、折射3、高,光的折射4、50°,30°5、B6、B7、D8、B9、D10、C11、A12、B实验题提示:1、向上弯折,由于光发生了折射2、看到了硬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从硬币发出的漫反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当光线射入人眼,人凭光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