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黄金C.氖气D.氯化钾2.(2022·宁夏中考)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发生改变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变化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3.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测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来推测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6B.电子数为8C.中子数为6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4.(2022·烟台中考)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右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bcdB.abc C.bcdD.ad5.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冰”是纯净物B.“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C.“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D.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6.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B.分子运动的速率变慢了C.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D.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7.(2022·泰州中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带电的微粒都称为离子B.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8.(2022·广州中考)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A.甲是阳离子B.乙是阴离子C.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D.甲、乙都属于金属元素9.(2022·梅州中考)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10.下列各种原子各1g,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括号内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氧原子(16)B.铁原子(56)C.氢原子(1)D.硫原子(32)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包括6小题,共42分)11.(8分)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各空:(1)2个氢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3)2个钠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4)氧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12.(6分)试用“分子”“原子”或“元素”回答:(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________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________间的距离变大了。(2)氧________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铁________保持铁的化学性质。(3)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据图比较分析,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的种类和数目不变,________的种类改变。13.(6分)(2022·山西中考改编)请解释下列变化:-7-(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条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二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8分)下图是构成纯净物的粒子间的关系图。请在A、B处填入物质的化学符号,C、D处填入粒子名称(填“分子”“原子”或“离子”)。15.(8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示意图,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1)一个水分子共有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原子核。(2)我发现如下规律:①化学反应中,第Ⅰ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__电子(除H外);第Ⅵ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__电子,都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________数。②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同一纵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数。③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________。16.(6分)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7-(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8分)17.(14分)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Ⅰ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氯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图Ⅱ表示为:①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③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2)如果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4分)已知一个氨气(NH3)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l)分子的质量,且分子运动速率和其质量成反比。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又知氨气与氯化氢相遇发生如下化学反应: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白色固体)。A中充满HCl气体。B中充满NH3气体。当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大量白烟生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7-(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白烟现象,应怎样操作? ____________ 白烟首先产生在________(填“A”或“B”)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答案解析1.【解析】选D。二氧化碳、黄金、氖气和氯化钾分别由分子、原子、原子和离子构成。2.【解析】选C。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故A说法合理;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中,所以人闻到香味,故B说法合理;汽油挥发,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分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C说法不合理;食物变质,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D说法合理。3.【解析】选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为6,则电子数和质子数均为6;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4,则中子数为14-6=8。故选A。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两点:(1)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2)正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也带正电,两种粒子应该相互排斥,α粒子距离原子核较远时不受影响直线穿过如b;α粒子距离原子核较近时,由于斥力的作用α粒子发生偏转如c,或返回如d。所以轨迹可能为bcd。5.【解析】选A。水结成冰,只是水的状态改变了,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水分子并未改变,分子仍然不停运动,升温使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可使“热冰”融化,故B、C、D皆错。6.【解析】选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中间去了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运动速率变慢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改变了,由一种分子变成了另一种分子,说明有新分子即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的过程中,没有新分子生成,属于物理变化。7.【解析】选A。带电的微粒有离子、原子核、质子和电子等,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故A叙述错误;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微观上分子的种类不变,故B叙述正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故C叙述正确;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D叙述正确。8.【解析】选C。本题结合粒子结构示意图考查原子的结构及离子的形成。甲、乙粒子核电荷数分别为8、10,核外电子数均为10,故甲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乙为氖原子,两种粒子的核电荷数不同,故属于不同种元素;两种元素的名称中不含有“钅”所以均不属于金属元素。9.【解析】选A。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变成离子,得失的是核外电子,质子数不变,故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故其单位不是g;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镁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变成8,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10.【解析】选C。选项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为氢原子(1)<氧原子(16)<硫原子(32)<铁原子(56)。由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因此当质量相同都是1g时,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原子含有的原子个数多。故选C。11.【解析】元素符号表示某元素或一个某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书写离子符号时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电荷数,是“1”时省略,且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某离子的个数。答案:(1)2H (2)N (3)2Na+ (4)O2-12.【解析】(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分子在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2)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所以保持铁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是铁原子;(3)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答案:(1)分子 分子 (2)分子 原子 (3)原子 分子13.【解析】(1)该图示反应的是物质的溶解过程,体现的微观信息主要有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很小等;(2)氢气燃烧所生成的物质的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可知该物质是水;结合图示可知②表示的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即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或分子很小)-7-(2)氢气+氧气水 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14.【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C由原子结合而成,且可分解为原子,可知C为分子,A物质由分子构成,D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可知D为离子,B物质由离子构成。答案:A:CO2或H2O(只要是分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符号均可)B:NaCl(只要是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均可)C:分子 D:离子15.【解析】(1)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一个水分子共有3个原子,且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故一个水分子含有3个原子核,又因一个水分子(H2O)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1)+(1×8)=10个质子;(2)①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第一纵行的元素(除H外)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比较容易失去电子;②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可知:同一横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纵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③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布规律可知,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应在钠元素的下面,故其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与钠原子相同。答案:(1)10 3 (2)①失去 得到 最外层电子②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 ③116.【解析】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答案:(1)乙 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2)甲 发生了 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17.【解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不同,则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故由气体生成固体时,体积变小,压强变小。答案:(1)①氨气+氯化氢→氯化铵②不同 ③氢原子、氮原子和氯原子(2)由于反应物为气体,生成物为固体,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使瓶变瘪18.【解析】(1)白烟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氯化铵的缘故,而两者反应的前提是相互接触,故应打开止水夹a和c,为了防止两者溶于水中,故应关闭止水夹b;由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质量,故氨气分子首先到达A瓶中,在此反应产生白烟。(2)由于两种气体极易溶于水,要只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故应首先关闭止水夹a、b和c,挤压胶头滴管时,氨气溶于水,使B瓶内的气压减小,再打开止水夹a和b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进入B瓶中,形成喷泉。答案:(1)关闭止水夹b,同时打开止水夹a和c A 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质量,氨气分子首先到达A瓶中,在此两者发生反应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关闭止水夹a、b和c,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出来后,打开止水夹a和b-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