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部编三年级上册)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17古诗三首精品教案(部编三年级上册)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教学要求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难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1.会写“断、楚”等5个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课件。一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古诗题目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你最喜欢李白的哪首古诗呢?可以给大家背诵吗?(学生背诵)\n2.同学们背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有关李白,大家了解多少呢?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  李白(701-762),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设计意图:由李白的诗引入介绍李白,自然地导入新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5.教师谈话导入:是啊,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25岁时怀着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题目:望天门山)学生齐读。6.学生自由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望”的意思。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教师:刚才老师体会到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闯难关,你们有信心吗?(出示课件3)\n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就赶快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刚才你们优秀的表现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来读一读。(教师范读)现在你们是不是也想在大家面前读一读?如果你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在读中表达出来吧!(指名让学生读、教师点评)4.学习生字。(出示课件4)断 楚 至 孤 帆(1)注意读准“楚、至”的翘舌音,“断、帆”的前鼻音。(2)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换一换:“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减一减:“到-刂=至”。加一加:“巾+凡=帆”。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全班齐读。6.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这幅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找找、画画。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三 小组合作,再学古诗1.小组合作,再读古诗。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古诗,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有感情。2.重点词语解释。(出示课件5)  中断:从中间裂开,断开。\n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碧水:指江水。 东流:向东流。至此回:江水原向东流,在天门山处回转向北。回,回转。相对:互相对峙。一片:一张,一叶。日边:太阳落下的地方。3.学生根据词语解释自学古诗。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教师给出的重点词语解释,理解古诗的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四 合作探究,品读诗句1.学习前两句古诗。(出示课件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指名让学生读前两句。(2)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楚地,所以叫楚江。楚江的终点在天门山。古代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①学生重点理解“回”的意思,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②指名让学生描述这个情景。③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到水势湍急、激荡回旋、山险水涌)\n(板书:山险水涌)(4)指名让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7)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5)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前两句诗?①指名让学生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②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停顿、重读的地方。③学生练习,再指名让学生读。④全班齐读。2.学习后两句诗。(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出示课件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导学生观察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把诗人豪迈宽阔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板书:帆来日出)(5)指名让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9)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是多么豪迈的气势!让我们齐读后两句诗。\n3.再读悟情。(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青山、碧水、白帆、红日)(2)同学们,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山水相映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板书:山水相映)(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辽阔。同学们再读古诗,找出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4)同学们,古诗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起朗诵整首诗。设计意图: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教师通过朗读、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锻炼了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五 合作朗读,升华情感1.谈话引读: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向北回旋着流去。(男生齐读前两句)2.谈话接读: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孤独的小船从太阳落下的地方漂来。(女生齐读后两句)3.眼前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让学生读全诗)(板书:报效祖国)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你怎能不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全班齐读全诗)\n六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0)断 楚 至 孤 帆2.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3.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4.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三个字进行范写指导。“楚”:上下结构,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边部分要舒展。“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子”的下横变为提。右边的“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5.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6.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七 指导背诵,默写古诗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出示课件11)  有关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的图片3.诗句填空式默写,整首诗默写。教师注意指导古诗书写的格式。八 总结拓展\n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请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抒发了这种感情呢?(《望庐山瀑布》)(出示课件12)这首古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写过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1.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然后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2.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望天门山山险水涌山水相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n1.认识“亦、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件。一 欣赏美景,揭示诗题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14)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西湖美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风景如画、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书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古诗题目。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通过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n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二 鼓励交流,理解诗题1.学习古诗题目。(学生齐读)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呢?3.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  (1)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地点:西湖的小舟上。(3)诗人在做的事:饮酒聊天,欣赏美景。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三 学习字词,明确节奏1.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诵古诗,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2.学生自由朗读。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1)指名让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2)指导读准生字。潋滟:指名让学生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n宜:指名让学生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头且覆盖下部。4.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7)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指名让学生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四 品读诗句,理解大意1.小组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教材注释、看教材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2.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3.引导理解。(出示课件18)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3)在欣赏晴、雨不同的美景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设计意图: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五 细读诗句,交流探究1.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1)学习第一句诗。(出示课件19)\n水光潋滟晴方好学生齐读诗句。(2)“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湖水荡漾、浮光跃金)(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句古诗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展现出当时是晴天)(板书:晴方好)(5)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景色,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教材注释)(7)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8)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2.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1)学习第二句诗。(出示课件20)山色空蒙雨亦奇学生齐读诗句。(2)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诗中的一个字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板书:雨)(3)用诗句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的变化。(山色空蒙)(4)“空蒙”是什么意思?(迷茫缥缈的样子)(5)“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水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n(6)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景色,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7)“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亦奇”是什么意思?(也显得非常奇妙)(板书:亦奇)(8)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9)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3.个性赏读——晴雨西湖。(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很美。我们通过怎样的朗读才能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感情)(2)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让学生朗读,师生评议。4.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美景的?(西子)你从哪里知道的?(出示课件21)欲把西湖比西子学生齐读。(3)教师展示西施的文字资料。(出示课件22)  “西子”指西施,她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课件23)\n淡妆浓抹总相宜(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是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是什么意思?(都非常合适)(板书:总相宜)(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7)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天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六 指导写字,规范书写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教师先范写再指导。(出示课件24)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长撇要注意避让,末捺舒展。“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右边“刀”长撇注意避让。2.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4.投影展评,写字修正。设计意图:对重难点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七 总结延伸,背诵积累\n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整首诗。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和文章,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1.教师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俗语为切入点,然后通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湖风光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为了使学生理解西湖晴雨的不同画面,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想象晴雨时的西湖还有哪些美景。通过一系列铺垫,渐渐进入古诗描绘的场景,为学生感悟诗人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础。3.在学生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方好雨亦奇总相宜天然美(热爱大自然)1.认识“庭、未”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字,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n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知道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课件。一 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设计意图:以背诵古诗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写景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名诗《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题目:望洞庭)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6)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二 自由朗读,探究诗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2.指名让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27)\n望 洞 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3.学习《望洞庭》中的生字。(出示课件28)镜 未 磨 遥 银 盘(1)指名让学生读。(2)重点强调:“银、盘”是前鼻音,“镜”是后鼻音。(3)齐读生字。(4)识记生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镜—境”“未—末”“遥—摇”“银—很”“盘—盆”。组词识记:磨面、磨坊。(5)全班齐读。4.学生再读,边读边思考,说一说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出示课件29、30)  望:从远处看。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照物时显得模模糊糊。这里比喻洞庭湖湖面平静,湖中景物迷蒙。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n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1)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由衷地赞美了洞庭湖的奇丽景色,表现出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这首诗意境深远优美,语言简练贴切。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为下面深入学习古诗做好了准备。三 再读古诗,深入探究1.探究交流第一句诗。(出示课件32)湖光秋月两相和(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①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②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看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③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交相辉映,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板书:两相和)(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板书:水色)(3)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受宁静与和谐。2.探究交流第二句诗。(出示课件33)潭面无风镜未磨\n(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①知道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②知道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无风的时候,平静的潭面如同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板书:镜未磨)(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3.探究交流第三和第四句诗。(出示课件3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①遥望:远望。点题,表明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②山水翠: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青翠,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板书:山水翠 一青螺)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板书:山光)四 学习新字,指导写字1.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出示课件35)镜 未 磨 遥 银 盘(2)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n(3)教师重点指导多音字“磨”的读音,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磨”“磨盘”中读“mò”。(4)指名让学生读,齐读。2.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书写并说出笔画名称。(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重点指导。“磨”:半包围结构,“广”撇为竖撇,里面“林、石”稍扁,注意穿插避让。“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盘”:上下结构,上长下扁。“皿”末横稍长。(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生字写美观。(4)展示学生作业,师生点评。五 总结全诗1.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望洞庭》。此诗描绘的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绘的是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绘的是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形,第三、四句集中绘的是倒映在湖中的君山。全诗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想,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古诗。3.背诵古诗。\n  1.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逐渐导入古诗,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行互动教学。2.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图片,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望 洞 庭两相和镜未磨水色     山水翠一青螺山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