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学要求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1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重难点)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重难点)教学课时 两课时。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1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词语卡片、生字卡片、课件。一 观察图画,引入诗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板书课文题目。(板书:画)(出示课件2)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n2.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你们认识的字。用铅笔画出你们不认识的字。设计意图:在读课文、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二 初读课文,正确识字1.认读生字。(1)学生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读准拼音。(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2)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得真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读?先把它圈出来,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现在老师要来考你们了,看谁能把字读得既准确又响亮!“开火车”认读生字。(出示课件3) 教师重点指导。(在读平、翘舌音时,教师可借助手势帮助学生认读)“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4)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谁先来读一读?指名让学生再读生字,一人读一个。(5)男女生赛读。(6)齐读生字。\n设计意图:认读生字时,让学生读准易错读音,去掉拼音通过认读、赛读等方式,在反复认读中认识生字。2.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换一换:无—天、近—听、色—爸。偏旁归类:“远、近、还”这三个字的偏旁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偏旁,我们来大声说出它的名字——“走之”,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找反义词:有—无、来—去、远—近。结合生活,组词造句:色—色彩—这幅画的色彩非常鲜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运用最喜欢的方式识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3.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过渡: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三 指导书写,展示评价1.抽读生字卡片,看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2.仔细观察,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水”。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它们。先来看“水”这个字,你们在哪里见过它?(水手、口水、雨水……)它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部分)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教师边写边说:竖钩写在竖中线,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转折处不要与竖钩相连,撇和捺不能写成一笔。学生书空。\n记住它的笔顺,在课本上描红并在练习本上练写。教师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注意做到“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2)指导书写“去”。看到大家那么快就学会了“水”这个字,“去”也迫不及待地来了。同学们看看“去”这个字,你们平时在哪儿见过?(上去、来去、失去……)它有几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去”的笔顺。第三笔为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教师范写,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并在练习本上练写。(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来、不”。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来”这个字?(来去、回来、来到……)“来”有7笔,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上横稍短,下横略长,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提醒学生写“来”时注意竖要长,横要直,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并在练习本上练写。另外书写“不”时要注意: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设计意图: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要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提醒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学生书写的整个过程。3.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4.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评价。四 当堂检测\n抽读词语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过程。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不仅在文中识记了生字,还注意了生字的应用。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课件。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山水、来去、不去。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师生评价。同桌交换,互相评价。2.同学们能把生字写得正确、规范,真不错!生字回到了古诗里,你们还能读准确吗?指名让学生读古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个人练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3.熟读课文,感受谜语诗的韵味。(1)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2)学生自由练习读,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展示。\n(3)师生合作朗读谜语诗,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交替朗读。4.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三 结合生活,回答问题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 1.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2.如果水从山上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我们看不到花)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就会怎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过渡: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四 创设情境,补充诗句1.(出示课件6)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2.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n3.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板书:春去——还在)4.请一位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接近的情境,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让学生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引导学生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让学生知道这组词语也表达了相反的意思。(3)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意思相反的词语呢?先找一找,然后说一说或演一演。学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4)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反义词。(5)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组织表演,让学生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五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n1.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划分古诗朗读节奏。(出示课件7)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指名让学生背诵谜语诗。2.多种形式背诵谜语诗。(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3)男女生比赛背诵。(4)教师指名让学生挑战背诵。(5)学生之间互相挑战背诵。六 积累拓展,巩固提高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景象。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背诵古诗的情感)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一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3.搜集更多的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n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