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8十八岁出门远行课件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8十八岁出门远行课件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n西江月 丹阳湖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诗海探珠\n【赏析】这首词是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罢建康留守后,大约在回宣城过此湖时所作。张孝祥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积极支持收复中原的主张,反对“议和”。由于南宋政权腐败,朝廷昏庸,自然地受到排挤和倾轧,所以他两次受到投降派的弹劾,无端地被贬谪。词中表现了词人重来江南,看惯了人世艰辛而淡然处之的消极闲适的心情。\n这首词上片写重访丹阳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乐。下片由景及情,触景伤情,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进一步抒写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整首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语言平淡而有思致,一反词人其他词作的慷慨豪迈之气,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思考】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分析此词。【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n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n基础自主学案\n\n\n三、词语辨析(1)健全·健康健全:①强健而没有缺陷;②(事物)完善,没有欠缺。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例:作为家长,更应该从小注重对孩子的健康心理进行塑造,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能够成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n(2)消失·消逝二者均为动词,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例:①网上的数据却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各样的危险的影响,保护网络和破坏网络几乎成了永恒不变的话题,就像一场永不消失的战争。②遏制过度应酬、吃喝之风,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消逝、宏观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更显必要和重要。\n(3)寂静·安静二者都有“静”的意思。寂静: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安静:强调动态,本来有声音,现在没有声音。例:片刻之余,痛苦,淹没了整个汶川;寂静,遗留在这片土地上;惟有爱,永远安静地驻守在心灵的一角。\n四、词语释义①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②漫不经心:形容态度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③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④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⑤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n⑥奋不顾身:奋勇向前,毫不考虑个人安危。⑦怪癖:古怪的癖好。⑧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乎情理而心里感到坦然。⑨遍体鳞伤: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很重。⑩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n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余华(1960—),浙江海盐人。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n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n2.资料链接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n《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n六、整体预知\n课堂互动探究1.如何看待小说中“我”思想的变化?【提示】未出远门之前的“我”对十八岁的第一次出门远行充满了渴羡与期盼,“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面对新鲜的旅程,“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象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而出门远行中的悲惨经历彻底击碎了“我”美好的幻想,让“我”看到了世界冰冷无情的一面,尽管如此,“我”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可以再次离开,继续寻找。[文脉·探究]\n2.这篇小说的第三部分有哪些荒诞情节?【提示】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n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3.文中“荒诞”性情节的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n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4.文中虚构的意象设定蕴涵了哪些人性的哲理思考?\n【提示】小说中几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值得品味,小说一开始写到“我”对下巴那几根“胡须”的珍视,表明了我为长大而骄傲。另外两个意象“公路”和“旅店”贯穿小说始终,对这两个意象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化的。公路上一个个充满诱惑的高度和一个个令人沮丧的弧度,暗示了生命总是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中循环前进的,但这期间没有先知的指引,只能靠行路者自己苦苦探寻,这多少有些悲壮,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人们生命中所要永恒追求的理想家园,\n人们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你的心房。所以,小说的结尾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虽然“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可以再次离开,继续寻找,这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无尽依恋,以及人对家园无法割舍的终极情怀。《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再是摹写、再现、反应一个现实的真实世界,而是虚构、想象、创造一个艺术的真实世界。5.怎样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n【名师点拨】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然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n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这种经历,也许是每一个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出门远行”的青年或早或晚都会有的境遇。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n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小说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这样一种成长的烦恼与痛苦,这样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残酷。当然,“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希望。小说的最后,写“我”躺在座椅上,感到汽车的心窝还是健全的,暖和的,“我”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也许就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大的收获吧。6.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何特点?\n【名师点拨】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所崇尚的真实其实并不存在,主张任何外界信息只有在被整合进人的感觉时才有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反复叙述的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像“柏油马路起伏不定,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写出了高低起伏的马路给我的主观感觉。“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n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句子略带夸张,但却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了“我”此时此刻对旅店的渴望。像这类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另外,小说的叙事语言有刻意拖沓的一面,看似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状态”,实则揭示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种种无奈,用意颇深。\n[细剖·深析][楼主]十八岁,一个诗的年龄,一个青涩的季节。十八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请谈一谈你的想法。[沙发]十八岁,经历了花季雨季的洗礼和懵懂,幼稚不知何时在心里炼成了责任;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抚养我们的义务已经完成,到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年纪了,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做得到。\n[板凳]十八岁的雏鹰,开始觉醒,自由,恣意地飞向天空,于风雨中学会:当你脸向着太阳的时候,你就看不见自己的影子。[三楼]中华的振兴,祖国的富强,我们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添砖加瓦,献身于社会,作出自己应有贡献,这样才能找到十八岁真正的意义!\n象征——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出门远行”后,“我”走在一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道路上,这条道路似乎象征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n“我”在路上极其孤独,无人可以询问、可以依靠,似乎象征纯真青年踏进社会门槛时的无助;“我”走了一天,最后居然搭错了车,走了回头路,往起点的方向走来,似乎象征人生方向的错乱和倒转;在人人都无可依赖的同时,只有汽车才让“我”感到温暖、安定,人心冷如铁石,铁石反倒比人有人情味;成人世界排斥纯真的“我”,“我”被抛弃在黑暗和寒冷中,这黑暗和寒冷似乎象征着社会浓重的阴暗面。\n随堂练笔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以“竹”、“松”为对象写一段思索人生的文字,不少于100字。\n1.课内素材开发阅历使人成长告别了《十七岁的雨季》,十八岁的少男少女便《开始懂了》《向前冲》,去寻找那《星空下》的《流星雨》。因为真的长大了,不得不向《青苹果乐园》说《再见》,继而便学会了像《红蜻蜓》一样不断地追逐自己的梦,学会不要放弃。素材积累\n永不言弃》,是因为那个《挥着翅膀的女孩》长大了,拥有自己十八岁的天空,仿佛是一只快乐的《天堂鸟》飞呀飞,飞在蓝色的天空下《停不了》,在《天上人间》每个点都留下它的足迹。十八岁是美好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成了一首十八岁永远的赞歌。[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成长”、“希望”、“追求”等有关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中。\n2.鲜活素材速递“最美”洗脚妹二十九岁的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n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n[适用话题]本材料可用于“感动”、“成长”、“追求”、“爱”等话题。\n美文佳作欣赏十八岁和其他(节选)杨 子一、十八岁东东: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n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了!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你也许会笑我,我就是那么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呢!十八岁有许许多多令人沉湎眷恋的回忆。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曾使你难过。\n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一位日本作家也说:“当孩子在你身边的时候,多宠爱他们吧。不要等到你不能宠爱他们时再来后悔。”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感到一些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因为,孩子长大了,便不再整天粘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n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但是,对于我,反倒高兴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了。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是不?东东,让我以这样的心情来祝贺你的十八岁生日。二、两代人的矛盾“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n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n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n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n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n三、读书的苦与乐现在你正为准备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说起来是非常令人诧异的,享受过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我们这一代,在思想上、制度上却布置了一个叫你们憎厌的读书环境。自以为爱护下一代的我们,却使你们读书受到那么长时期(从幼稚园到大学)的身心折磨。我记得故乡老家后院临天井的小书房里,曾祖母曾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读书最乐”四个字。\n我年少时常为这四个字所表现的意思所感动,并引起共鸣。我们这一代人是较幸运的,虽然我们读书也曾感到“光宗耀祖”、“十年寒窗”一类的传统压力,但并没有像你们这样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你们高中国文课本里也许还有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你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昔人读书之苦,但也一定能感受到那洋溢于文字中的读书乐。以我来说,从连环图画、《西游记》到《红楼梦》;从郁达夫到屠格涅夫;从徐志摩到吉辛;\n从新月派的诗到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不是功课)的“迷样子”(祖母的话)。我在你这个年龄,曾经捧着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整夜地不睡觉,等到发觉窗外泛白,才意犹未尽地合起书本起床。这正是当前长年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读书“闲”趣。\n东东,你来信说,希望我不要对你期望太高,你对于选择科系的“志愿”也表示了独特的意见。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你的期望,我虽不致蛮横专制到干涉你对“志愿”的选择,但也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从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我祈祷你能够随意读书,不再为“功课”苦恼的日子快些来临。那时你可叫做一个率性读书的人。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孩子,扯起你的帆去遨游吧。\n【赏评】这篇文章作者尽管是以对等的方式在跟儿子进行朋友般的交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背后,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一往情深的关爱。开头一段写得多好多美。儿子的一行一动,一笑一颦,决定了父亲的喜怒哀乐。又如在“两代人的矛盾”一部分里,作者替天下的父母“辩护”,“许多父母的‘错’,却依然是出于爱”,只是爱的方式有可商量之处。在“读书的苦与乐”这部分里,作者或是苦口婆心为儿子分析道理,满怀期望,或是回忆往事,感动儿子,鼓励儿子。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在“偷偷”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这种至情之爱,溢于言表,这种舐犊之情,洋溢于全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