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12石钟山记【课内文本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__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__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C.则山下皆石穴罅罅:裂缝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解析】 适:往,到……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B.《水经》,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C.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元丰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5\nD.丁丑,丁丑为干支之一,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也可纪月和纪日,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本文用于纪年。【解析】 本文用于纪年错,本文是用于纪日。3.对《石钟山记》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解析】 “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错。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文:__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__(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译文:__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__5.结合第三段,请简要概括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答:__①郦道元说得不详细;②士大夫不愿实地考察;③渔工水师知道真相但不能为文。__【文言基础知识】语言建构与运用6.下面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究)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小船)D.事不目见耳闻(眼睛)【解析】 A项,求:寻求。C项,依靠小船(坐小船)。D项,用眼睛。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解析】 C项,“函胡”同“含糊”。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D )5\n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D.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解析】 A项,偏指“钟”;B项,偏指“钟”;C项,偏指“深”。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空中而多窍B.此世所以不传也C.余方心动欲还D.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解析】 A项,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B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C项,心动:古义,内心惊恐;今义,①心脏的跳动,②内心有所触动。D项,古义和今义均为“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10.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一项是( C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大石侧立千尺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解析】 C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11.下面各句的“而”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的“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扣而聆之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涵澹澎湃而为此也D.空中而多窍【解析】 例句和B项均表转折,然而,可是。A项,表承接。C项,表修饰。D项,表并列。12.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此”,即“在哪里”。A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C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D项,疑问代词,哪里。13.下面是《石钟山记》中写苏轼“三笑”的句子,选出对“三笑”分析不当的一项( C )一笑:余固笑而不信也。二笑:因笑谓迈曰。三笑:而笑李渤之陋也。A.一笑:笑中含有自信之情。5\nB.二笑:笑中隐含自豪之情。C.三笑:笑中隐含自尊之情。D.这三笑既是文章的点睛之笑,又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解析】 “自尊之情”错。【名篇名句默写】文化传承与积累1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的句子是“__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所在皆是也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事不目见耳闻__,__而臆断其有无__,__可乎__?”(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古之人不余欺也__。”【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__①__。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他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__②__,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__③__,不曾飞黄腾达。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这一时期反对变法的一派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并被打入“另册”,苏轼的名字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答:__①但仕途多舛②因此不被变法派赏识③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__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首个5天假期,为了既能满足大部分游客假日出游旅行,②又能防控疫情、防止人员聚集,③并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快速回暖,④旅游景区普遍大幅度提高智慧防疫的能力,⑤实现首次预约旅游的大范围应用。⑥据国家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研究报告,⑦“五一”节期间,民众旅游消费信心显著增加,⑧全国旅游产业复苏态势向好,⑨5\n除明确规定暂不开放的演出场所外,全国旅游产业复工率达96%以上。答:__①“旅行”后面加“的需求”;⑤“首次”调到“实现”之前;⑦“增加”改为“增强”;⑨“达”或“以上”删除。_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