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达标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课内文本阅读】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作没有党性,或叫作党性不完全。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9\n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表现的一项是( C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解析】 C项内容属于主观主义的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B.进一步阐述了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两种态度,从本质特征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了深入论述。C.语段最后引用的对联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意义。D.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解析】 “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意义”有误。选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B.“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的正确结论。C.只要具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9\nD.课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从结构上看,选文属于本论部分。【解析】 “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分析有误,只能说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属于比喻论证。这副对联是毛泽东引用明代文学家解缙的,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毛泽东以此给那些主观主义者画像,从而形象而有力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5.主观主义的态度有哪些表现?其实质是什么?答:(1)表现: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割断历史,无目的地研究马列主义理论。(2)实质:无的放矢,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村里的钱都经他的手,那时候生活困难,他偷拿点就能过好日子,可他一分钱也没有拿过。老支书回忆起当年的刘德宝,不住地夸夸其谈。②他拼尽全力,一把将女子推出,自己却漂向江水深处;滚滚波涛,渐渐将他生吞活剥……③“问题不仅能解决好,而且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得更好。”杨健则表示,高科技不代表高收益,尊重基础科学规律,才能有的放矢。④老年人上路前没有经过专业驾驶技术培训,对各项交通法规更是一知半解,很容易造成交通违法行为,引发道路交通事故。⑤有的自媒体从业者,打着“慈善直播”的幌子,在镜头前呈现出失真走样的脱贫内容。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是要加强监管和约束。⑥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家乡,追求更加独立、美好的前程;备受哗众取宠的儿子则相对缺乏这种动力,在父母的庇佑下,留在县城生活成为自然而然的舒服选择。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⑤【解析】 ①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语境中指夸奖他人,运用错误。②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语境中是“吞噬”的意思,运用错误。③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说话或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语境中指尊重科学规律才能发展好高技术。运用正确。④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语境中指老年人对道路法规理解不透。⑤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语境中指走样的扶贫直播不能当平常事物看待。⑥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语境中指“受宠”的意思,运用错误。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9\n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解析】 A.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搭配不当,“丰富”不能修饰“介绍”,可改为“全面”。C.成分残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缺介宾结构中的介词“以”,应在“实现”之前加“以”。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崇高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①领导红军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②不怕流血牺牲③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④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无所畏惧⑤使得广大红军⑥勇往直前,前赴后继⑦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⑧在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时A.⑤⑦⑥④⑧②③①    B.④⑧②③①⑤⑦⑥C.④②⑥③①⑧⑦⑤D.④⑦③①⑤⑧②⑥【解析】 先说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制定战略,故先选④⑦③①;再说红军怎样战胜重重困难,故选⑤⑧②⑥。再者分号前的横线处应填“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遥相呼应,由此也可以排除前三项。9.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它是从古今诗词、文赋、碑帖、宗教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词句,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如“山寺月中寻桂子,稻花香里说丰年”,虽出自不同诗词,但对仗工整,仄起平落,俨然天成。试据其特点,完成下面集句联。(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2)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解析】9\n 解答此类题目,不管集一人之句,还是集两人甚至多人之句,必须含意深刻,思想贯通,对仗合理,浑然天成。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也不能叫对联。10.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苔》,在沉寂了三百年之后的今天突然刷爆了朋友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以下是某网友的一条推断。经典就是经典,即使沉睡百年,也会一朝醒来。据此,你又有怎样的推断呢?请写出两条,要求合乎逻辑,每条不超过40字。答:(1)苔花虽渺小,也学牡丹开。这种乐观自强的精神激励了当下的人们。(2)只有苔花也能怡然自得开放,才能成就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符合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诗歌《苔》意蕴入手,可以深入挖掘《苔》给人们的启迪意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内文本阅读】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9\n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1.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的作用和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B.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C.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D.第三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前两个问句的内容。【解析】 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2.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极端重要性:一、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第二次飞跃是对第一次飞跃的一个检验。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B.“只是”“再无别的目的”,强调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所以说,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析】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精神到物质,由物质到精神”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3.以下对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现实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当时存在着“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觉得不可理解”的现象,说明有很多同志还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B.有很多同志还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从而论述了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C.学习的原因在于,“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D.学习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有帮助,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国家建设也有很大帮助。9\n【解析】 C项是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学习的原因。4.这篇文章的严密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5.如何理解“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答: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理论、计划、方案等,是由物质到精神,用这些理论、计划、方案等去实践,是由精神到物质。在实践中发现了新的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去修改原有的理论、计划、方案等,这又是由物质到精神;根据修改过的理论、计划、方案等去实践,这又是由精神到物质。如:原定的计划在甲地实践成功了,把这个计划拿到乙地去实践,由于两地的情况不同,又得反复修改;今年的计划在实践中成功了,到了明年由于形势的发展,明年的计划又得联系形势加以修改。这样反复修改,也就是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6.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①这次你有困难,我一定________相助。②经过多年的不懈追求,他这个________学子终于要进大学深造了。③人类在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不能________对自然环境的保护。A.鼎力  莘莘  忽视B.大力  莘莘  忽略C.大力  寒门  忽视D.鼎力  寒门  忽略【解析】 “鼎力”属于敬语,只能用于对方。“莘莘学子”属于集合名词,不能用于个人。“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忽视”的程度要大于“忽略”,“忽视”带有感情色彩。这里应该指不重视,应用“忽视”。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B.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北京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城市。9\nC.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陈晨同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成功经验。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解析】 A项动宾不搭配,“采取……改革”不通。C项“对知识进行总结”不通,应改为“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D项否定不当,应去掉“不能说”三字。8.下面文段中有四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①日前,成都市川剧院打造的首部现代大型红色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正在上演,②布景华美的舞台、紧张跌宕的剧情、精妙巧合的暗号让不少观众沉溺在剧情之中。③但是川剧首次涉猎谍战题材,会不会“水土不服”,上升和进步空间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人思考。④昨日,对于此剧的研讨会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博物馆举行,⑤在此剧听取意见经过改良后,还将于3月下旬在成都公演50场。第一处:序号(  )________改为________第二处:序号(  )________改为________第三处:序号(  )________改为________第四处:序号(  )________改为________答:①“日前”改为“目前”;②“沉溺”改为“沉浸”;④“对于”改为“关于”;⑤“在”放到“此剧”之后或“此剧”放在“还将”之前。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上犹县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然后浏览整个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看语段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概括出主要内容即可。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中心话题是“幸福感”“幸福指数”。分析五个句子可以发现,第一句引出“幸福指数”,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这可以说是陈述事实;第二句说“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可见后面应该是说如何让人们增强幸福感,对此,第二句中指出需要“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这是说要物质上富裕,第三句说“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这是说社会要公平公正,第四句说“如果心理失衡,……也会感到不快乐”,第五句说“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9\n,这两句都是说心态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考生可以先指出事实,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再概括出增强幸福感的条件,即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10.阅读相关的材料并认真观察照片,结合你对杨绛的理解,写一段关于杨绛的肖像描写。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不超过80字。25日凌晨,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逝世,享年105岁。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翻译作品有《堂吉诃德》等,并著有《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洗澡》《杨绛文集》等。她生活低调俭朴,对慈善事业出手大方。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出身名门,命运多艰。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答:老人的脸,除了岁月的沧桑,还有一种别样的气质,那就是淡定从容。微眯的双眼闪耀仁慈和智慧之光;嘴角微微上翘,昭示向上和不屈。我们从她的身上感受到希望和力量。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