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重点研读1 沁园春 长沙[整体·感知]《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文脉·梳理]①________ ②________【答案】 ①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文本·层析]一、阅读上片,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片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答案】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2.上片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 “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作者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上片中,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联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答案】 词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一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4.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试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精妙用词分析鉴赏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表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翔”字形容鸟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鱼在水中自如游动的形态,形象生动【答案】 “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树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 “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二、阅读下片,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片中,“恰”字总领到下文哪句话?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 “恰”字总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6.“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答案】 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 (1)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2)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话题·互动]话题: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学生甲: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片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学生乙:没有道理。诗词中的景皆为情而来,而不是自然实景的全版扫描,诗人所写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皆是作者所“看”,全都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足以表达作者此时的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如果再加以听觉描写,会打乱景物的整体感,也因无法由“看”领起而导致思路凌乱。所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我的观点:【参考答案】 没有道理。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通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2 诗两首[整体·感知]《雨巷》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及独行者的形象,以此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这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再别康桥》诗人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离愁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文脉·梳理]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答案】 ①悠长 ②彷徨 ③青荇 ④笙箫[文本·层析]一、阅读《雨巷》,回答下面的问题。1.能否将“我身旁飘过这女郎”一句中的“飘”改为“走”字?为什么?【答案】 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相照应,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转瞬即逝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更加贴切。2.把“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直接改成“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好不好?为什么?【答案】 不好。“消了”“散了”“消散了”很好地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嗟叹和无奈。同时,这些词语于统一中富于变化,把诗人那难以言表的哀怨、彷徨的心情抒写得含蓄隽永而又淋漓尽致。3.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 与第一节相比,最后一节用“飘过”强化了丁香姑娘倏然而过的感觉,象征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无法走近,其中隐含着作者孜孜求索的执着精神和“凄婉迷茫”的绵绵哀愁之情。强调诗人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4.“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排比。用排比句铺写想象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强化姑娘的形象,进而展现自己“哀怨又彷徨”的情感。5.“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有何象征意义?【答案】 诗人笔下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丁香与姑娘融为一体。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象征。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诗中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面的问题。7.本诗第2~4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案】 选取了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水草、清泉、浮藻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画面。8.开头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表达效果?【答案】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诗人不愿意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依依惜别;写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9.“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招摇”一词有何妙处?【答案】 “招摇”一词将青荇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水草招手欢迎诗人的情形。10.“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 比喻。“金柳”是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1.本诗首节和末节在节奏上相同,在语意上相似,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体现了徐志摩主张的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使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12.“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强烈又缠绵![话题·互动]话题:对于《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你怎么看?学生甲:虚写。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的,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还有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学生乙:实写。此诗就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3 大堰河——我的保姆[整体·感知]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展现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诗人把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文脉·梳理]①________ ②________【答案】 ①宽厚善良 ②悲惨写照[文本·层析]一、阅读诗歌第1~3节,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1节,首尾反复有何作用? 【答案】 反复吟咏,突出了诗人与大堰河之间的特殊关系,表现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并寄予着深深的怀念之情。2.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为何在第2节末尾又改用第二人称? 【答案】 诗人回环往复地强调“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的特有深情。诗中对大堰河的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她”是客观的交代,“你”则表达了亲切的深情。3.第3节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通过想象和联想,诗人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意象: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二、阅读诗歌第4~8节,回答下面的问题。4.第6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对比。这一节极力铺陈地主家生活的奢华,与第4节描写大堰河家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黑暗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愤恨和诅咒。5.第7节的首尾反复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做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6.第7节中大堰河为什么总“含着笑”? 【答案】 她的笑里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味,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十分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社会穷苦人为了谋生强颜欢笑面对主子的辛酸,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7.第8节中的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怎样的品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个梦,表现了她在乳儿身上寄予了美好的梦想,与后文她死后的凄惨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性、感染力。三、阅读诗歌第9~11节,回答下面的问题。8.第10节中运用的六个数量词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四十几年”“数不尽”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是对她悲惨一生的概括;“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表明安葬之菲薄,正是大堰河悲惨人生的真实写照。两组数量词组对比鲜明,蕴含着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也包含着诗人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和歉疚。四、阅读诗歌第12~13节,回答下面的问题。9.怎样理解第12节中“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答案】 紫色是一种令人痛苦、压抑的颜色,诗中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悲哀的灵魂。紫色又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高贵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凌辱、太多的折磨,会变得尊贵、伟大!10.第12节中运用了八个排比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组排比句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我”对大堰河无私给予“我”母爱和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话题·互动]话题:有同学认为,与其说诗中的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不如说她是一个逆来顺受甚至有些愚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学生甲:她是一个反抗性不强的、逆来顺受的、有些愚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首先,她在家庭里逆来顺受,丈夫平时总是打骂她,但她还是靠出卖乳汁养活这个家。其次,她是地主压迫、剥削的对象,但她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并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总是“含着笑”,去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事。甚至想吃乳儿的婚酒,想娇美的儿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真有点痴人说梦。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她是一个安天乐命、质朴乐观、慈爱博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表现出她的安天乐命,质朴乐观;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表现出她慈爱的性格;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深爱着自己的乳儿,表现出她的博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