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兼爱》课件47张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兼爱》课件47张

《兼爱》课件47张

  • 2022-08-08 12:13:02
  • 47页
  • 3.68 M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7课《兼爱》,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子“兼爱”与孔孟“仁爱”的差异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品味本文逻辑严密、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目标,课堂导入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课前预习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鲁?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翟约前476或480年—前390或420年墨子其人,课前预习《墨子》其书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墨子思想课前预习,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外交:主张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非命: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墨子思想课前预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课前预习背景探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以……为:把……作为治:治理;事:事务必:一定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焉:于是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攻:治疗然:这样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何独:何尝课前预习检查——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初读文本,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研读第一段明确: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研读文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察:明察,考察当:同“尝”,尝试孝:孝敬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亏:使受损失自利:使自己得利课前预习检查——第二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初读文本,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即使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慈:慈爱课前预习检查——第二段,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初读文本,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虽至:即使是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室:家窃:偷窃利:使……得利“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贼”2:动词,伤害家:卿大夫的封地国:诸侯的封地乱:侵夺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课前预习检查——第二段,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研读第二段研读文本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明确: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研读第二段研读文本,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若使:假使若:像,如犹:还视:看待恶wū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弟子:弟弟和子女亡:同“无”,没有有:同“又”课前预习检查——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初读文本,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若:像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课前预习检查——第三段,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初读文本,明确: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研读第三段研读文本,研读第三段研读文本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明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研读第三段研读文本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劝:鼓励则:就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课前预习检查——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初读文本,明确: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研读第四段研读文本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明确: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研读文本,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研读文本,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2.文章论证思路是怎样的?1.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3.若使天下皆相爱……若此则天下治。4.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课文梳理开篇直指议论的焦点:治必知乱起反面剖析原因:乱起不相爱正面假设论证:皆相爱则治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兼爱治天下,,研读文本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内容结构起承转合,文本研读2.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儒家“仁爱”有差等之爱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最爱:双亲>民众>万物功利性对等互报道德化不言回报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墨子“兼爱”无差等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内涵爱的倾向性(孔子“泛爱众”墨子“兼相爱”),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明确: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拓展探究,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拓展探究明确: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拓展探究,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明确: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拓展探究,文章主旨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想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拓展探究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拓展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1.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拓展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明确】:1.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2.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明确】:2.孔子的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主张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拓展探究,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7课《兼爱》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