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兼爱》课件(27张PPT)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兼爱》课件(27张PPT)

《兼爱》课件(27张PPT)

  • 2022-08-08 12:13:02
  • 27页
  • 892.38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兼爱《墨子》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了解墨子,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4、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识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一说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知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瓦解、王权衰弱、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表现了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揭露了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晓常识《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此外,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力学。《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火相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期至战国末期,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必知乱之所自起③焉能治之④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⑤当察乱何自起⑥故亏父而自利⑦虽父之不慈子⑧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⑨盗爱其室,不爱异室⑩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事务从哪里发生于是治疗。那样。同“尝”,尝试使受损失即使。慈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家。别人的家。卿大夫的封地⑪天下之乱物⑫具此而已矣⑬恶施不孝?⑭故不孝不慈亡⑮视人身若其身,谁贼?⑯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⑰交相恶则乱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怎么施行同“无”名词作动词,残害鼓励互相再读课文,并翻译全文翻译全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盗贼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抢劫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文本研讨1、圣人为什么要察明祸乱产生的根源?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祸乱产生的根源才能对它进行治理。2、第一段是怎样提出问题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3、在第2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说明治理混乱,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必要性的?在本段中作者承上启下直指天下所以“乱”,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并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利己与亏人为利。先以伦理关系中的下(即臣、子、弟)对伦理关系中的上(即君、父、兄)的利己而亏上予以说明,又以伦理关系中的上(即君、父、兄)对伦理关系中的下(即臣、子、弟)的利己而亏下反复强调人与人之间因”自利“而”不相爱“。由此论证了因自利而使至亲互损的社会混乱现象。接着又以盗贼因自利的占有欲,爱其家,不爱别人家;爱其身,不爱他人身,导致抢夺残杀,引起社会混乱的现象为例,说明当时社会秩序的“乱”。接着进一步以大夫、诸侯之间爱其家,不爱异家,爱其国,不爱异国,导致社会连年混战的局面为例,论证说明治理混乱,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必要性。4、文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文章以君臣、父子、兄弟、盗贼、大夫、诸侯因利互损,层层递进,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局面,接着以假设的推理方式得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结论。最后强调“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所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使文章中心突出,作者的意图得以充分体现。5、对于治理天下,墨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的主张,他认为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6、梳理文章,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篇文章共四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第一部分(第1段),先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第二部分(第2、3段),先从反面论述了社会产生混乱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正是人们的“不相爱”,才造成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强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的后果。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7、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强调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因此“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应该是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沉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8、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所主张的爱是有等级、远近、亲疏之分的,比如对父亲的爱和对他人的爱不同,这就意味着在关爱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的、不分远近的,不分亲疏的爱。9、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思想流派。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提出了“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等级、远近、亲疏之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级、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墨子认为,“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10、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①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修饰,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第二部分(第2、3段):对比论证:第2段反面立论:乱“皆起不相爱”。第3段正面假设:“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第三部分(第4段):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