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学之道》课件21页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大学之道》课件21页

《大学之道》课件21页

  • 2022-08-03 13:00:01
  • 21页
  • 648.80 K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资料简介

大学之道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礼的记封》面副标题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学习目标1、了解《大学之道》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2、弄清“三纲”“八目”的逻空辑关系白,了解演《大示学之道》对中国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3、认识治国、平天下与单修击身输的入一您致的性封,面加副强标自题身修养,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相关选段。了解《礼记》《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20卷49篇。《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空经解白》《哀演公问示》《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大学》是一篇单论击述儒输家入人您生哲的学封的论面文副,该标文题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大学》成书的年代,正是仁治演变为“智治为主、刑治为辅”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的年代,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以,《大学》里重在强调道德,这是在当时离道失德、丧仁弃义、礼德也无法维持的时候,一批有识之士分析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现象而提出来的一个教育方案。“大学之道”就是空教人白知书达演礼。示这个“知书达礼”,不是人们粗浅的那种认识,而是一种更深刻、更广泛的“知书达礼”。所以,《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单政击论输文入。您“大的学封”是面针副对标“题小学”而言的,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大学与小学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又是文字学的别称。有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学校。“庠”“序”“校”都是乡里学校的名称,属于地方性学校。古代小学是指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西周时就有小学,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官学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有书馆、乡塾等。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学习的内容就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到“见大节而践大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了解作者《大学》相传是曾参所作。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生于鲁国东鲁(今山东平邑县),后移居鲁国武城(今山东嘉祥县),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他16岁时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一生都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后又传授给孟子。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初读文章,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2、概括出《大学》的主体,即“三纲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根本有枝末,凡事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二自然段。4、概括出“三纲领”引领下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5、思考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6、“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之道》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达到身修,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7、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人们可通过治学目标来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8、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所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不外乎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9、“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0、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1、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11、背诵全文。积累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聘义》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6.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礼记·学记》7.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杂记下》8.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曲礼上》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22 uxue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5016911号-6

优学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不愿本站分享使用所属产权作品,请立即联系:uxuekecom,我们会立即处理。

全屏阅读
关闭